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時頌曰:
比丘集法堂,講說賢圣論。如來處靜室,天耳盡聞知。
佛日光普照,分別法界義。亦知過去事,三佛般泥洹,
名號姓種族,受生分亦知,隨彼之處所,凈眼皆記之。
諸天大威力,容貌甚端嚴,亦來啟告我,三佛般泥洹,
記生名號姓,哀戀音盡知。無上天人尊,記于過去佛。
佛陀這時以偈頌說:
比丘們聚集在法堂(講堂)里面,正在實行腎圣們應做之「講說佛法,談論佛法」的功課。如來世尊雖在靜寂的地方,但以清凈的天耳,悉皆聽到他們的談論。佛光如太陽般的普照一切,故能善于分別宇宙法界的真象。又能知道過去世的一切
事。如三佛陀(正覺)之寂滅、名號、姓氏、種族、受生之分等,均能知道的非常的詳盡。隨著對方所處的地方,也因有個清凈的天耳,而能一一把它記憶回想起來。大威力的諸天,容貌非常端正嚴好的諸天,也來告知于我有關于過去三佛陀--正覺者的寂滅涅盤事,以及憶記過去諸佛的受生、名號、族姓、哀苦悲戀等事,沒一不知道。無上的天人尊-佛陀,就是這樣的善能憶記過去諸佛的因緣!
釋尊嘉許諸弟子們的論議,說他們的論議正合行者應論應議的動作。說他們所談論的內容符合于實際。故佛陀就乘機自我介紹佛陀潛在的能力。首先是以散文的體裁記錄下來。后來編者又以偈頌的方式,把其事情編入??贾T南傳的五部經里的『大本經』(長部經典第十四),則會發(fā)覺其事。在長部經典里所述的都是以散文的體裁,并沒有如吾人在研讀之經(北傳大本經)里面所載的偈頌。不過南傳的經文雖無偈頌,但散文方面卻比北傳的詳細。頌為梵語伽陀之譯,是屬于韻文體的經文。有首盧偈與結句偈二種。一、首盧偈:凡三十二字,是古印度數經之法。不論長行與偈,只要具三十二字,便名為首盧。二,結句偈:不管是四言,乃至七言,只要四句備足,便為偈。結句偈是因世間流布,以四句為偈之故,也叫做句世。分為伽陀與路伽之二種。一、伽陀:為孤起頌、不等頌。二、路伽:是重頌長行(散文)之偈。偈本為祇夜、偈夜之略音。譯為句,或額。這里所列的頌文,不像是孤起頌,是屬于重頌之類,因頌文的大意和散文的大意,都是大同小異,是欲使學經之人容易記憶與讀誦而編的,也是和南傳的大本經不同之處。
「比丘集法堂,講說賢圣論」。法堂如上述,是佛陀常集弟子們于是處,以便施與真理,開經講教的地方。有時也為諸弟子們互談真理,或集體用功之所。諸弟子們這時正由街上托缽乞食回來,吃完中飯后,聚集在祇園精舍的講堂里,在釋尊還未進來時,大家就談論起釋尊之偉大處,說釋尊能知過去諸佛降生在世的一切事跡!這種互相研討佛理,正為出家人應有的二種行動之一,所謂「賢圣講法」是。
「如來處靜室,天耳盡聞知」。如來釋尊這時正在閑靜的地方,獨自一人自受其寂滅的法藥。佛陀所住的閑靜處,雖和講堂有一段距離,但佛陀因具有了清凈的天耳之故,諸弟子們在講堂里所談論的始末,都聽得非常的清楚。也許佛陀雖不在講堂,可是仍然是在祇園精舍的環(huán)境內,故佛陀在定中首先聽到的一定就是比較近一點之事。也許佛陀正因關懷諸弟子們的舉動,故其注意力都集中在諸弟子的身上,才能了解諸弟子們的談話內容。也許諸弟子們這時所談論的內容正為佛徒需知的一件大事,才會首先得蒙佛陀定中加以注意。這些這些,都足夠佛陀分神的條件。編者就是依據這些理由,而道破佛陀的清凈天耳!
