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id="bn8ez"></rt>
<label id="bn8ez"></label>

  • <span id="bn8ez"></span>

    <label id="bn8ez"><meter id="bn8ez"></meter></label>

    hengheng123456789

      BlogJava :: 首頁 :: 聯系 :: 聚合  :: 管理
      297 Posts :: 68 Stories :: 144 Comments :: 0 Trackbacks
     

    菩薩生時,年漸長大,在大正堂,以道開化.恩及庶民,名德遠聞。于是頌曰:

    童幼處正堂,以道化天下,決斷眾事務,故號毘婆尸。

    清凈智廣博,甚深猶大海,悅可于群生,使智慧增廣。

    毘婆尸菩薩誕生后,年齡隨著歲月之增而漸漸的長大起來。于是就在大廳正堂布仁道,去啟發,去感化天下。其恩澤普及于老百姓,名譽德行,已遠聞于全國。偈頌說:幼年時就在大廳正堂處,以仁義道德去感化天下,已能法斷是非辨理大事,所以叫做毘婆尸(能察者)。他具有廣博的清凈智慧,其深廣的程度,有如大海。能使眾生欣悅,令大家增廣智慧。毘婆尸太子的宿慧早已成熟,故能在他未及成年時,就能察看天下事,而以道德去啟發他人,去感化天下的老百姓。也許有智慧,即有慈悲,故能以仁慈的心腸去應付每件事。他的這種深廣的智慧德性、深得其父王的賞識,就讓他在大正堂,也就是國王的辦公廳堂,去治理天下事。他承命后,即以道德仁慈為治國之本,去開啟化導天下的老百姓。庶民也就是老百姓,都受其仁政的恩澤慈潤,大家都能安居樂業,都能過著太平盛世,安和樂利的生活。太子的這種名符其實的德政,很快就傳聞天下,就得到民眾的擁護支持!

    偈頌更詳細的描述其事。偈頌說太子在童年時,就秉持父王之命,在統治天下萬事的宮廷大廳里,也就是宮廷的正殿,是國王辦公的地方,正以道德仁慈為本,開啟化導天下的老百姓。基于此,而決斷天下的是非輕重等重大事務。因此,他的名字才叫做毘婆尸(能觀察者)。

    能觀察天下大事的太子,是有其由來的。因為他自久遠的宿世以來,就已開始修慧,故他已經不是凡夫之體,而是具有了清凈的智慧之人。其智慧廣大淵博而深妙的程度,有如大海那樣的廣博無際,淵深莫測!智慧愈廣,即愈能體察民心與萬事。也唯有智慧愈深廣之人,愈能發揮其廣大的慈悲,而使眾生得到真正的安樂。所以說,太子的智慧,使眾生歡悅安樂,也使愚癡的眾生,增長不小的智能。

    于時菩薩欲出游觀,告勅御者。嚴駕寶車,詣彼園林,巡行游觀。御者即便嚴駕訖已,還白:今正是時。太子即乘寶車詣彼園觀。于其中路,見一老人,頭白齒落,面皺身僂,拄杖羸步,喘息而行。大子顧問侍者:此為何人?答曰:此是老人。又問:何如為老?答曰:夫老者,生壽向盡,余命無幾,故謂之老。太子又問:吾亦當爾,不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必有老,無有豪賤。于是太子悵然不悅,即告侍者駕還宮,靜默思惟,念此老苦,吾亦當有!佛于是頌曰:見老命將盡,拄杖而羸步,菩薩自思惟,吾未免此難。

    有一天,毘婆尸太子欲到宮外園林去游覽視察。就吩咐御者說:「快將吉祥的寶車駕好馬匹,我想到園林去巡行游觀一番!」御者依令而將寶車嚴飾,將寶馬駕完后,回稟太子說:「一切都準備好了,是出發的時候了!」太子于是就乘寶車,欲至園林去巡游。在中途,不意看到一位老人,其頭發已白,牙齒脫落,面部滿是皺紋,身體屈僂不直,依仗拐杖,瘦弱不堪,呼吸急促,移步而行。太子看此情形后,回顧侍者而問說:「這是甚么人?」侍者回答說:「這位就是老人」。太子又問說:「甚么叫做老人?」侍者回答說:「所謂老,是因生命壽量快要盡頭,殘余的壽命已不多。故名!」太子又問:「我也同樣免不了這種老人之患嗎?」侍者回答說:「是的!因為有生,定會有老。是沒有甚么富貴貧賤之別。大家都會老!」太子聽后懊惱失望,甚為不悅,就叫侍者將車子駕回王宮。太子回宮后,靜靜的坐在那里,默然不語,而思思念念回想此事。他想:這種老人的苦患,我也同樣會有!佛陀又以偈頌說:

    太子看到一位壽命快要滅盡的老人。此老人依仗拐杖,瘦弱無力,勉強慢步。當時的毘婆尸菩薩太子,很靈敏的私自想道:「這種到了老齡的苦患,我同樣也是難免!」

    毘婆尸菩薩在太子時期,雖然具有廣大的智慧與淵深的仁慈,而能行德政,而能以道德仁義恩澤群生。可是因深居宮內之故,對于人生世事,還是不甚涉入了解。有一天,他想到宮外去游觀,故令專司車馬的侍者整備王侯所乘的吉祥車輛,預定到達園林去巡游觀賞。園林為一王侯專用的御苑,故為太子首先想到的去處。太子的命令一下,吉祥的寶車就由侍者駕了寶馬,而告就序。太子乘此寶車,直向園林前進,到了途中,不意看到一位苦痛難堪的老人的動作!人一到老,即不管是身體的任何部位,都會隨著歲月的遷移,而陳舊衰敗,其行動已遲緩難堪,想做事時,也因身心的消耗快盡,而不得由已!此之所以被佛教列為人生四大苦惱──生老病死之一。釋尊在王宮為太子時,也是因出外游觀而遇到這些世人的苦痛,才引起他出家的動念。所謂佛陀的出家,是欲解脫生老病死等苦,也就是想藉仗修持的功行,好使這些苦惱脫離自身,進而開辟一條解脫人生苦惱的途徑,以供大家遵循,以免大家永恒在此苦痛當中過著!

