毘婆尸如來,三會說法。初會弟子有十六萬八千人,二會弟子有十萬人,三會弟子有八萬人。尸棄如來亦三會說法。初會弟子有十萬人,二會弟子有八萬人,三會弟子有七萬人。毘舍婆如來,二會說法。初會弟子七萬人。次會弟子有六萬人。拘樓孫如來一會說法,弟子四萬人。拘那含如來一會說法,弟子三萬人。迦葉如來一會說法,弟子二萬人。我今一會說法,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
毘婆尸佛曾經有三次大會講座說法。初次的講座時,所度的弟子有十六萬八千位,第二次會座時,度有弟子十萬人,第三次大會時,所度的弟子為八萬名。尸棄佛也有三次大會講座說法。初會時弟子十萬人,第二次會弟子八萬名,第三會時弟子七萬位。毘舍婆佛有二次大會講座說法。第一次會時,弟子有七萬人,第二次會時,弟子六萬名。拘樓孫佛則只有一次大會講座說法,所度的弟子為四萬人。拘那含佛也只有一次的大會講座說法,弟子之數為三萬。迦葉佛同樣的也只有一次大會講座說法,弟子為二萬人。我現在也唯有一次大會講座說法,常隨弟子,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人。
「毘婆尸如來三會說法,初會弟子有十六萬八千人,二會弟子有十萬人,三會弟子有八萬人」。會為會座,也是法會,是弟子的會合,為聽聞說法而集會的聽眾座場,也是佛陀演說妙法的大會。三會則三回的法會,也就是佛陀成道后,為了濟度眾生,而行三回之僧眾大會合之意。毘婆尸佛開有三次的僧會,第一次僧眾的會合,演說妙法度化眾生時,曾經度化了十六萬八千人之多的弟子。這些被度的弟子,都是漏盡的比丘,是一切煩惱都漏盡,已經解脫生死輪回的阿羅漢。其它還未得達究竟解脫的弟子,實不包括在內,可見得毘婆尸佛之法緣之深廣!第二次僧會的漏盡比丘,也有十萬人之多,第三次僧會時,得達解脫的境地的弟子,也有八萬人之眾。
「尸棄如來三會說法。初會弟子有十萬人,二會弟子有八萬人,三會弟子有七萬人」。尸棄佛也有三回的大會眾。初次說法時,慕道而集合的弟子,曾經達到十萬人,都是漏盡的比丘。第二回的僧會,得道的比丘弟子,也有八萬人之多。另外一次在演說妙法時的僧眾大會合,也有七萬人之普的得度高僧(以上第一二位佛陀,均有三會說法的僧眾,其它則依次而略有不同的僧會)。
「毘舍婆如來二會說法。初會弟子有七萬人,次會弟子有六萬人」。毘舍婆佛則開二次僧眾的大會合。第一次僧會說法時,有七萬人得度的大弟子。第二次僧眾的大會合時,聽法而解脫生死,而達到無漏的果位的弟子,也有六萬人之多。
「拘樓孫如來一會說法,弟子四萬人」。至于拘樓孫佛在世時所開的僧會,則只有一回。在他說法的會場里,為了聽法而集合的大會眾當中,有四萬位比丘已經得達無漏落于生死的境地。
「拘那含如來一會說法,弟子三萬人」。拘那含佛成道后,也和拘樓孫佛一樣,只有一次僧眾的大會合。在這一次的僧會當中演說妙法時,有無漏的比丘弟子三萬人,也就是已沒有煩惱可漏的阿羅漢弟子,有了三萬人之眾。
「迦葉如來一會說法,弟子二萬人」。迦葉佛成道后,所開的僧會,也是只有一會,其說法所度的弟子,雖然是算不盡之多,但是達到涅盤解脫的無漏圣者,是有數目可指,是二萬名。
「我今一會說法,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釋尊最后說到自己開會說法的次數,以及為了真理而集合的大會眾的數目。他說他現在說法開會的次數,也只有一次,其中,達到無漏的阿羅漢,是一千二百五十人。釋尊的弟子當中,完成圣果的人,實不只此數目,這個數字,只不過是一個根本會眾而已,是一般所謂的常隨眾。前面也曾經說過,一千二百五十人是佛陀成道后,初一、二年所度的出家弟子,在佛陀四十余年的說法當中,成道證果的人,有如流水一樣,并沒有告斷,故佛陀在世時的無漏比丘,確實是難以統計之多,一千二百五十人不過是其中的一部份耳。佛經里面所用的數目,有時會令人覺得過于夸大其辭,可是有時即如這里所舉出的數目那樣,令人覺得過于聊少閑寂,實因重于顯示里面所含的真義,而不是數目的問題!
