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母親打電話,聊到了家鄉的風俗。不由得想起了家鄉風俗的一些趣事。
??????除夕夜。
??????按老家的規矩,除夕夜是送舊迎新全家團聚的日子。這天,不管人在漂泊在哪里,都會強方百計想法設法回家團聚。在這天的上午,或者前一天的下午或者傍晚,每家每戶都會上自己家的祖墳放鞭炮,接自己的老祖宗回家過年。而除夕這天的真正正餐是晚餐。晚餐的菜有個說頭,那就是必須有魚有肉,而且不能全部吃完,意味著年年都有余有剩。飯前必須祭祖,祭祖完畢,全家開始上席吃飯,長輩坐上位,晚輩坐下位。然后全家開始吃飯喝酒,這頓飯往往會吃上好幾個小時。一家老小說著往事,憧憬著未來。?壓歲錢就是吃飯的這會兒由長輩給晚輩的。
???? 除夕夜初了吃飯,接下來就是守夕。全家老少,都會聊天到凌晨零點。從零點開始,各家各戶鞭炮聲聲,直到天明。這個鞭炮也有個名頭,叫放出行爆竹。爆竹的響聲響亮,順暢,代表新年萬事大吉,一切順利。而如果爆竹不響或者斷了再響,往往會給主人帶來一些猶豫和心結。而我每年回家最快樂的事情也就是放鞭炮了。每年回家我都會買兩萬響鞭炮,然后在家門前擺個一字長龍,在凌晨鐘響的時候,第一時間點響。然后看著各家各戶,鞭炮聲聲,燈火通明。
??? 元宵。
?????從正月初一開始,到正月初十五,村里自己組織的舞獅隊會挨家挨戶的舞獅,唱地花鼓。舞到哪家,哪家就要準備鞭炮和紅包,鞭炮至少必須放兩次,為迎獅送獅,再送一個紅包,感謝獅王送福。紅包可大可小。而另外一個小組則會組織一個舞龍隊,也是順車公路,挨家挨戶舞龍,每家每戶如同對舞獅隊一樣處理。獅或者龍送福,都必須保證到每家每戶,否則沒到的家庭會生氣。不管是舞獅還是舞龍,鄉親們都會人擠人,不管看了多少遍,都會跟著隊伍挨家挨戶的看,百看不厭。而我們小孩們,則會自己扎個草龍,找幾個小朋友,自己舞這玩。又或者,跑到鄰近的學校,在寄宿同學回家的時候,兩個人拿著被子,舞起獅子來。
???? 除了舞獅舞龍,最狀觀的應該是元宵夜燒燈火了。小時候,家里沒有蠟燭,也沒有電。,因為松樹和松樹根蘊含松油、賴燒,每家每戶都會提前兩個月開始,上山上砍松樹和挖松樹根。就為了元宵夜的篝火。在正月十五這天,從雞入籠開始點火,一直要燒到半夜十二點。記得幼時元宵燈火節最有趣的是斗篝火。我們村被陰滔河分為兩半,河這邊和河那邊的經常置氣。放出行鞭炮的時候,兩邊比誰響得好,響得久,元宵篝火的時候,比誰燒的旺燒得久。而斗篝火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有一年,由于我們河這邊的人準備更充分,火燒到十點的時候,我們的柴火還很充足,而對面已經火勢漸微。后來突然看到他們出動了很多人,接下來火勢又旺了,一直都到半夜十二點不分勝負。而第二天早上,發現河對面的所有籬笆都沒有了,被他們燒光了。
???? 按照老規矩,元宵那天,吃飯的時候必須吃肉,叫上工肉,這個規矩是母親說的。?上工肉的意思就是吃完這頓飯,初一到十五的假期結束,從這頓飯后就要開始上山下田勞作了。??? 由于爺爺在的時候,每年元宵都會給他的孩子們每個人夾一塊肉,并說這句話。爺爺已經作古多年,而我也未曾經歷過這個傳統。
??????今年是我第一次在外過年。只能通過尊重傳統,遵守傳統來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也祝在家的父母、兩個侄兒除夕快樂,新年快樂。
posted on 2008-02-05 21:09
coffee 閱讀(1419)
評論(4)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梅山文化--家鄉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