「佛日光普照,分別法界義」。界為邊際,法即極盡邊際,故法界本指宇宙全體。又法為諸法,界為分界,諸法各有自體,分界不同,故名法界(是對于一一之法而名。華嚴所謂事法界,天臺所謂十法界是也)。又法界即為法性(真如),在長行里有二處,都以法性的姿態(tài)出現,因為所謂界,乃為因、為性之義,也就是說,此為產生諸圣道,是諸法所依之性之故。華嚴所謂理法界是也。其它有關于法界的解說分類很多,真是不勝枚舉。這里所指的法界,當然是指法性、真如,也是諸法的實相,宇宙的真象。有了智慧,即能照鑒一切,徹知一切,故佛陀的智慧有如太陽之光明一樣,是普照,而不是偏照。如太陽的光亮一出,則不管是凈是穢,是高是低,都一樣平等的普照,絕不會分別甚么美丑好壞,所謂「和光同塵」是也。佛陀的智慧既如太陽之無所不照,即能照知宇宙萬事萬物的一切真象。
「亦知過去事,三佛般涅盤,名號姓種族,受生分亦知」。三佛為三佛陀,是佛
陀的音譯。三為正,佛陀為覺,所謂正覺,是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之人。般泥洹為般涅盤,是涅盤寂滅之意。釋尊以重頌敘述一位佛陀成就正覺后,即因具有弘大的神通妙力,善能分辨宇宙的真象之故,能知過去算不盡的時劫前之諸佛的一切。如每位佛陀得大涅盤,消滅煩惱,盡諸有結等事,都能了如指掌。不惟如此,就是諸佛在世時,所謂諸佛的出身、名號、受生、飲食、壽命等繁瑣之事,也了知的非常的清楚。
「隨彼之處所,凈眼皆記之」。凈眼為清凈的法眼。法眼為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等五眼之一,是徹見諸法的事理之眼,是屬于菩薩之眼。成佛后則五眼具足,故佛陀也有此種菩薩之法眼(五眼之分,是依佛學之發(fā)達,而形成,本來也是佛陀所具之眼。如清凈的法眼,乃為佛陀之尊號之一是)。記為記莂,惟這里所謂的記莂,并不是十二部經里所謂之授記,是分別過去的因緣,而將過去的一切示說出來耳。佛陀因具有威大的神力,高深的智慧,清凈的法眼,故能隨著一切處所,所發(fā)生的一切事,均能一一善于分別,善于說示出來。
「諸天大威力,容貌甚瑞嚴,亦來啟告我,三佛般涅盤」。佛陀本有智慧能知過去諸佛的一切,但有時也因過于煩瑣之事太多,一時未能一一注意到,是時得須他人從旁協助。如佛陀廣度眾生時,一有適當的弟子時,就派遣他們到各地去分擔如來的法擔,去替佛大轉法輪是。由此以推,則知任爾怎樣偉大的佛陀,也不一定事事都由他一人去包辨。對于過去世之事。仍然是同一原理,佛陀一時恐來不及細述。此之所以有了諸天護法從旁告知之事的出現之由。諸天雖然還未脫離三界,然而如諸天王們,乃為菩薩的化現,故不得同時而語。即使是三界里的諸天,有的也已具有了很深的功行,有很大的威神之力,也就是有了神通廣大的力量,足夠了知算不盡的過去的諸佛之事。這些具有了威神之力的諸天,都是容貌非常端正莊嚴的神,自是慈善的保有者。不但會賜給人以幸??鞓罚矔f助他人完成大事。這些善神曾經皈依過佛陀,親近過佛陀,是一群護法的諸天,故會為佛陀宣化出盡其力。所以說,那些容貌端正莊嚴,有大威力的諸天也會來向我稟告有關于過去諸佛入于涅盤寂滅等事情。
「記生名號姓,哀戀音盡知」。他們所知的范圍和佛陀同樣,能夠記別過去算不盡的諸佛出生降世時的劫數,在世時的名號,出身種族姓別等事,以及諸佛的哀苦悲戀等事,都能一一知道的非常的詳盡。哀戀音如上述,是任何人都免不了的事。雖然是佛陀,也因在世有個肉體的牽累,在未垂證涅盤前,還是和他人同樣的有種種喜怒哀樂等感情感受的作用。佛陀之和人不同之處,是在每遇一事時,則因宿慧的啟發(fā),而有敏睿的警覺之力,故遇哀苦悲戀等事時,還而會為佛陀成就正覺的資糧,故雖和他人同樣會有種種悲哀戀慕苦惱等事之發(fā)生,也能當面將其一一解決,不致于不可救藥的程度!諸天們會將他們所知的有辟于過去諸佛之事,悉數告知佛陀,所以說:
「無上天人尊,記于過去佛」。無上為沒人能比得上,如上述。是佛陀十號之一─無上士。佛陀的智慧、福德、慈悲,均無人趕得上。佛陀在世時,他的一切,確實是超人的一切,在此世間上,不但是他的行動無人趕得上,就是他的論說,也是空前絕后。絕沒有人能夠講說出來!如有,也是以他所說的為據,而發(fā)揮盡致耳。有人以為談論得如天花亂墜,就以為可以和佛陀比擬,但是這,還是望塵莫及之事。因為佛陀的言教,不只是一種理想,是實際而證悟過之事,大家如樣葫蘆的話,則有證驗的機會。不是那些高言聳聽那樣,雖抱有很大的理想,而不能兌現者流可以同時而語!佛陀的智慧是徹見世出世間,佛陀的福德是堪受一切眾生供養(yǎng),佛陀的慈悲是欲度一切眾生,佛陀的一切,確實是一切眾生夢想也想不到的,真正是一位沒能比得上之人!
「天人尊」為天人師。天人指天界之神和人類。佛陀不只是人類的導師,佛陀也是天上界所有諸天的導師。如上述,諸天雖然是人人所敬仰,人人想皈投之境地,但是以佛陀的眼光來看,則仍然是在三界六道里,未曾得達解脫的一類眾生,不過比其它五道優(yōu)勝得多耳。人類對于諸天神明的看法,不管是古往今來,不論是洋的東西南北,都一致認為是最為快樂的境界地方。在佛教未誕生前,連神學很有具體化的組織的印度,也同樣的認為是最為理想,第一無憂無愁的境地。大家都想生到不死之界的天上界,去享受天福為最好最終的目的地。惟佛教興起后,才被佛陀看穿,才有人知道天上界還是三界之內的眾生,才知道天神還要皈依佛陀,在佛陀教訓之下幫助佛陀,擁護佛教,以服務眾生之功德,慢慢的積此功德到了一個時期,才能超越三界。佛陀所說的,不只是一理想,是有好多人依佛之教化而達到解脫的實事,當時的出家在家等人都有目共覩,故佛陀確是一位天人所尊仰所供奉的指導老師!無上士、天人師、佛陀,以上面之事以推,確實能夠記別過去諸佛的一切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