毘婆尸佛父名盤頭,剎利王種,母名盤頭婆提。王所治城,名曰盤頭婆提。佛時頌曰:
遍眼父盤頭,母盤頭婆提。盤頭婆提城,佛于中說法。
毘婆尸佛的父親叫做盤頭王,是剎帝利──王種族。母親之名叫做盤頭婆提。盤頭王治政的首都叫做盤頭婆提域。佛陀這時以偈頌說:
遍眼(毘婆尸)佛的父親是一位名叫盤頭的國王。其母親是位名叫盤頭婆提的王后。在那盤頭婆提城里,佛陀常在說法度眾生。
自這里起,是在述說七佛的父母,以及他們的名字。首先還是由毘婆尸佛的雙親說起,是一佛一佛按照次序而來,不像前面那樣一口氣的把七佛都連在一起而談。
「毘婆尸佛,父名盤頭,母名盤頭婆提」。毘婆尸佛等幾位佛陀,是否真的曾經降生過吾人的世上,愈來愈為明顯!因為釋尊不但闡述毘婆尸佛等佛出世的時期、人壽、種姓、成道、樹名、說法的會座(包括所度的高足的數量)、二弟子、侍者、兒子等事情,甚至是如這里所示的有了實存的父母等事。這正顯示并不是架空的一件事。
毘婆尸佛是降生在盤頭婆提城,也是盤頭婆提國。如釋尊降生在迦毘羅衛城一樣,其城不唯是一國的首都,也是代表著當時的國名。盤頭婆提國的國王名叫盤頭王,是毘婆尸佛的生身之父。盤頭王的王后是和國城同名──盤頭婆提妃,也是毘婆尸佛的生身之母。
毘婆尸佛譯為種種觀佛、種種見佛。種種觀、種種見即為勝觀、遍見,遍見即須有遍見之眼,也就是有了遍觀、遍見的功能眼力,故偈頌里所示的「遍眼」,即為此佛的漢譯。偈頌和散文并沒有不同,大抵是說毘婆尸佛降生在世時,其父為盤頭王,其母為盤頭婆提妃,國都也名盤頭婆提市,毘婆尸佛就是在此城市里常說妙法度化眾生的。
尸棄佛父名曰明相,剎利王種,母名光曜,王所治城,名曰光相。佛時頌曰:
尸棄父明相,母名曰光曜,于光相城中,威德降外敵。
尸棄佛的父親叫做明相王,是剎帝利──王種族。佛母名為光曜妃。明相王治政的國都叫做光明域。佛陀這時以偈頌說:
尸棄佛的生身之父,是明相王,母為一位名叫光曜的王妃。尸棄佛常在光相城里,以威德去降伏外道魔怨。
「尸棄佛」也不例外,在他降生此世時,須靠生身父母,也就是有父有母可依,并不以神異的姿態出現于世。如佛菩薩降世時,都采神秘化境的方式,即如前述,不但日子久了,會被人誤會為一架空的偶言,就是同一時代的人也未必統統親自遇見過的緣故,一樣會產生疑念,也就是說,神異之事,除了窮親體驗或遇過者外,一律會引起疑惑不解之念,甚至因未受其恩惠之故,由于嫉妬而產生誹謗來!因此,除了感應道交而顯異之外,佛陀出現于世時弓都是和人同樣的有肉身之父母。
尸棄佛降生在世時的生身之父叫做明相,是一位國王,生身之母,名叫光曜,是明相王的王后。明相王治政的國都,名叫光相城,尸棄佛即降生在此城里普度眾生。
偈頌的頭一二句和散文大致相同。第三句起,是說明尸棄佛常在他誕生國的城市里作大獅吼,是以「威德降」伏「外」道與魔「敵」的。既完成道,即應該是沒有甚么敵人可說,惟佛道與魔外是正邪的分界線,故須將邪魔除棄,始有佛道可言!不過佛陀降伏魔外之道,是以威德去使魔怨誠服,而不是以強硬之力,這就是佛道與邪魔不同之處。如果以強硬的手段使人屈服,那是一時屆在你的強勢之下,忍痛屈服,并不是心服口服,一有機會,還是「恩恩怨怨何時了」,是樹立敵人之道,而不是消滅魔怨之道。尸棄佛是在光相城里,以佛道降伏魔怨,將人的煩惱徹底的棄除的!(至于魔的原義,即如前述,是障礙正道,自然的是正道的公敵。不過是假名為敵,使人應防應避,以免受阻耳)。
毘舍婆佛父名善燈,剎利王種,母名稱戒。王所治城。名曰無喻。佛時頌曰:
毘舍婆佛父,善燈剎利種,母名曰稱戒,城名曰無喻。
毘舍婆佛的父親名叫善燈,是剎帝利(王種族),其母之名叫做稱戒。善燈王治政的國都叫做無喻域。佛陀這時以偈頌說:
毘舍婆佛的生父是善燈王,生母名叫稱戒,是善燈王的王妃。毘舍婆佛是降生在此名叫無喻的城市的。
這一段之散文和偈頌,都一模一樣,并沒有甚么新的發現。只提示毘舍婆佛的肉身父母之名,以及其種族、都城而已。大抵說來,和上面二佛的記事相同,故如參酌上面二佛里面所述的一切,就會一目了然,這里不作進一步的闡述。
