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業務方向調整,今年1月開始投入新業務的產品工作,和之前垂直類產品不同的是,這次屬于平臺型產品。經歷了競品調研、業務需求分析、產品需求分析、產品規劃之后,來回顧一些過去工作中的收獲和反思。
相對于垂直類產品的小而美特點(追求極致體驗、制造運營感、數據驅動、快速迭代)不同,平臺型產品更加注重生態建設,根據公司自身特色,依托現有平臺資源,瞄準服務對象,從而推出一整套的解決方案。
相對于以前做設備廠商的產品規劃(根據客戶需求推出解決方案、業務規劃成分少系統設計成分多)不同,電商類產品規劃側重競品分析,業務討論,主動規劃,業務需求梳理,產品需求分析。即沒有人告訴你需求是什么,領導定一個方向,產品人員負責基于大方向開展一系列如調研、分析、頭腦風暴、評審、匯報工作,最終在規定的時間產出業務需求和產品需求。
下面就如何開展平臺型產品的競品調研、業務分析、產品分析、產品規劃,分享一些自己的理解:
1、競品調研 1.總體關注:
1.各競品功能比較(橫向比較)
2.競品的業務流程(對手為何提供產品功能)
3.競品的產品流程(對手產品的流程邏輯)
4.自身的業務流程(我們為何提供產品功能)
5.自身的產品流程(我們產品上下文圖[整體應用]、功能結構圖[產品模塊]、泳道圖[場景化流程]等)
6.自身的規劃建議(一期、二期、三期分別建議推出哪些產品功能)
2.關注幾個要素:
1.競品定位?(企業類型、代表企業、主營業務、品牌、產品特性、用戶群體)
2.不同用戶都有哪些不同的基礎功能、增值功能?
3.這些用戶在使用這些功能時都經過了哪些產品流程?(如:賬戶充值、扣費、結算、分成)
4.各家產品都包含哪些運營內容?(如:不同類目商品涉及的流程會不同)
3.調研過程的注意點:
1.將不同競品的定位和差異做橫向比較,分析各家優劣勢,附上結論。
2.先關注競品有哪些業務場景、用戶場景,再考慮競品有哪些功能支撐了這些場景。
3.關注核心場景中對象的輸入輸出流(如:賬戶充值、購買、退款、提現一整套流程)。
4.少直接用“競品截圖+文字”作為調研內容,多用“自繪圖形+文字、自繪表格+文字、自繪流程+文字”做抽象。
5.業務流程的設計,從用戶的視角出發。如:個人、企業用戶在平臺注冊流程的區分
6.邏輯流程的設計,從系統的視角出發。如:在平臺注冊成會員的過程涉及哪些步驟
7.從用戶場景出發,分析業務/產品邏輯,忌諱直接關注現有產品流程,而要關注對手有什么、業務/產品邏輯是什么、再結合自身有什么,形成對自身產品的規劃。
8.少自己定義新概念,盡量沿用競品目前已有的概念定義,客觀。
9.分析多少匯報多少,不清楚的客觀說明。調研過程中的疑問提出并發起討論。
10.調研報告結尾給出對于產品規劃的建議。
2、業務需求分析
1.業務需求,描述了“為什么要開發一個產品,即希望達到的目標”。
2.分析輸出:
1)總體業務架構圖(含:用戶、包含的子模塊、子模塊的業務交互上下文)
2)子業務流程圖(含:用戶、子模塊、使用場景)
3)根據1和2梳理出來的圖形、流程形成業務需求文檔。
備注:業務需求是產品需求、應用架構設計文檔的輸入
3.分析過程的注意點:
關注業務場景和流程(哪些業務場景下會觸發產品,觸發的流程是怎樣的),該階段不考慮產品流程和交互設計。跳過業務需求分析直接進入產品設計容易遺漏業務場景,導致有新業務場景加入時會對現有產品、系統設計架構健壯性有較大挑戰,增加重構成本。
備注:運營商系統都是基于行業規范來實現,規范的都是若干年年前就制定好框架,期間經歷過許多增量迭代修訂,設備廠商負責實現規范即可,對于業務場景的梳理更多運營商在前期規范制定過程中討論和總結形成的,不一定在現有規范中體現。而互聯網產品的行業規范由互聯網公司自己主導制定、發布和修訂,業務場景由自己梳理。
3、產品需求分析
1.產品需求,描述了“產品有哪些用戶使用、要開發哪些功能、功能之間是什么關系、和外部產品有哪些交互”。
2.關注幾個要素:
1)用戶需求,描述了用戶能使用產品來做些什么。用例、場景描述和事件響應表都是表達用戶需求的有效途徑。
2)功能需求,規定產品中實現的軟件功能,用戶利用這些功能來完成任務,滿足業務需求。
3)接口需求,規定了產品和外部系統交互的流程、信息。梳理接口的方法:
<1>先梳理產品內部有哪些邏輯要處理
<2>再梳理產品需要對接的外部接口,明確相互之間的依賴關系,關注其他產品對自身接口設計的影響。
<3>先梳理產品內部有哪些數據要存儲
<4>再梳理產品需要哪些上游產品同步的數據、需要同步哪些數據給哪些下游產品
1.同步:收集下游產品需要的同步信息、結合自身需要的同步信息,和上游產品溝通需要的信息。
2.響應:收集上游產品需要的響應信息、結合自身能響應的信息,和下游產品溝通需要響應的信息。
3.分析過程的注意點:
1)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出發,前臺主動規劃功能,驅動中臺來設計接口提供支持。
2)從平臺能力規劃的角度出發,中臺主動規劃功能,驅動提升前臺的用戶體驗。
3)產品需求分析過程,明確產品和技術的邊界(需要技術自己約定的明確提出)。
4、產品規劃過程
1)產品定義,高層定產品大方向和上線時間。
2)產品調研,產品團隊會議室集中調研競品、頭腦風暴,編寫調研材料。
3)產品匯報,產品團隊根據競品情況、現有產品,結合上線時間,給出產品方案(對手產品有什么?我們產品有什么?在上線時間約束下我們的產品做成什么樣?),給高層匯報。
4)架構切分,應用架構師加入產品團隊負責各產品模塊的串聯、切分和邊界定義,參與需求溝通評審,應用架構設計明確后作為業務需求、產品需求的標準參照。
5)業務需求規劃,產品團隊分工分組調研競品、分析現狀,輸出業務架構圖、子業務流程圖,編寫業務需求文檔描述產品要做成什么樣,結合競品、市場、資源現狀、時間約束,形成一期、二期、三期的業務路標。
6)業務需求評審,各產品小組邀請技術、架構師參與業務需求評審,明確做什么業務。
7)產品需求評審,各產品小組邀請技術、架構師參與產品需求評審,明確怎么做成產品。
posted on 2015-03-30 01:08
cheng 閱讀(4068)
評論(0)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互聯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