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是以佛陀的教說為中心,有佛陀與其弟子們的生活之記錄,也包括了教理的注釋等之經典,如前述。佛陀之說法,是采隨機、隨時、隨地而應變,而講述的。諸弟子們即在隨時聽聞到的法語,依各人理解的程度而自記憶其說法的綱要。這說法的綱要,即成為「法」,而被傳誦,而為說教的資料。佛教的「經」就是由這些「法」而編成的。
「經」(Sutra、紐、貫線)的起源,本自印度婆羅門教。他們為便于諳記,而將教義要約簡潔的編纂,而為其典籍。「經」之一語被取用在佛教里的初期,即指佛陀闡述宇宙人生的真理之「法」。「經」雖為說「法」之綱要之集錄,然而依次而成為繁長的教理之典籍,都一樣的統統為之「經」。
『阿含經』現有漢譯的四阿含,以及南傅巴利佛典之五尼柯耶(五阿含)。而其它零粹的梵文,或西藏所譯的大部份都被包括在里,均為經過種種的發展階段而成的。佛陀寂滅后第一結集時,所合誦(結集)之法,是『阿含經』成立的第一階段。嗣后將第一結集時所遺漏的法語、事物等搜求網羅,或將第一結集時的那些零散的經文并合,或增長,更進而將諸長老們所說之法語、注釋,以及偈頌等,都集結而被承認為「經」。可說是『阿含經』或立的第二階段,是原始佛教時代就已完成之事(佛在世至佛滅后七十年頃)。
這些屬于原始的『阿含經』,大多數都是以單行之本,都是以個別的方式被讀誦、傳留。到了根本分裂(佛滅百年,分為上座部與大眾部)之前,則有人把這些單行之經連貫起來。而成為『阿含經』的原型。可說是屬于第三階段,已被稱為『四阿含經』。因上座部與大眾部兩系里,已有采用『四阿含經』的記載。故根本分裂之前,即已成立『四阿含經』的原型,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以南傳的來說,同樣的在于此時也已成立五部經(長、中、相應、增一、小部)。里面之「相應」是屬于四阿含之雜部,小部即相當于四阿含外之雜藏。四阿含為:長、中、雜、增一。
根本分裂以后,也就是到了部派佛教時代(佛滅百年至佛滅四百年頃),在二十部派當中,雖然并不都擁有完整的『阿含經』,然而有的部派已擁有完整的『四阿含』,有的即已擁有『五阿含』,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如南方上座部一直傳承南傳五部經,即可以證實其事。在比較顯要的部派里,如「有部」即采用『四阿含經』。化地、法藏、大眾等部,以及上舉之南方上座部就是采用『五阿含』的部派。
『阿含經』在部派的佛教里。自然的會依次而附與部派的特征。而直傳至于今天。現在吾人所看到的『四阿含經』,或南傳『五部阿含經』,就是這樣的經過好幾次的整理而告大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