以上自第四位佛陀(拘樓孫佛)起,直至釋尊,都只開一次僧眾的大會合,也就是一生度眾時,并不分段去說法,只有遇緣便說,有機便度耳。至于三會、二會等,乃是敘明某位佛陀,曾經把他說法的方式,劃幾區段而已。如第一會要度那一種根類機智的人,第二會又想度那一種人等是。不過也不是其它根智的人就格格不入之意,是說有個大原則之謂。
佛時頌曰:
毘婆尸名觀,智慧不可量,遍見無所畏,三會弟子眾。
尸棄光無動,能滅諸結使,無量大威德,無能測量者,
彼佛亦三會,弟子普共集。毘舍婆斷結,大仙人要集,
名聞于諸方,妙法大名稱,二會弟子眾,普演深奧義。
拘樓孫一會,哀愍療諸苦,導師化眾生,一會弟子眾。
拘那含如來,無上亦如是,紫磨金色身,容貌悉具足,
一會弟子眾,普演微妙法。迦葉一一毛,一心無亂想,
一語不煩重,一會弟子眾。能仁意寂滅,釋種沙門上,
天中天最尊,我一會弟子,彼會我現義,演布清凈教,
心常懷歡喜,漏盡盡后有,毘婆尸棄三,毘舍婆佛二,
四佛各各一,仙人會演說。
毘婆尸佛之名就是勝觀,他的智慧不可思量。能遍見一切,無所畏忌,開三次僧會說.法,得龐大的弟子眾。尸棄佛的智慧光明,不可動搖,能滅除諸煩惱。有無量的大威德,不能推測思量得出!此佛也開有三次僧會,弟子也很普廣,都共同集在一起。毘舍婆佛已斷除諸結使,這位大仙人--佛陀,集諸眾生開會說法,其大名乃普聞于各方,演說妙法的大名被稱譽。此佛有二次僧會與弟子眾,普通的演說深奧的真理。拘樓孫佛只開一次僧會,他哀愍眾生療治眾生的諸苦惱。這位三界導師教化眾生時,是一次僧會與四萬得度的弟子眾。拘那含佛,這位無上世尊,也是同樣。他具有紫磨的金色身,容貌悉皆具足圓滿。開一次僧會,與得度的弟子眾,都普演微妙之法。迦葉佛在一一的毛端,能寂然不動,他一心沒有亂想,一句話也不曾煩重過。也開一次僧會,得度的弟子也有二萬之眾。能仁釋迦,我的意識已達寂滅的境地,釋迦族出身的我,是沙門之上,也是天中之天,是最為尊貴者。我也是開一次僧會,有得度的弟子。在那僧會中,我顯現的意義,是宣演布達清凈的教理的。我心常懷歡喜,我已漏盡,已滅盡后有身。總而言之。毘婆尸佛與尸棄佛,都開三次的僧會,毘舍婆佛則開二次僧會,最后四佛(拘樓孫、拘那含、迦葉、釋迦),各住均開一次僧會,是大仙人-佛陀參與演說真理的僧會。
「毘婆尸名觀,智慧不可量,遍見無所畏,三會弟子眾」。毘婆尸佛如前譯,為勝觀佛。觀為觀察妄惑,達觀真理,是智慧的別名。也許有了觀智,即能觀穿見思、塵沙等無明,能達三諦之理,故有是義。毘婆尸佛,本為優勝的觀智之保有者,自會有不可思議,不可測量的妙智慧。毘婆尸佛之譯為勝觀、廣見之見,并不是凡夫介爾起計之見,也不是外道等有所偏不究竟之見,是佛陀的認知識見之見,是徹見宇宙的實相之見,故為偏見,而無所畏忌遮礙,也就是在佛智徹見之下,法界洞朗,咸皆大明是也。毘婆尸佛在世時,曾經開三次僧眾的大會合,擁有得度的比丘弟子,達幾十萬之眾!
