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的新譯(音譯)為阿笈摩(agama),譯為「傳」,為「教」,是「傳集」佛陀所說的教義之意。這是以玄應之『音義』為據的。其它還有幾譯如下:
2.僧肇『司長阿含序文』即譯為「法歸」。所謂法歸,即指萬法總歸于此而無漏之意。是由教理的立場而翻的。
3.『善見律毘婆沙』第一,譯為「容受聚集」。例如『長阿含』是容納而集那些比較長的經典而成的等,是以結集為主,可說是取自歷史性的解釋。
4.道安之『四阿含暮抄序』即譯為「歸無」。意思是說萬法畢竟皆趣于空(無),也是以教理的立場而譯的。
5.法云之『翻譯名義集』即以阿含為「無比法」,或為「教」,是說阿含經乃
為無可比對之教法,是有些對抗的之譯。
佛陀在世時所謂修道的人,都以修持苦行,以期死后升上天界,不然就是將從來的一貫作風拋棄,而盡情的享樂。佛陀成道后,即舍棄其兩端。教人學那不苦不樂的中道!
還有一類外道都以學成不可思議的神通,以便向人夸耀其能。也有浸注于哲學的論議,終日只求虛假之學。佛陀認為這些都是戲行戲論,佛陀教人避開這些神力或學說。教人由自身當中尋求解脫之道,也就是活現吾人的生活,以達自救自悟之道!
佛陀首先教人必須由人做起,所以對于初信的人教以布施之道,以期完成仁人的品格。在品格的磨練方面,則教以持戒之重要。嚴持戒律是修養自身之品德。布施即兼顧公私之德。布施、持戒之事如能做到某些程度時,即能達到人類升天的愿望。所謂人天乘,正為針對世人之要求而開的教!
佛陀之教不只是為了完成人格與升天之愿望就告一段落。佛陀更進而提示吾人之迷惑與迷惑更淵源,教人轉迷開悟,教人證悟之道。佛陀說證悟的前兆就是預流之果(初果),徹底證悟了,即為阿羅漢果(無生、解脫、得道)。
『阿含經』里面所提示的教里,正為完成阿羅漢而開的種種教說。佛陀提示「苦集滅道」之「四圣諦」,也就是欲完成寂靜解脫的阿羅漢之指標的四大真理。第一之「苦圣諦」是提示一切皆苦,是說明人生就是苦,苦就是現實的狀態。雖然人生也有快樂的一面,然而期待與事實卻常會互相矛盾,故大體說來,還是難免有苦的成份。也就是說,所謂藥,仍然是在苦的里面,并沒有甚么根據可言。因此,人生在世,正在正真正銘的苦海中。
第二之「集圣諦」是提示苦的淵源。集為煩惱(無明),是聚集苦之起源。其最為根本,最為利害的莫過于「渴愛」。如人口渴需水一樣,吾人之心,有看渴求涼水似的愛念。有時可能如愿以償,但大抵說來,期待與事實都是互相矛盾的為多,因之而苦惱不已!這是因為對于宇宙人生事物的真相不能徹底明了有以致之,這就是所謂的「無明」!也因脫不離自我之情執,故為「我執」。「渴愛」、「無明」、「我執」,正是人心現存的真象,是為集,是為苦的根源!
第三之「滅圣諦」是滅除苦之集時自會展現出來的證悟的境界。『阿含經』謂之「涅盤」,或謂「阿羅漢」果。佛陀首先證悟涅盤,佛弟子們也因接觸佛陀的人格,也因被佛熏化,而得涅盤所具有的智慧與慈悲之光!
第四之「道圣諦」是欲達到涅盤之境界的道行方法,是佛陀所體驗而開顯懇說之道。里面教人舍棄自我之迷見,要人活現在無我之正見。其次教人離開一切迷信,而正信無我。也教人以佛法僧而自統一,而徹見安住之地之故,則能進入圣者之域而成為預流果之圣者。這是由金剛不壞之凈信而入的(預流分)。雖然住于正見正信時,對于自我之情執還是不能徹底舍棄而有些苦惱,可是此時已因能憶念佛法僧三寶之故,不會再被事物牽走的離譜,能在心平氣和當中過其更新的生命!
然而只有正信,還是不能到達涅盤的境地,故佛陀曾叫人以禪定去鎮靜其心,以智慧去得達涅盤之境。因此,對于定與慧,即開有種種的實踐法。前面所舉出之施與戒(人天之道),以及為了解脫人天之涅盤之道而闡述的定與慧的中間,曾勸行者「精進」于道。精進是叫人不要停滯在人天之道,要突破三界系縛,也就是叫人發奮,叫人努力于涅盤之道,是和信有看同樣的性質。總而言之,道圣諦有種種德目,而要約的說,即可歸納為施、戒、信、精進進、定、慧之六法。
在『阿含經』里面可以看到佛陀偉大的人格,以及巧妙的說法的程度。在漢譯『阿含經』里,已有所謂十二部經,也就是十二分教之說。其它如十二因緣、三法印、人生觀、世界觀等,都網羅迨盡。因此而知佛陀在世時的說教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