拘樓孫佛父名祀得,婆羅門種,母名善枝,王名安和,隨王名故,城名安和。佛時頌曰:
祀得婆羅門,母名曰善枝,王名曰安和,居在安和城。
拘樓孫佛的生父名叫祀得。是婆羅門種族,生母之名叫做善枝。那時候的國王叫做安和王,國都是隨著國王之名而稱之故,叫做安和城。佛陀這時以偈頌說:
拘樓孫佛的生父名叫祀得,是婆羅門種,生母叫做善枝。當時的國王叫做安和王,以安和城為治政的所在地,故佛陀也就住在那里弘法度眾。
這一段文也和前面所述的差不了好多,是在提示拘樓孫佛的生身父母之名,與國王、國都等事。其不同之處,是在種姓的問題,以及國都等事耳。前面三位佛陀降生在世時,都一樣的選擇在剎帝利王族里,也就是都以太子的身份出世。拘樓孫佛即選擇婆羅門的家庭為托胎降生之處,自然的他的生身父母均為是婆羅門。雖然是婆羅門出身,但是所成就之道卻是地道的佛道。也許沒有佛陀降世之前,人們的信仰都掌握在婆羅門的手里,大家都是在婆羅門教導之下過著其信仰的生活,一直到了佛陀成道后,世上才有了佛教可言,因為佛陀與佛陀降世相隔的期間太久之故,前佛所述的教理已不存在,若論信仰,即唯有由人類自我興起的婆羅門教。此之,所以佛陀降生在世時,不是在王族,就是在婆羅門種族里之故(婆羅門教在印度興起,而世界各民族自我興起的宗教,均和婆羅門教類同,只其名稱不同而已,都是奉祀天、神。故如佛降世時,那個國家的宗教,雖不是婆羅門之稱,但宗旨既同,即也可以叫做婆羅門)。
「拘樓孫」佛降生在世時的生身之「父」,是一位名叫「祀得」的「婆羅門」。婆羅門雖然是宗教家,但是也可以娶妻帶子,是以公認的祭祀者(神職)的身份蒞臨祀祭之故。拘樓孫佛的肉身之「母」,名叫「善枝」,是祀得婆羅門的妻室。他降生在世時,是「名」叫「安和」的國「王」在治理政事時。「隨」著安和「王」之「名」之「故」,其首都國「城」,也就被稱為「安和」城。總之,安和王是在安和國安和城總理國家的大事。拘樓孫佛也因之而降生在此地。出家成道后,就在安和城大宏妙法,廣度眾生。至于偈頌里所示的,即和散文大抵一致,故以散文而解!
拘那含佛父名大德,婆羅門種.母名善勝。是時王名清凈,隨王名故,城名清凈。佛時頌曰:
大德婆羅門,母名曰善勝,王名曰清凈,居在清凈城。
拘那含佛的生父名叫大德,是婆羅門種,生母之名曰善勝。當時的國王名叫清凈王,隨著王之名的緣故,國城也叫做清凈城。佛陀這時以偈頌說:
拘那含佛的生父為大德婆羅門,生母名叫善勝,國王之名叫清凈,是在清凈城治政。
這一段和上段大致相同,還是名與國之不同耳。拘那含佛降生在世時的生身父母,也和拘樓孫佛的生身父母一樣,都是婆羅門種。其父名叫大德,生母之名為善勝。拘那含佛出世時,是清凈王治世之時。國城也隨著國王之名而名,叫做清凈城。國王即在此處治政。拘那含佛后來成道后,也常駐該城宏揚妙法,廣度眾生。其它因和上段類同之故,不作重述。
迦葉佛父名曰梵德,婆羅門種,母名曰財主。時王名汲毘,王所治城名波羅捺。佛時頌曰:
梵德婆羅門,母名曰財主,時王名汲毘,在波羅捺城。
迦葉佛的生身父親名叫梵德,是婆羅門種族出身,生母名叫財主。當時的國王叫做汲毘,汲毘王所統治的國都叫做波羅捺城。佛陀這時以偈頌說:
迦葉佛的生父是一位名叫梵德的婆羅門,迦葉佛的生母之名叫做財主。迦葉佛出世時的國王叫做汲毘王,是在波羅捺域治政的。
這一段也和上述二段大抵一致,不過少許的變化耳。據上二段所示的國城,均以國王之名為名,也就是說國都是隨著國王之名而名。而這段即另立其名,國城并不完全以國王之名而名。這,大概是欲表明當時的實際情形,并不是隨便擬出的。也許國王對于該國的貢獻很大,人們都誠敬國王,或其它的事緣,國名或城名。就跟之而和王名累同。過去諸佛降世時的時劫,可說是非常久遠,那個時期的一切,已沒有甚么文獻可資,佛經可說就是唯一的說明,其中的實際情形,也唯有聽從佛陀的啟示。吾人要知道,不要說過去世諸佛降生時的一切,就是幾千年前之事,也未必能考查得絕對正確,有時都是以推想或假定而含糊為多,像佛經這么詳細的闡明,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一件事!