    此事本為釋尊自身的經驗,但是以佛佛道同的立場來看,即釋尊藉毘婆尸太子的出游一事,是很自然之事。這正證明在后期的阿含經部里,已道出佛佛不二的道理!

    人一到老。首先是頭發變白,牙齒脫落,顏上滿是皺文。身體已傴僂,也就是背脊彎曲不直,行動不便,如行走時,須靠拐杖扶持,所謂羸(瘦弱)步是也。至于喘息,即是氣喘,是呼吸急促之苦。

    太子初次步出宮門,在宮外即看到這種行動不便,眾苦纏身的老人的腫態,莫怪會引起其思苦脫苦之念。宿慧殊勝的太子,看到他人,即反應到自身的問題,故經文里面,曾經與侍者一問一答,而問出了自己的將來一到老年時期,即會和這位老人一樣。仍然脫離不了眾苦交纏的這種老人的殘生的問題。所謂老,是人生的壽命將盡,殘余的生命已沒有幾何,故任爾是達官顯貴,或者是匹夫走卒,均同樣的將會來臨,而不能逃避免離。因為既出生,必定會老,故為人生必需經過的一環。太子為了此事,回宮后,覺得非常的不安,干脆一言不發,默然靜寂,惟在思惟這件事!

    偈頌只用簡單明了的四句,也就是只將干要的部份描頌出來。如「見老命將盡,拄杖而羸步」二句,即已述盡老人的苦態。因為人將到了結束此一生時,則其殘余的壽命不多,百病叢生,不得自由,不得如意,只待死期之來臨。到了需用拐杖扶持才能行步時,身體已顯得非常的衰弱,行動起來,已有栗態。至于「菩薩自思惟,吾未免此難」,是道出太子內心的感受。太子見景生情,他人有這種痛苦,自己必定也會有此痛苦,是由人推己,也是道出人人皆會遭遇之人生大苦事!對于這種將于來臨的苦痛,應如何去應赴?是為路遇老人所牽引而出的問題。

     

    爾時父王問彼侍者:「太子出游歡樂不耶?」答曰:「不樂」。又問其故,答曰:「道逢老人,是以不樂」。爾時父王默自思念:昔日相師占相太子,言當出家,今日不悅,得無爾乎?當設方便,使處深宮,五欲娛樂,以悅其心,令不出家。即便嚴飾宮館,簡擇婇女,以娛樂之。佛于是頌曰:

    父王聞此言,方便嚴宮館,增益以五欲,欲使不出家。

    盤頭父王在太子回來后,就問那位侍者說:「太子出游時是否逛的快樂?」侍者回稟說:「并不歡樂」。父王又問其故。侍者就回答說:「因為在途中遇到一位余命不多的老人,所以很不愉快就回來了」。父王聽后,默然不語,想起了從前的那位相師為太子占卜相命時曾說過「太子將會出家」一事。父王想:太子這次遇見老人而覺得不安不樂,莫非正中相師之語?我應該多方設計,使他深居宮內,以五欲去娛樂他,去歡悅他的內心,使他不萌起出家之念!盤頭大王想后,就令人嚴飾宮館,選擇美女,俾太子娛樂之需。釋尊述后,并用偈頌說:

    盤頭父王聽說太子出游不樂而回之語后,就施方便,將太子的宮館裝飾的非常的莊嚴美麗,并用五欲想增太子的娛樂,想以此而使太子萌不起出家之念。

    太子出游不悅而皈一事,很快就傳入盤頭王之耳里。大王對于此事非常的著急焦慮,深恐毘婆尸太子真的會應從前那些婆羅門為其占相結果的那句話──這位太子可能會出家去修行!故當太子回宮后即召見那位和太子同行的侍者,想問個清楚。侍者即將經過的情形稟告父王。侍者回稟父王的情形大概是這樣:這次太子的出游,很不幸的,不但不快樂,還而帶著憂悶的心情回來。因為太子到了園林的途中(巴利佛典為在園林),不意遇見一位余命不多的老人。太子見此老人的頭發已白,牙齒已落,呼吸又那么的急,身體彎曲,需依拐杖才能行步,行起步來是那么的憚栗緩慢,令人一看即會為其憂!因此,曾經垂問太子自身是否也會步上這種命運?我就實情實說。因為人一生到世間,定會隨著歲月之增,而終于到老,無論貴賤,都不能免。因此,太子就覺得不是味道,就忽忽忙忙的還駕回宮,在宮內憂郁不樂,惟思此事!

    盤頭王聽后,焦急的心情露于言表。他深恐太子這次的表情正中昔日那些相師婆羅門之斷言。也就是「在家為偉大的王者,出家為覺悟的佛陀」。如不設法遮擋的話,太子.定會舍棄繼承王者之位,而出家去過著行者的生活。這是盤頭王最為憂慮的一件事。大王隨后即想起如何才能使太子永住王宮,過著家庭快樂的生活。由于沉湎于世樂,即不會萌起出家修行之念。大王為使太子深居宮內,終于下令增置五欲之樂的種種設施。五欲為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等五處之樂,也就是五感欲樂之謂。當然不出于嚴飾太子所居住的宮殿館舍,撰擇若干多彩多藝釣美女,以娛太子的心,使太子在日常生活中不但不會覺得寂寞。也會在五欲圍繞之下,過著人生最為快樂的每天。

    偈頌還是以四句簡明的將重點描出說:

    盤頭大王聽侍者的報告后,得知太子出游后,路遇老人而悲郁,而提早回宮。因怕太子真的會懷著出家修行之念,故欲打斷太子出家之念,而擬出如下的措施。首先令人將太子的宮殿館舍整修,美飾的莊嚴,然后選出美女,以充太子娛樂之需。都是占對人的眼耳鼻舌身等五處娛樂的增強。這樣做,是想藉娛樂,以減其心理的空虛,以斷其出家之念!

