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時頌曰:
過九十一劫,有毘婆尸佛。次三十一劫,有佛名尸棄。
即于彼劫中,毘舍如來出。今此賢劫中,無數那維歲。
有四大仙人,愍眾生故出。拘樓孫那含,迦葉釋迦文。
佛陀這時用偈頌說明說:
過去九十一劫前時,有位毘婆尸(勝觀)伸出境在世間。其次在過去三十一劫前的時候,有位佛陀,叫做尸棄(頂髻)的佛陀出現在世間。又在同一劫中,有位毘舍婆(毘舍浮。遍一切自在)佛出現在世間。視在的賢劫中,無數億(那維、那由他)歲里,有四位大覺金仙--佛陀,因憐愍眾生的緣故,出現于世間。所謂拘樓孫(拘留孫。所應斷已斷)佛、拘那含牟尼(金寂)佛、迦葉(飲光)佛、釋迦(能仁)夫(牟尼。寂默)佛是也。
「過九十一劫,有毘婆尸佛」。過去九十一劫前,有位毘婆尸(勝觀)佛,出現在世間,是過去七佛中的首位佛陀。上面已述過,北傳的長阿含經里獨具之處,就是采用許多的偈頌。也許佛經的編匯,雖然是以散文的體裁為主,但如果想使人背誦的話,還是以偈頌的體裁比較的容易,因為長文須一大堆,而偈頌即簡短明爽,而且有韻律可以助興,自然的在佛經里采用其體裁是非常的多。還有一種,就是可使民間當做民謠留傳下來,自會家喻戶曉,而收到廣泛傳誦的效用。也許古時的印度人,有的是詩歌的天才。這些人當不會放過在佛經里,以偈頌歌詩的方式,使其傳流下去,致在佛經處處可以看到有好多偈頌的出現。佛教與文學,佛典之流傳,當有其一份的功德!
「次三十一劫,有佛名尸棄」。其次,過去七佛的第二位佛陀,叫做尸棄(頂髻、火首)佛,是現在賢劫三十一劫前之事。「即于彼劫中,毘舍如來出」。在同一三十一劫前當中,還有一位佛陀出現過,那就是毘舍(遍一切自在)如來──佛陀。是過去七佛的第三位佛陀。每位佛陀的出現,并沒有一定的間隔,如過去七佛的第一佛與第二佛,相隔有六十劫之久,而第二佛與第三佛,即同在一個劫中出現,可見得原始經典的記述。是釋尊據實而說,其所用的數字并不像大乘經典里所用的那種含有特殊的意義,是樸實可愛!(如上述)
「今此賢劫中,無數那維歲」。那維為那由他之略,是巨大的數目,譯為億。古印度所謂之億,不一定都是現在吾人所用的億萬之數,他們曾經以十萬、百萬、千萬等,為億的數字。無數那維歲即為算不盡的億年,是表示一個賢劫是難以數目計出之久。也許所謂一劫,是指一個大劫而言,一個大劫里,有四個中劫,一個中劫,是以人壽十歲,每經百年增一歲,直增至人壽八萬歲。人壽八萬歲時,每經百年減一歲,直至人壽十歲,一增一減就是前述之一小劫,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莫怪這種數目,是無數的億單位!
「有四大仙人,愍眾生故出」。仙為長壽不死之稱,總名行者。佛陀就是正真正銘的長壽不死(無量壽)之人,故以大仙稱之,所謂大覺金仙是。每位佛陀都是為了一大事因緣,才會出現于世,所謂普渡眾生,成佛作祖是也。眾生即眾苦交迫之身,也是隨其業力而永恒的在于三界六道當中,如車輪的旋轉一樣,不得解脫。佛陀有鑒于此,才以菩薩乘愿再來的恣態,也就是照見眾生每受苦惱,不知離脫,而起大慈悲,憐愍眾生,才會降生出現于世,藉以度化眾生,皈成正覺。
現在賢劫中降生成道的大覺金仙--佛陀,有了如下之四位:「拘樓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釋迦文為釋迦文尼(牟尼)之略,釋迦為姓,譯為能仁,是剎帝利(王)種之一族,本稱瞿曇氏(地最勝),因幾分族而為釋迦氏。文尼(牟尼)譯為寂默,本為古時得道者的尊稱,因釋尊是釋迦族里出身的圣者,故稱之,久而久之,牟尼(文尼)即成為釋尊的佛號,一稱牟尼時,都是指釋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