「迦葉佛」降生在世時,也是撰擇婆羅門族,其生身的「父」親叫做「梵德婆羅門」。生身之「母」,是婆羅門女,「名」叫「財主」。既有階級制度,即其婚姻定有一定的規制,故迦葉佛的生父既為婆羅門,即其生母必定也是一位上流階級的婆羅門女。
這里還有一個問題:四姓階級的制定,始自居住于中央亞細亞之雅利安民族,其歷史不過數千年,而過去諸佛出世的時期,起碼也以「劫」的時間計算,那個時候怎么也有如印度那種階級制度?不過吾人應知道!所謂四姓平等,是釋尊始倡之事,在劫與劫交遞之前后,一切文明須從頭再來,須經過很久的期間,才有文化可談。雖云文化,也不過是很稚拙,都是靠武力來維生存。在此期間,自有特殊腦袋之人的出現,有頭腦、有知識之人為了維護其地位,定會創制種種的學說。其中包括人種、宗教,甚至是階級制度。如現代雖云很文明開化,但是世界各地,還有好多脫不離了古來的特殊制度與觀念,只是名目不可而已,并不能一概都已抹煞不存!佛陀降世時的印度,既有婆羅門、剎帝利等階級的存在,佛陀就唯有從大家使用慣了的名稱來闡明過去之事。佛經處處留有外道古來的名目,也是佛陀欲藉大家容易了解的事物,以便使人一目了然,以期達到普度眾生的目的耳!如佛陀所用以度化眾生之法,都是標新立異的話,即處處須費很大之力,一再的加以解釋,始能被人知曉,這是佛陀不取的地方!
迦葉佛降生在世「時」的國「王,名」叫「吸毘」王。汲毘王「所治」政的國「城」是足有其名,并不和國王同名,城「名」叫做「波羅捺」城,也是迦葉佛.常據以普度眾生的地方。(偈頌和散文均同,故不作重述)
我父名凈飯,剎利王種,母名大清凈妙。王所治城名迦毘羅衛田佛時頌曰:
父剎利凈飯,母名大清凈。土廣民豐饒,我從彼而生。
我的家父名曰凈飯王,是剎帝利--王種族,家母諱名大清凈妙。凈飯父王所治政的地方為迦毘羅衛城。佛陀這時以偈頌說:
家父是利帝利種族,是凈飯王。家母名叫大清凈妙夫人。迦毘羅衛國的國土非常廣大,國民也很富裕。我就是在那個環境之下降生的。
「我父名凈飯,剎利王種」。釋尊說他降生在剎帝利的種族里,是以凈飯王為生父。凈飯王為首圖駄那之譯,是?釋迦族所推薦山來的政治的領導人物。釋尊誕生前后的釋迦族,是一擁有清白的家系而有名。據說為久遠前更懿摩王的后裔。釋迦族領土內之行政司法,均依會議的制度,如有事時,大家都會集聚在城內的議事堂。去討論,去議決。是時定有一位長老為首席人物,以便任督察與議決之責,凈飯王就是被好多釋迦族的人們擁為擔任此一榮職的王者,是釋迦族中最為尊貴之人。
釋尊的生「母」名叫「大清凈妙」夫人,所謂摩耶夫人是也。摩耶夫人意譯為大幻,是拘利族的王國──天臂城城主之王女,是一位很賢淑的夫人。凈飯「王所治」的國「城」,是在「逛毘羅衛」城。迦毘羅衛譯為妙德、黃色,傳說為過去黃發仙人住處,故以立名。該城近于佛陀入滅處-拘尸那市,離王舍城最遠(六十由旬,一由旬為十二哩),離吠舍離城約五十由旬,離舍衛城六、七由旬(法顯三藏說十三由旬)。在舍衛城的西北方,即今尼泊爾地方是。
偈頌的第一、二句是說明釋尊之生父與生母,以及其種族,和散文同。「土廣民豐饒」是說迦毘羅衛城地方廣大,山產豐富,是一地大物博的地方,故國民都很豐裕良善。該城雖為一小王國,可是有很多當時殘存的貴族聚集一體所組成的一個共和政治之故,其國土也可以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地方,四鄰都是一片平廣,五谷豐登,可以自給自足,不憂有所缺乏,加之事事都是議事制度,自然的諸多釋迦族們均能相安無事,都過著富饒安和樂利的生活。釋尊說:「我從彼而生」,也就是說佛陀世尊乃托胎降生在此迦毘羅衛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