    又于后時,太子復命御者,嚴駕出游。于其中路,逢一病人,身羸腹大,面目黧黑,獨臥糞穢,無人瞻視,病甚苦毒,口不能言。顧問御者:此為何人?答曰:此是病人。問曰:何如為病?答曰:病者眾痛迫切,存亡無期,故曰病也。又曰:吾亦當爾,未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則有病,無有貴賤。于是太子悵然不悅。即告御者回車還宮,靜默思惟念:此病苦吾亦當爾。佛于是頌曰:

    見彼久病人,顏色為衰損,靜默自思惟,吾未免此患。

    嗣后某一天,太子又命令侍者嚴飾車輛,到了宮外去游觀。在中途遇到一位病人,身體很衰弱,肚子很大,臉上黑中帶黃,獨自倒臥在糞穢里,并沒有人在看護他,病情非常的惡化痛苦,口里不能說話。太子回顧侍者而問說:「這位是甚么人?」侍者回答說:「是病人」。太子又問說:「甚么叫做病?」侍者回答說:「所謂病,是種種苦痛交迫,身體很虛弱,生存或死,一時不能確定。故謂病」。太子又問說:「我也會有罹病的一天?也難免此一種患難嗎?」侍者回答說:「是的!因為有生就會有病,是沒有貴賤之別!」太子懊惱不快,就令侍者駕車回宮。回宮后,就靜靜默默唯思此事:「這種病苦,我當然也會有!」佛陀又以偈頌對諸比丘們說:

    太子遇見一位久病的人,此人的顏色黃黑,衰微不堪。太子因此靜默想念:我仍然免不了這種病患!

    太子第一次出游就遇見老人,知道人類出生后,經過一段期間,定會衰老,雖然是王侯顯貴,也是免不了。為了此事心里一直悶悶不樂。雖然父王已使人增益其娛樂等設施,但是對于有生而會有老一事,仍然懸在他的內心奧處。有一天,又想到了宮外去游觀。這次不但是欲親自看看宮外之實情,也是想去解解心中的郁結!因此又令駕御的侍者,嚴整吉祥的車輛,就坐在寶車出宮而去。這次在途中還是巧遇一位久病的患者。「病苦」也是佛陀欲闡明的人生的真諦。人的肉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原素所組成的,一旦四大不調,就會有病,其極者,會導致死亡,病也是人生的一大痛苦!太子所遇見的生病之人,其身體已很羸瘦。很大的肚子,也就是身體的全部都已消瘦衰弱,惟有一個大肚子,一看已不是人的模樣。「面目黧黑」的黧黑為黑中帶黃,因為病情劇烈,面目皆非,已逞出一副垂死之相!「獨臥糞穢」是指其倒臥在自己所放出的屎尿穢污不堪當中生存。也許病情過于惡化,自己已不能行動,須靠別人的扶持始能移動其體。又「無人瞻視」,也就是并沒有甚么親朋友戚在其旁邊照護,任其自生自滅,糞便與倒臥都同一個處所。病情至此,必定是痛苦難堪。加之已沒有氣力說出話來,唯有呻吟,所謂「口不能言」,已不能開口說話。

    太子第二次出游,遇見病情惡化,正在苦痛不已的病人,就垂問侍者,有關于「病」人之事,其重點還是在于「人必有病」,不管是貧富貴賤,都同樣的一旦四大不調,即會有病,任何人都是難免的一件事。就是太子自身也難逃病患之苦。太子追問至此,即覺得此事重大,不能以兒戲視之,好像旦夕之間,病苦將臨似的。因此,就忽忽忙忙,草草了事,不敢貪戀游觀,而令侍者駕車回宮。回到宮內后的太子,對于人有之病苦,而自己也將輪到同樣苦痛一事,已不能忘掉,已纏繞在他的內心,使他常時靜默思念此事。

    釋尊說到這里,并用四句偈頌,簡要的將毘婆尸太子所遇見的病苦一事,述及如下:

    「見彼久病人,顏色為衰損」。太子第二次出游,途中遇見一位病情惡化的患者。此人因久病沒人照顧,致其面目皆非,衰弱損壞的不像一個人。「靜默自思惟,吾未免此患」。太子看到的患者,因過于離開常情,故使他回宮后,獨自一人靜默思惟此事。他自幼不離王宮,在宮內每天都有許多人在照顧他,并沒有甚么營養不良的現象,故雖然有時難免有些疾病,但那是很輕微,且隨時都有御醫來醫治,故在幼小的心靈里,并不發覺病患為何物。一直到了出游觀賞時,方知道自己現在雖然并沒甚么病,可是總有一天會生病。也許會和這位患者一樣,所謂久病不孝子,任爾如何的顯貴,也會因病情太于惡化,過于久長,而被人放棄其治療之念,而被置一隅,任其自生自滅!太子想到這里,越想越不對,然而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唯有一言不發,默然自思!

    爾時父王復問御者:太子出游,歡樂不耶?答曰:不樂。又問其故?答曰:道逢病人,是以不樂。于是父王,默然思惟:昔日相師,占相太子,言當出家,今日不悅,得無爾乎?吾當更設方便,增諸伎樂,以悅其心,使不出家。即復嚴飾宮館,簡擇婇女,以娛樂之。佛于是頌曰:

    色聲香味觸,微妙可悅樂。菩薩福所致,故娛樂其中。

    這時盤頭父王又問那位侍者,有關于太子出游后,是否快樂?侍者回答說:因為在中途遇見病人的緣故,才會不樂。大王聽后就靜默的回憶起從前為太子占相的往事:從前曾經邀請相師為太子占卜,那位大師說太子將來會出家去修行。今天遇見病人而不快樂,莫非真應那位相師之語?我應該加強方便,增添眾多的伎樂,來歡悅太子的心,使他不致于出家去修行。因此,就一再的嚴飾太子的宮殿館舍,精選婇女,去使太子娛樂。釋尊講到這里,又用偈頌對諸比丘們說:

    色相、聲音、香氣、滋味,感觸等五感娛樂等設施,都增添的非常的微妙,可使太子歡悅快樂。是毘婆尸菩薩(太子)宿植福德所致的,所以才能享受這些福報,而在其中娛樂。

    太子第二次出游皈來后,和第一次出游皈來時一樣,內心郡覺得悶悶不樂,只顧靜思而失去了甚么似的。這種情形隨時傳到盤頭王的耳邊,故大王實時叫侍者來問話。和前段一樣,大王垂問的重點,是在太子出游后是否快樂?如不快樂,定有原因。其原因雖由侍者說出,但還是大王關心太子之故,侍者一定是被迫而道出實情的。侍者在這里道出太子途遇病者才覺不樂。由此而知道太子所遇見的病者的病態一定是非常的嚴重,才會道致太子的悲念。大王聽侍者的報告后,覺得事態愈來愈嚴重。因為從前曾經延請相師來為太子占卜過,據其結論,曾說太子會出家去修行,此事是最令大王傷心的一件事。大王早已多方設便,欲使太子能夠平平安安,快快樂樂的過著宮中的生活,能繼其位,君臨民眾。故太子遇見老人、病者,而不樂等事,使大王非常的關注。大王愈想愈不對,然而除了增加太子在俗之享受的五欲等設施,以挽留太子萌起出家之念外,并沒有甚么其它妙計可施!

    佛陀講述盤頭王為使太子享受更多的娛樂,而增添五欲之樂,精選婇女,以娛樂太子之事后,又以偈頌說:

    「色聲香味觸,微妙可悅樂」。光色、聲音、香氣、滋味、感觸等,為五欲的樂境。人類最高的享受都不出于此五欲。人類的快樂感受,首先由眼睛的感受,依次為耳朵聽聲音,鼻子嗅香氣,舌頭嘗滋味,身體感摩觸。此五種會燃起欲念等事,已足夠述說人類的享受。五欲之境,均為直接間接的會浸透吾人的內心,使吾人的身心會覺得舒暢,故不另說對于意識所起的快感一事。佛陀說:盤頭王為使其太子不蹈出家之途,而增設光色等五欲樂具,所增設的都是最上之選,非常的奧妙,足夠太子歡悅快樂之需。「菩薩福所致,故娛樂其中」。這種五欲之樂,并不是人人都能享有的,必須具足累世所積的福德。始有可能享受得到。毘婆尸菩薩因累世之善根福德,才能在未出家前享有這種人間最大的快樂之五欲。也許他應該享有的就得享受,故在未正式出家修行之前,以他的宿植善本福德,而正在其娛樂當中過著其快樂的生活。

    又于異時,太子復勅御者,嚴駕出游,于其中路,逢一死人。雜色繒(雜)幡,前后道引,宗族親里,悲號哭泣,送之出城。太子復問:此為何人?答曰:此是死人。問曰:何如為死?答曰:死者盡也。風先火次,諸根壞敗,存亡異趣,室家離別,故謂之死。太子又問御者:吾亦當爾,不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必有死,無有貴賤。于是太子悵然不悅。即告御者,車還宮。靜默思惟念:此死苦吾亦當然。佛時頌曰:

    始見有人死,知其復更生。靜默自思惟,吾未免此患。

    又在某一日,太子再次命令侍者嚴飾車輛,到了宮外去游觀。在中途逢遇一位死亡的人。其前后都有穿著雜色衣的人拿著雜色的幢幡在引導。親朋友戚都在悲傷而出聲大哭,或悲泣。這樣的將那位死者抬送出城外。太子看此情景后,問侍者說:「這是甚么人?」侍者回答說:「這是死亡的人」。太子又問說:「甚么叫做死亡?」侍者回答說:「死就是盡之謂。首由呼吸,其次為熱量,依次而其余的諸根均告敗壞,生存和死亡各奔其途,和家族離別,永不再見,所以叫做死亡」。太子聽后又問侍者說:「我的將來也會如此,也不能脫離此種災患嗎?」侍者回答說:「是的!有生必有死,并沒有貴賤之別」。因此,太子覺得很懊喪不快。就令侍者駕車回宮。回到宮內后,太子就靜默的思念:這種死亡,我也一樣會來臨的一天!釋尊又用偈頌對諸比丘們說:

    太子第一次看到有人死亡。直覺得人死后還會再次轉生。太子為了此事獨自一人靜思:我到頭來,還是難免有此種死亡的苦難!

    人生最后總要死亡。在人生的過程中,因生存力很強,肉體也能支持得住,故不自覺得死亡的來臨。都是以為經過老年而肉體衰敗后,才會死亡,因此,不會覺得死亡是怎么的一回事。其實「人命無常」,死亡的人不一定都是老人或身體衰弱的人。「一旦無常萬事休」,任爾身體怎樣的強壯,一旦死亡的機緣一到,就得與世隔離。世人死亡的因素,可說是多種多樣,在不注意當中,在天災地變當中,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總之,有生必有死,死是人生苦痛的一件事,是佛陀欲闡明的人生真諦之一。佛陀覺知不但人生有死,就是死后也因未能脫離三界六道的枷鎖之故,還是照樣的會轉生來,唯其轉生的地方,即不一定都是人類,或沉或升,須看他的業力。這種輪回般的生死,如不得達心境解脫的境地,就會在永恒的生死死生當中打滾,而未能解脫,故佛陀才叫人念死而修永生(解脫)之道。

    太子第三次出游,巧遇死者,雖然有點加以有系統的整理之嫌,但由人生而會老,而會病,最后皈于死亡,乃為自然的程序,故大家還是依照佛經的記載,而依次解說。太子遇見的死人,是將出殯的情景,當然還可以看到死者的真面目。古時的印度人,不一定都將死亡之人收入棺木里,有的用被,或其它布類蓋在亡者的上面。有的干脆不遮蓋物品,亡者即被放在簡陋的木板或木架上面,都是露天的,自然的在未火葬或土葬之前,還可以看到死亡的人。