「尸棄光無動,能滅諸結使,無量大威德,無能測量者。彼佛亦三會,弟子普共集」。尸棄譯為頂髻,又譯為火。火為光明顯赫之物。無動則定。有一位尸棄大梵天王,是入火光定而斷欲惑的,故尸棄佛之達到智慧光明,一定也由火光禪定而來,自然的說這位佛陀,乃為一位光明不動的佛陀。他以禪定智慧滅除一切煩惱(結、使),是具有了無量的大威嚴大智德,是無論何人都未能推測計量得出者!這位佛陀也和毘婆尸佛同樣的開設三次的僧會,每次僧眾大會合,大說妙理時,都有好多求法的弟子由各地而來聽法、用功,而得達解脫的境地。
「毘舍婆斷結,大仙人要集,名聞于諸方,妙法大名稱。二會弟子眾,普演深奧義」。毘舍婆如前譯,為一切勝,遍一切自在。結為結縛,是煩惱的異名,如前述。結縛則不自在,此佛既為一切自在,一切勝,則表示早已斷除一切煩惱,解脫一切結縛,而得大自在。大仙人是佛陀的別稱,所謂大覺金仙是也。這位佛陀,這位大仙人,成道證果后,則集諸弟子,開演真理,也就是演說妙法,度化眾生,離苦得樂。名聞于十方,是名譽傳聞到各地,也就是他的此種度化眾生的要旨一旦放出后,則其聲名就很快的傳遍各處,他將開大講座,演說妙法的大名,就被人稱譽贊嘆不已!他計開二次的僧會,每次僧眾的大會合,均有脫離系縛,了脫生死的很多弟子。他就是這樣普遍的演說深奧的教義,使人得達無漏的境地的。
「拘樓孫一會,哀愍療諸苦。導師化眾生,一會弟子眾」。拘樓孫佛降生在世度化眾生的時候,開的是一次僧眾大會合。拘樓孫佛既譯為滅累,即如其名,發起哀憐悲愍眾生,而以種種的方法療治眾生的諸苦,使眾生離苦得樂。這位佛陀,以三界大導師的身份度化眾生。他開的一次僧會,救度了無漏的弟子四萬人。也許拘樓孫佛雖為過去七佛的第四位佛陀,但也是現在賢劫一千佛之首位佛陀,和列在賢劫第四位的釋尊同樣的開一次僧會,有首尾相應之感!
「拘那含如來。無上亦如是。紫磨金色身,容貌悉具足。一會弟子眾,普演微妙法」。枸那含佛的智慧等,是無人能比得上,是和上面幾位佛陀一樣。拘那含牟尼(迦諾迦牟尼)既譯為金寂、金色,即他的法身全體,自會為紫磨的金色,其容貌自是相好端嚴具足的佛陀。紫為紫色,磨為無垢濁,紫磨金為金中之最,是最光亮最好的黃金。這位佛陀和拘樓孫佛一樣,會開一次,擁有得度的弟子三萬人,也普遍的演說微妙之法。
「迦葉一一毛,一心無亂想,一語不煩重。一會弟子眾」。一一毛就是一一毛端,是每支發毛的尖頭上,也是極小之物。一心無亂想就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想則一心正念,一心正念,則歸于佛,故一心為萬有的實體真如。迦葉譯為飲光,會使一切光明不得顯現,唯有他的光明是賴。一旦成佛后,身心則已進入圓滿光明,已到寂然不動的境地,在一支毛頭之小里,能普遍的含受十方的一切世界!迦葉佛就是這樣的寂靜道場,能于一一毛端里遍含法界。他滔滔不絕的演說妙法。但一句話也不曾煩重過,也就是不曾重述過,是這樣的度化眾生。他也和上二佛一樣,法開一次僧會,度化得度的弟子為二萬人。
「能仁意寂滅。釋種沙門上,天中天最尊,我一會弟子,彼會我現義,演布清凈教,心常懷歡喜,漏盡盡后有」。能仁為釋迦之譯,寂滅為牟尼之翻,能仁寂滅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佛陀的意境已達到了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已悟本心,知道自性本體的真心為一清凈寂滅。是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已沒有三界六道生死的煩累。沙門譯為勤息,是專心于勤修真理,息滅煩惱的出家人。釋尊是由釋迦種族所出的沙門,他既成佛作祖,則是沙門中的沙門,故為沙門之上。天界的天神雖然是福德很高,壽命也非常的長,可是依佛的眼光看來,仍然是三界六道里的眾生,福盡氣消時,還是難免六道輪回,故并不是究竟解脫的境地。佛陀即已脫離三界,已不會一再的在六道里如車輪之旋轉那樣的輪回于六道,故佛陀確是天中之天。釋尊既成佛,即和諸佛一樣,別稱為天中天,故天中天--佛陀,確是最為尊貴的了。釋尊說他也開一次僧會,也擁有許多得度的弟子。釋尊說:我出現在僧眾大會合的意義,是要廣說傳布清凈的教理,也就是要度化眾生皈生凈土,使大家都能沾潤到清凈的妙法.到達身心清凈,法喜充滿的境地。漏盡如前述,是一切煩惱都已滅盡,已沒有煩惱可漏。后有即為后世的身心,是來世的果報身。在未解脫前,任何人都不能離開來世輪回的羈絆,定會轉生于六道的任何一道,而保有了后有之身。而「盡后有」則已滅盡后有身,所謂煩惱已斷,更不受后有。所謂后有愛種已盡是。釋尊說他的內心已法喜充滿,煩惱已經漏盡,此身已經是最后之身的了。
「毘婆、尸棄三。毘舍婆佛二,四佛各各一,仙人會演說」。毘婆尸佛與尸棄佛,法開均三次,也就是都開三次的僧眾大會合。毘舍婆佛即開二次僧眾大會合。其它四位佛陀──拘樓孫、拘那含、迦葉。以及釋迦牟尼佛,均為法開一次僧眾大會合。仙人是指佛陀,過去七佛降生在世時,其說法度人,大開法會的情形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