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世尊,在閑靜處,天耳清凈,聞諸比丘,作如是議。即從座起,詣花林堂,就座而坐。爾時世尊,知而故問。謂諸比丘!「汝等集此,何所語議?」時諸比丘,具以事答
這時釋迦世尊,在閑靜的地方,因天耳清凈靈通的緣故,已聽到諸位比丘們在議論如上的事情。因此,就從他的座位上站起,移步到了祇園的講堂,就坐在他的座位上。是時的釋迦世尊,明知他們剛才談話的內容,故意垂問諸位比丘們說:「你們集在這里,到底是在議論甚么?」這時諸位比丘們就將剛才所談論的內容,一一稟答佛陀。
「爾時」就是諸比丘們正在講堂里,談論釋迦佛陀是如何如何的偉大,是怎樣怎樣的會了解過去算不盡的佛陀降生在世時的一切事跡的時候。
「世尊」。梵語為婆伽婆(婆伽梵)。譯為有德、有大功德、有名聲、眾佑等。具有種種功德,利益一切眾生,為世間、出世間等所尊重之故,都以世尊為義譯。是佛陀十種尊號之一,也為十種尊號的總稱。世尊雖然是所有佛陀的尊稱,但是單獨使用時,都是指釋迦世尊(簡稱釋尊)為多。按「婆伽」的原義為德、威德、善法、名聲尊貴、吉祥、端嚴等意。下面之「婆」即為「具」之義,故婆伽婆(婆伽梵)才會被譯為有德、有名聲等。但是都以世尊來形容其尊號。比較容易了解之故,古來沿用已久。
釋尊這時「在閑靜處」。前面已述過,比丘們由乞食回來住處吃齋后,即應繼續用功。如打坐、經行,或憶念佛陀所訓示的內容,或互論佛教的教義。在行諸功行時,如佛陀認為需要時,才會和大家聚在一起,有時即不一定都在諸弟子們的身邊。因為佛陀雖然已覺悟成道,但是有時還會獨自一人在瞑想、在靜坐。所謂閑靜處,是指建筑物的外面,那個地方即眾人不會往來,不會有喧雜之音。如樹下、池邊等處,是佛陀生活的另一面。佛陀世尊,這時候正在這閑靜的地方。
「天耳清凈」。天耳本為色界諸天人所有的耳根。據說能聽聞六道眾生的語言,以及遠近粗細等聲音,是由色界所屬清凈之四大所造成,故謂天耳清凈。佛陀所證得的天耳通,為之天耳智證通,因和清凈天耳相應的智慧,證知一切聲境,而通達無礙,故云。天耳通有修得與報得之二種。
1.修得:在人界修四禪定,依定力發待彼天界的四大于肉眼上,因使為天耳之用者。
2.報得:座于色界之因禪為彼天之果報而得之。猶如人界之肉眼者。
「聞諸比丘,作如是議」。佛陀已證悟宇宙的真理。已和宇宙的真理合為一體,已合裹一切,了知一切,一切的一切都在他的胸里,故有天耳通是絕對可靠的。既有天耳通,即不管在甚么地方,如想知道某事時,只要使用它一下,就能了知。因此,雖不和諸大弟子在一起,也能聽到他們所談議的內容。所以說,佛陀因清凈的天耳而聽到諸位比丘們正在談論之事。
「即從座起,詣花林堂,就座而坐」。佛陀本來在閑靜的地方打座瞑想,因聽過諸弟子們的談話之故,就由他的座位站起,到了祇園花林里的講堂,在那里就他的座位而坐在那里。佛陀的教化,有時雖然是自動的對諸弟子們啟教。但都是隨機而說,有時必需等到機緣成熟,才有機會闡揚。所謂方便教化,應病與藥是。莫怪佛教的教團,在當時的舊有或新興的宗教中,會脫穎而出。會得到多方面之人的皈仰!佛陀此時正因大家只知佛陀的偉大,只知佛陀能知過去無數諸佛在世的情形,而不知其詳細情形,故擬趁機闡釋幾位過去諸佛之事。此事乃有關于佛教全體的家譜,也就是佛陀傳承的來源,是根本系統的問題。這種問題雖然不一定何時才會談到,但一定得談到之事。如吾人的祖先,是大家都想知道的一件重要之事,在平時雖不知不覺的過看其大半的光陰,可是總是會想起,會認真的去考究的一天。除非已無辦法查考,不然的話,定會想盡辨法去查明。世人當中,如有點智識之人,就想整理,更何況擁有龐大信徒的一大宗教的佛教!佛陀在他的一生當中,很有可能不一定如經里所述的這種有系統的說法,但是對于這些事情必定是在佛陀許多談話開示中,曾經提起過。因為佛陀的答教,既色括無窮無盡的空間與時間的一切事,自會曾經談到過去的一切事。尤其是諸弟子們更想知道他們的智慧所不能徹知的過去諸佛之事。
「爾時世尊」。佛陀到了講堂后。就上了諸弟子們為他所說的座位。他這時雖然已知道大家正在談論的內容,可是卸「知而故問」。也就是所謂明知而故問。不過佛陀的明知故問,是一種好意,不是凡俗的所謂「難人」,是想由弟子們的口里重述一遍,以便就事論事。佛陀由閑靜處移步進入大家集合在一起的講堂里,是因知道大家正在談論的話題,而想藉此機緣,把過去諸佛的事跡,詳細的介紹出來。所以說,佛陀的明知故問,也是一種大悲的啟發!
佛陀就正位后,「謂諸比丘」們說:「汝等集此,何所語議?」佛陀開口垂問他們,問他們聚集在此講堂里,到底是在議論些甚么?這就是佛陀知而故問的親切處。也許佛陀想啟口開導時,必須將事情弄清楚,一如世人在談論某事時,有人想啟導他們,也得問明大家正在談論的話題一樣,佛陀想將他所知道的事情曉示眾人時,也需開明內情,然后才依之而得把事情發揮出來。惟一般之人,不一定是知而故問,都是想先把事情弄清楚,然后才能將所知的事情一一回答,或滔滔不絕的把他想要講的都講出來。如果說「明知故問」的話,有時會被誤會是在叨難他人。這點就是凡圣的交叉處,也是佛陀與凡夫不同的地方。
「時諸比丘,具以事答」。大家將剛才互相談論的事情,在佛陀垂問時,并不隱瞞,都一句不漏,老老實實的向佛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