    「雜色繒(雜)幡,前后導引」。雜色是指穿著雜色衣之人,也就是送殯的人都身穿破損的雜衣,去參與喪儀之謂。至于繒幡為雜幢之誤,因為此時的幢幡,并不紋彩,不講究色彩的壞雜布料所制而成的幡幢。導引為引道,前后導引即為前后圍繞而行。「宗族親里」為親朋友戚,是至親與鄉親或至友之類,是和亡者有著緣系之人。這些喪家們,都因眼看親人忽離他們而去,從今以后再也看不到其人,故大家都「悲號哭泣」。悲號為悲傷而放聲大叫,號哭即為大哭,泣為不出聲之哭。大家都非常傷心的將亡者「送之出城」,也就是因墓地或火葬場所都在城外的緣故,須將亡者送到城外去舉行葬儀。太子眼看這種情景,就開金口垂問侍者。其問答都和前二段一樣,只換其老、病等句為「死者」等句而已。太子由侍者之口得知此人為死人后,就問死亡是甚么?侍者回答說:「死者盡也,風光火次,諸根壞敗,存亡異趣,室家離別,故謂之死」。死就是壽命已盡,也就是已失去了生命。人類的身體是以地水火風等四大原素所構成的,生存時得需呼吸空氣,雖然還需其它物質與因素,才能活現在世間,但一旦呼吸空氣(風)的機能停止不活動,即告死亡,雖有其它物素的存在,也未能保持生命,所以說:「風先」,也就是呼吸首先息止而死亡。依次為火、水、地(肉),火為熱能,呼吸停止,即熱度會隨之而慢慢的消滅,水分也會依之而消減而至于零,最后肉體(地)即告銷散敗壞而不像人樣。所以說:「火次」,「諸根壤敗」。「存亡異趣」是說人既死亡,即和生存的人不能同在,死者已到另一個世界去,從今以后。不會再在世間和人見面。「室家離別」,人一死亡,既不能再和生存的人同在一起,就得和人離別,任爾怎樣的至親也不例外,是永久的告別,才叫做死!

    毘婆尸太子問來問去,還是問到自己的身上來。「吾亦當爾,不免此患耶?」也就是貴人太子的我,也會死亡,也不能免除這種死亡的災厄與否?侍者每次的回答,都同樣的說「然!」也就是必定的!因為「生必有死,無有貴賤!」有生命即定會有死亡的一天,雖然貴為九五,仍不例外,卑賤的人也是一樣,是沒有顯貴下賤,或智愚之別,死亡之路是人人必須經過的!太子聽完侍者的分析后,悶悶不樂,已無心情游觀下去,就忽忽忙忙的令侍者駕車回宮。回宮后,仍然為了死亡一事冥想不已!釋尊話及于此,又用偈頌,將上面的情形對諸比丘重述一遍,釋尊說:

    「始見有人死」。太子初次在宮外看到出殯的行列,而知道人終皈會死。死亡的人雖已不知甚么,但是卻永遠不能再和親朋友戚同在一起,而且留給親朋友戚無限的憂傷痛苦;「知其復更生」這一句是描述太子的宿慧過人之人之處。由于人死而知道死后并不是單純的一了百了。這種事情是佛陀成道后證悟的道理,也是人生宇宙的真理。因為人不但是只由地水火風等物質所構成而已,還得靠著心靈始能存在。這個心靈精神并不是甚么物體可以制造替代的。須有原始的靈性之存在,由種種因緣湊合而誕生。所謂有個「宿命」的由來。自然的死后還會由于未得解決戀戀不舍,恩恩怨怨之業識,而依其業力一再的轉生到其應轉生的地方,和車輪的盤旋一樣,永遠不會解脫生與死的問題!

    毘婆尸太子也由于看到死者而想起了這些事,可見得他的宿慧是如何的深!也許他將在此世成就五覺的緣故,雖然還無人開導他,也能靠著自己的宿慧而了解這種道理,莫怪釋尊會道出他當時的心境,而以偈頌把它重描出來!

    毘婆尸太子看到死者而知道自己也難免一死之事,是由侍者提醒他的方式描述出來。釋尊說:「靜默自思惟,吾未免此患。」太子對于生后定會有死一事,非常的關切,在他出游遇到上述之事后,已沒有心情于游甚么觀,實時命令侍者駕車回宮,回宮后即為了此事獨自一人默然靜思:為甚么人終皈會死亡?不管是顯貴,是微賤,都一律平等,都難逃此種厄難?自己也同樣的難免這種死亡的來臨?那么生在此世間又有甚么快樂可言?他想起此種死患之將來臨,愈想愈不是味道,心神愈來愈煩悶!

     

    爾時父王復問御者:太子出游歡樂不耶?答曰:不樂。又問其故?答曰:道逢死人,是故不樂。于是父王默自思念:昔日相師占相太子,言當出家,今日不悅,得無爾乎?吾當更設方便,增諸伎樂,以悅其心,使不出家。即復嚴飾宮館,簡擇婇女,以娛樂之。佛于是頌曰:

    童子有名稱,婇女眾圍邊,五欲以自娛,如彼天帝釋。

    這時盤頭父王又問那位駕車的御者說:「太子出宮觀游,是否愉快?」侍者回答說:「并不快樂啊,大王!」大王即又問其為甚么不快樂的緣故。御者回答說:「因為在中途遇著死亡的人,所以不快樂」。因此,盤頭王就靜默的獨自思念:「從前那位占相的大師為太子占卜其將來的命運時曾經說過:『這位太子,將來可能會生家去修道』。以今天太子途遇死人而不樂的情形看來,莫非應其所占,而會出家去?那么,我應該更進一步的設諸方便,大大的添增其種種伎樂,以便取悅太子的心,使其滿足世樂而忘掉出家之念才對」。大王實時又令人莊嚴粉飾太子所住的宮殿館舍,精選很多的婇女,去使太子娛樂。釋尊又以偈說:

    這位毘婆尸菩薩太子很有名望,有好多的婇女圍遶在他的身邊,世上的五欲任他去娛樂,好比帝釋天那樣的豪華。

    毘婆尸太子每次出游回來后,其父王總是要召那位和太子同行的侍者來盤問。太子第三次出游回宮后,也不例外。因為盤頭大王不但非常關心太子日常的生浩,也很關心太子將來的去向,故太子的每一動作都被其關注!大王問明侍者有關于太子第三次出游時,是否愉快?而侍者都答并不快樂。因為在中途逢著一位死者,正在準備出殯,是時親朋友戚都傷悲得大哭大叫,情形很悲慘,使太子悶悶不樂,無心于游觀。盤頭大王聽完侍者的報告后,又回憶起從前那位相師曾經為太子占卜而斷言太子將來會出家一事。因此,深恐太子真的會應那句出家之語,而又想起應該多增娛樂設備,使太子能夠享受更多的世樂而斷除出家之念。個中文義大致和上面幾節相同,均為精選婇女,嚴飾宮館為主。至于偈頌即說太子自此以后因受大王極力的安排,而過著和天帝般的生活。偈頌說:

    「童子有名稱,婇女眾圍達」。童子為菩薩,這位毘婆尸太子,因得盤頭大王特別關照的緣故,在宮廷過著非常豪華的生活,其事已傳遍全國。如宮殿館舍,一再的增設嚴飾,宮娥女婢也經過幾次的精選添增,而日夜圍遶在太子的身邊,使太子得以過著很舒適的生活。這些措施,均欲使太子在日常當中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浩,以便棄除他萬一想欲出家去修行之念。太子這時可說是「五欲以自娛,如彼天帝釋」。天帝釋就是帝釋天。雖然只居于欲界第二層天,但其享受與權力,是欲界當中無能與比,故太子對于人生五欲的娛樂,既如帝釋天,即表示其正在享受最高無上的人生福報!可見得盤頭大王對于太子用心之如何!

     

    又于異時,復勅御者,嚴駕出游。于其中路,逢一沙門,法服持,視地而行。即問御者:「此為何人?」御者答曰:「此是沙門」。又問:「何謂沙門?」答曰:「沙門者,舍離恩愛,出家修道。攝御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無所傷害,逢苦不戚,遇樂不欣。能忍如地,故號沙門」。太子曰:「善哉!此道真正,永絕塵累,微妙清虛,惟是為快」。即勅御者,車就之。爾時太子問沙門曰:「剃除須發,法服持,何所志求!」沙門答曰:「夫出家者,欲調伏心意,永離塵垢,慈育生,無所侵擾。虛心靜寞。唯道是務」。太子曰:「善哉!此道最真」。尋勅御者:「賚吾寶衣,并及乘轝,還白大王,我即于此,剃除須發,服三法衣,出家修道。所以然者,欲調伏心意,舍離塵垢,清凈自居,以求道術」。于是御者,即以太子所乘寶車,及與衣服,還歸父王。太子于后,即剃除須發,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太子又在某一天,再次命令御者,嚴飾車馬,到宮外去觀游。在中途遇見一位出家的沙們(勤息),身穿法服,手持器,直視地面而走。太子就問侍者說:「這位是甚么人?」侍者回答說:「這一位叫做沙門」,太子又問:「甚么叫做沙門?」侍者回答說:「沙門就是舍離世俗的恩愛,出家去專心修道,用功于克服他的六根,使其不沾染于外界的欲境。以慈悲心腸對諸眾生,從不傷害眾生。遇著苦境時,不會憂戚,面對樂境時,也不會有所欣喜。能忍受一切,好像大地一樣的不動于心,這樣的人叫做出家的沙門(勤息、修道者)」。太子聽后說:「好啊!行這種道的人,方是真正永遠斷絕塵勞之累的人。是微妙清虛,真是快哉!」實時命令侍者駕車到了那位沙門之處。這時太子請問沙門說:「你剃除須發,身穿袈裟,手持缽器,其目的是甚么?」沙門回答說:「所謂出家,是想調伏吾人的心理,使其永遠脫離塵勞垢穢。以慈悲心化育眾生,不起侵擾之念。虛心靜寂,唯向追求真理這條路邁進!」太子聽后說:「好啊!此道敢為實在!」就令侍者說:「將我所穿的寶衣,以及所乘的車輛,交還大王。并向大王說我就在此要剃除須發,要穿出家人應穿的三種袈裟,要出家修道去。為甚么緣故呢?因為我要調伏我的心識,欲拾離塵勞垢穢。欲清凈自居,專心尋求真理!」因此,侍者就將太子所乘的寶車及衣服,載回歸還于盤頭大王。毘婆尸太子等候侍者離開后,就剃除他的須發,穿三種出家人應穿的袈裟,出家去學道。

    毘婆尸太子第四次出游時,恰巧遇到一位出家的沙門。這雖然是編輯經典時巧妙的安排,但也可以說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例如首先看到老人之苦,依次為病、死等苦,每次出游所遇見的幾乎都是人生的苦惱事,最后才遇到清凈灑脫的沙門,而一口氣的出家去學道。也許研究真理的動機雖然依人而異,但是大抵說來,都是覺得人生乏味,才想追求解脫的為多。這,一看令人覺得佛教是有一種厭世之感,也是一般人不知佛教為何物而斷言為厭世主義之所以!說實在的,所謂厭世,雖然也是由于人們遇到困境而身心不寧,致萌遁世或棄世之念,但不知怎樣尋求解脫的方法,而一味的厭世下去。佛教即不然,雖然也因覺得人生總是苦多樂少而萌厭世之念,但是這種厭世只是一種踏入真理之門徑,而不是終止在此厭世而不顧不問可比。一旦進入尋求真理之佛教圈內,即會曉得如何用功以求解脫,解脫后就會積極的去普渡眾生。也有如學菩薩大道之人,一方面尋求自己的解脫,另方面即積極的為諸眾生著想,而兼度眾生為職責,故所謂厭世,在佛門來說,寶在是講不通的。如硬性的要說佛教為厭世,那只能說佛教里面也有人因厭世為動機而進入佛教圈內,但是只能說這一種人是因厭世為動機,而不能說佛教為厭世。不管你的動機如何,一旦進入佛門,即須用功尋究真理。不管真理已探究得到與否,在你進入佛門的那一天開始,你的行動總須為自己與他人的善行而努力。在日常生活當中,多多少少已顯示出度人度己的行為,這才是真正的佛教,才是真正佛徒應遵應行的一件事。不然,即不能算為是甚么佛教徒!

