最近在做平臺型的產品工作,相對于垂直類產品的小而美特點不同,平臺型產品更加注重生態建設,根據公司自身特色,依托現有平臺資源,瞄準服務對象,從而推出一整套的解決方案。同時,相對于以前做運營商產品規劃不同,互聯網產品規劃側重競品分析,業務討論,主動規劃。沒有人告訴你需求是什么,BOSS定方向,產品經理基于大方向開展一系列調研、分析、頭腦風暴、評審、匯報工作,最終在規定的時間產出業務和產品需求。
結合實際工作中的一些經歷和體會,分5個部分談談對產品需求分析思路的理解,和各位交流學習,同時附上指導自己開展需求分析工作的一些方法論。
1、使用場景調研
調研競品的使用場景、產品使用流程
備注:關注競品有什么、此階段不要被自身產品現狀束縛。
輸出:產品調研報告
1.梳理產品的會員體系
2.梳理產品的賬戶體系
3.梳理出產品使用過程中的涉及功能
4.梳理不同用戶的產品使用權限區分
5.梳理產品提供的服務的生命周期管理
6.梳理產品的支付/計費/結算體系
2、漸進明細定位
根據公司的業務方向和業務目標定義平臺該承擔什么職責、不該承擔什么職責
備注:高層給的是大方向,到產品定位落地是一個漸進明細的過程,需要結合公司業務目標、組織機構、業務范圍、假設及依賴,產品團隊多輪討論才會逐漸明晰。
輸出:產品上下文場景圖
1.通過調研設計產品的總體使用流程,只抽象到產品的二級模塊。
2.以用戶為視角繪制用戶使用產品時自身產品和外部產品之間的業務交互、自身產品內部組件之間的業務交互。
備注:該階段可以先抽象出產品的內部組件,回答產品是做什么的?為什么要和周邊產品這樣劃分?為什么要抽象出這些內部組件?
3、明確產品邏輯
明確平臺的使用對象是誰、使用產品的流程是怎樣的
備注:根據使用對象設計產品權限、產品使用流程
輸出:產品流程圖
1.根據產品上下文場景圖,將產品場景進一步細分。
2.根據每一個細分場景,以用戶為視角繪制用戶使用產品時自身產品和外部產品之間的業務交互。
備注:該階段回答產品有哪些使用場景?這些場景都經過哪些平臺?平臺間的交互順序是怎樣的?為什么是這樣的交互順序?
4、抽象平臺組件
依據產品上下文場景圖,結合架構原則,細化管理組件。
依據產品上下文場景圖,結合架構原則,細化執行組件。
1.對外提供的接口
設計哪些接口該提供、哪些接口不該提供。
設計哪些接口字段該提供、哪些字段不該提供。
備注:
字段的提供與否需結合平臺定位、業務流程合理性、數據延時問題、技術實現代價綜合考慮。
根據業務場景設計區分查詢接口、推送接口等
2.依賴外部的接口
設計哪些接口該提供、哪些接口不該提供。
設計哪些接口字段該提供、哪些字段不該提供。
備注:
字段的提供與否需結合平臺定位、業務流程合理性、數據延時問題、技術實現代價綜合考慮。
根據業務場景設計區分查詢接口、推送接口等
輸出:產品功能結構圖
根據抽象出來的組件組合成產品的功能結構圖,區分管理組件和執行組件。
備注:功能結構圖只描述自身產品有哪些功能模塊,可以增加有交互的外部產品。
5、梳理依賴關系
1.內部組件間的關系
根據功能結構圖,以用戶為視角,結合細分場景,梳理組件之間的業務關系。
2.與外部組件的關系
根據功能結構圖,以用戶為視角,結合細分場景,梳理與外部組件之間的業務關系。
輸出:泳道圖、時序圖
泳道圖用于描述用戶在使用產品時,產品組件與外部組件之間的交互順序和交互結果。
時序圖可以作為泳道圖的補充,描述組件之間同步/異步交互時的交互順序和交互結果。
6、指導自己開展需求分析的一些方法論
1.發現真正的問題
1、解釋:解釋利益相關者說所的內容,揭示本質。
2、分離:從所提的解決方案中分離出問題本質,無論技術如何實現,本質總是存在的。
3、抽象:對于任何技術,都必須從技術中抽象出來,看到它背后的本質目的。不要問技術能為你做什么,而要問技術在做什么。
4、端到端:查看端到端的過程,忽略當前工作在部門間的劃分。
最重要的工具:頭腦、眼睛和耳朵。
2.尋找最佳解決方案
1.影響解決方案的因素
組織機構和項目目標、限制條件、創新、包含的功能、非功能需求、用戶體驗、技術可行性、開發成本、差異化
2.開發解決方案的方法
1)確定產品范圍,業務用例中那些部分要自動化。
2)考慮用戶,研究群體如何行為和思考。
3)設計用戶體驗,專注于用戶對產品的感覺而非功能(業務分析師在這里的任務是提出建議,為業務辯護,設計由體驗設計師完成)。
4)創新
1.方便,達到產品使用起來方便,節省用戶時間,讓生活更方便。
2.聯系,讓產品與顧客或用戶的聯系更緊密。
3.信息,讓產品提供所有需要的信息,讓顧客執行事務更容易。
4.感覺,讓用戶用產品時感覺安全、有競爭力、產品體驗快、用戶服務響應快。
5.接口草圖,快速打造解決方案,快速汲取意見、快速修改。
6.分析業務事件的真正起源(通常在組織機構之外),將產品邊界擴展到相鄰系統的思維深處。
7.相鄰系統和外部技術,將產品邊界擴展到相鄰系統之前,考慮它的本質和技術,可能會決定你設計的產品。
8.權衡成本、收益和風險
9.用文檔記錄設計決定(產品為什么是這樣)
10.使用產品用例場景,解決需求規格說明書的枯燥乏味不可讀的問題。
備注:
1.沒有公式化的方法能得到最佳解決方案,你要考慮許多因素,最佳設計就是這些因素的最佳折中。
2.在這個階段的思考和努力,可能意味著生命周期更長、更滿意的產品,多年內需要教少的維護修改,提供更好的客戶滿意度,為擁有者交付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