    毘婆尸太子第四次出游,「于其中路,逢一沙門,法服持,視地而行」。沙門譯為息,或息心,是出家勤修而息滅煩惱識心之意。本為宗教生活的總稱。也就是不管學那一道門,凡是出家學道之人,都被稱為沙門。后來都指學佛的出家人,而和婆羅門(凈志,外道)有異。法服為法衣,是出家人所穿的袈裟(染衣、法服),是三衣的總名。有法制,也就是佛制。稱為衣,即為袈裟,而不是后世別袈裟與衣之衣。

    1.僧伽梨:譯為眾聚時衣。大眾集會為授戒、說戒等嚴儀時所穿。

    2.郁多羅僧:譯為上衣。穿在安陀會衣之上面。

    3.安陀會:譯為中著衣。屬于襯衣。穿在肉體上面之衣。

    缽為缽多羅之略,譯為應器、應量器,因體、色、量三,皆應法故。是出家人盛飯之器。有泥與鐵二種。太子最后出游時,在中途遇看一位出家的行者,身穿袈裟(染衣、法衣),手捧應量器,走路時,頭都垂在下面,眼睛直往地上看,是一副非常莊嚴的形相。

    太子「即問御者,此為何人?」太子深居宮內,很少看到身穿法服,手持缽器,視地而行的莊嚴貌相之人,故覺得很新奇,而垂問駕車的侍者:「這位是甚么人?」「御者」就回「答曰:此是沙門」(勤息)。太子并不知道沙門到底是作何事業之人,故「又問:何謂沙門?」也就是沙門到底是干甚么的?「答曰:沙門者,拾離恩愛,出家修道。攝御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無所傷害。逢苦不戚,遇樂不欣,能忍如地,故號沙門」。沙門譯為息、息心,具音為室摩那挈,譯為功勞、勤息,是勞苦修道,也是勤修息滅煩惱之意。至于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等義,是以佛學精義,而專指學佛的出家人而言。本為一般性的出家學道之人的總稱,也就是不管是學佛,或者是外道,一旦出家修行,過著宗教生活的人,即稱為沙門。如南傳大本經在此項即不用沙門二字,而以「出家」的字句出現,故沙門和出家人,在原始經典時,是同一意義。

    「舍離恩愛,出家修道,攝御諸根,不染外欲」。出家為沙門的目的,是在求解脫,故須將在俗時的一切恩愛舍離。為了真理,須把一切俗務暫時放棄,才能專心一意的「修」持學「道」。雖然也有居家學道的人,然而欲達到解脫的境地,就需付出代價。那些居家學道的人,是因機緣環境等,一時不能隨意,故有權假之法。不過居家學道,仍能得到部份的真理,而完遂其愿,也是實事。也許在家學道,即難免家庭生計等事,常時纏擾,而未能專心于道業。而出家即割愛辭親,能將一切繁雜的俗務放下,能收「攝」他的「諸根」(五根,眼,耳、鼻、舌、身),「不」使其一再的被「外」來的五「欲」之境(色、聲、香、味、觸)所惑。也就是說,在俗時享受一切欲境,是自然的現象,而出家即會將奔塵逐欲的一切,認真的用功把它漸漸消滅,而至于零。也會因之而將他的心性湊近于真理,而生「慈」愍之「心」去對付「一切」眾生,「無所」會一再的「傷害」眾生。如在俗時,眼睛看到美色,耳朵聽到好聲等,都自然的會去追逐其美好的一面。至于壞的色相、聲音等,自會厭嫌而逃避,這是正常的觀念。惟因為大家都爭逐好的之故,不但由競爭而會產生是非,甚至構成不可收拾的場面。也會因過于追逐一切,不知節制為何物,而傷害到自己的身體!如能收攝身心,即不但會養成與人無爭的好習慣,也會由于徹悟真理,而愍念一切,而大施其所得之法!

    「逢苦不戚,遇樂不欣,能忍如地」。一旦出家,即應修持,使其身心漸近于道。自然的不管「逢」遇到任何「苦」惱,也能「忍」耐,「遇」到快「樂」之事,也不會「欣」喜。因為他的舉止動作,都為解脫一切苦樂而努力,故遇苦不憂戚,逢樂不欣喜。如遇苦能忍,逢樂即不能忍,而仍然有欣喜之心的話,此人還是被五欲六境所纏,是未盡功夫之能事。因為遇樂會欣喜之人,即逢苦時定會憂戚,故學道之人不但要忍受一切苦,還要忍受一切樂。如為「佛教修道之大綱」之原始經典──『梵網經』等都曾經談及忍受人家誹謗之苦境,與忍受人家贊嘆之樂境,方能為學佛之人!至于「地」,是指大地,大地能載凈穢輕重等物,任人怎樣的踐踏也能忍受,故以喻出家沙門之行。因為能如是之「故」,才「號」為出家的「沙門」。

    「太子」聽后很被感動,就贊嘆沙門之行而「曰」:「善哉!此道真正永絕塵累,微妙清虛,惟是為快」。善哉為贊美之辭,如遇有善舉,就得贊嘆一聲「好極了!」太子覺得沙門的行動值得效法,因為「此道真正永絕塵累,微妙清虛,惟是為快」。這種出家沙門所行之道,才能真正斷絕一切塵勞頰累。是非常的奧妙清凈,能虛心處世,無掛無慮。唯有這種生活,才是真正的快樂的生浩。如前述,人類的生活,因習慣上,隨時都為俗情糾纏不清。不管對于事物之大小,或好或壞。處處都在誘引吾人,使吾人的身心隨之而追逐不放,致有凡情未了,不得解脫之感。而沙門即脫離凡情的羈絆,一時雖然不一定解脫得了,可是都向解脫之路邁進,故其生活習性,已和俗人迥然不同。太子的宿慧深遠,一遇沙門,即能喚起其慧性,故有是嘆!

    太子隨「即敕」令駕「御」車輛的侍「者」,「車就之」。也就是叫其侍者將車輛駛近那位沙門之處。御者受命后,就將太子連同車輛,駛至沙門的前面。

    「爾時,太子」趨詣沙門后,就詢「問」那位「沙門」說:「剃除須發,法服持缽」,請問沙門你,為甚么剃除你的面須與頭發,而穿上雜染的怯服,手上還著著飯缽(應量器)呢?到底是「何所志求」?也就是為甚么要出家,有甚么目的而現出家之相?在這里應加以注意的是:剃須發,穿染衣,手持缽,而行乞食,已為佛弟子出家之相。其用意在于棄余憍慢之心,同時也以辨別佛教與外道而取的形相。所謂斷除煩惱系,棄除習障,是三世諸佛出家共同之儀式。而外道即不一定如此。不過吾人亦應知道,毘婆尸菩薩在太子時代,因還未出家成道,故還未有佛陀在宣揚佛教,自然的一旦出家之人,即不管是那一教,均須剃除須發,以便和俗人有所分別,莫怪太子所見的沙門,和佛教的出家沙門同一形相。

    「沙門」一聽太子的問話,就回「答」說:「夫出家者」的目的,是欲調伏心意,永離塵垢」。吾人的意識心雖為自己之物,可是遇苦即憂,逢樂即喜、剎那剎那生滅不住,未能抗制,因之而奔塵逐境。有時雖為善,有時為惡,都隨著久遠劫以來的業識團團轉。這樣下去,即未能得到真正的安樂,自不會有解脫的一天。而出家為沙門的話,即能專心一意的用功修持,慢慢的能夠將自己的心意調伏,使其一勞永逸,永遠不再染著塵世垢穢煩惱。自己的身心既解脫一切塵垢,即會以此功德去「慈育群生」。消極一點說,即能做到「無所侵擾」。解脫后定有智慧,有智慧就會發大慈悲,去救度他人。所以說,出家志在解脫凡塵,慈濟眾生,不會一再的和眾生相殺相殘(南傳大本經謂:善行法,行五業、善業、福業、不殺生、行慈悲)。總之,沙門的日常生活,在于「虛心靜寞,唯道是務」。虛心為謙虛的心,靜寞即為靜寂冷靜。所謂虛心求達,所謂事事都小心求進步,腦袋都常保靜寂,不使其煩惱一再發生,唯有道業是從。也就是每天都以追求真理(道業)為他的要務,凡是一舉一動,均為精進于道業,其它并沒有甚么緊要的工作!

    「太子」聽完沙門分析出家的生活與目的等語后,很被感動,就「曰」:「此道最真」。也就是說出家沙門所行而追求之道才是最為真實,最有意義。就「尋敕御者」,也就是隨后命令御者,而說:「賚吾寶衣,并及乘轝,還白大王」。太子這時因想出家為沙門,去過著清凈無慮的生活,就將他所穿的珍貴華麗的衣服,以及所乘的寶車,暨其它大王賜與其使用之物,統統叫侍者拿回王宮呈還大王,同時吩咐侍者,叫他向大王稟告,說「我即于此,剃除須發,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也就是太子我,已決定暫時不回宮,決定在此和出家沙門一樣──要剃除我的面須頭發,要穿學道之人應穿的三種法衣,要出家學道!為甚么要出家為沙門呢(所以然者)?你就向大王說:「欲調伏心意,舍離塵垢,清凈自居,以求道術」。太子因宿慧啟發,一旦遇著善緣,即禁不住其深厚的善根,而從善如流,遂決定出家學道。他說出家學道的目的,是為了要調伏自己的身心,使吾人的心意能夠自由自在。吾人的心意都奔塵逐境,塵世又是那么的垢穢,故需下大功夫,始能克制自己的身心,所以要舍離塵世之垢穢,要居住在清凈無染,與人無爭的環境中生活,以期求得道術──真理。

    「御者」既承太子的吩咐,「于是」「即以太子所乘」的「寶車」,以「及」身上所穿的「衣服」,統統「還歸」其「父王」。也就是將他在俗時所用的一切,統統歸還盤頭大王。「太子」在「于」御者離開他的身邊「后」,「即剃除」他的「須發」。換「服三」種出家人所穿的「法衣」,就此「出家」去「修道」。

    posted on 2010-09-02 11:40 哼哼 閱讀(467) 評論(0)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如是我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黄色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精品免费aaa片|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日韩亚洲人成在线综合| 免费无码看av的网站| 中文字幕亚洲情99在线| 在线免费观看a级片| 亚洲一本到无码av中文字幕| 毛片免费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址| 国产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www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91在线老王精品免费播放| 亚洲综合在线视频| 无码日韩人妻av一区免费| 亚洲精品国产av成拍色拍|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一级毛片不卡免费看老司机|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 33333在线亚洲| 永久免费bbbbbb视频| 亚州**色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免费版视频| 亚洲大片免费观看| 国产男女猛烈无遮挡免费网站 | 亚洲导航深夜福利| 日韩免费高清视频网站| 一级特黄aaa大片免费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片|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深夜福利在线视频免费|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 午夜毛片不卡免费观看视频| a在线观看免费网址大全|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网站 | 99re6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看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