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rdm.com/blog/user1/rdcoo/archives/2006/361.html
在中國,我們定義個人的成功大都集中于工作層面,不太像歐美國家,把家庭幸福、自娛自樂等作為成功的標志。所以這個時代的中國人也就更為關心工作上的發展了,也就努力的學習、警覺的尋找著機會、苦心孤詣地培養著自己的能力,但在這些具體的行為上,常常就有一些具體的誤區,這些誤區直接導致了個人職業生涯的失敗,使我們的百般努力付之東流,甚至到老都不知道自己為什么,在不比別人差的情況下卻仍然一事無成沮喪度日,或者不曉得原因或者自怨自艾,慨嘆時運不濟。下面這幾個觀點就是常見的幾個現象。
一個人能否成功對個人的要求包括三部分內容,正確的見解、資深的背景、個人的能力和知識。這三點是有先后次序的。
正確的見解往大里說屬于哲學的范疇,在現實中卻是一種直覺,比如讀大學選擇專業,依照自己的天賦選擇的時候,父親覺得你立體思維較好建議報建筑學、母親覺得你文筆不錯建議報中文、自己覺得外貿不錯考了個貿易專業,每個人都在找你的優勢所在,但大家的分歧是顯而易見的。這個時候如果選得不合適,也許您的一生就此走上了一條窄路。這就是所謂的正確的見解,見解在你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時無刻不在面臨著基于見解的選擇,選擇錯了,努力的效果也未必明顯。如果有人問我一個問題,我們如何培養或得到正確或識別見解是否正確呢?我的答案很讓人失望,沒有辦法預先識別,實踐是檢驗見解的唯一標準,實踐成功了的見解就是正確的見解,沒成功的就是錯誤的,另外成功是有很多個見解組合而成才達到得成功,只有一個見解正確了,其他的不正確也是徒然。比如選擇創業方向對了——選擇營業地點——選擇合作伙伴——選擇業務策略等大方向的選擇,還有小的選擇,比如展臺布置的方案、宣傳的投放途徑和頻度、產品型號系列的組成無一不是見解的產物,這些都對了,或者主要的見解都對了,見解才算正確了。這就是為什么一些大師總是研究哲學,哲學是教人如何判斷的科學。
資深的背景排在知識能力的前面,已經有相當的人意識到了,當然也有不少迷糊著的。這個觀點最容易被證明,看看周圍成功人士,同學少年時能力似乎并不突出,但在一個公司一個行業多年也很不錯;反而是似乎有點能力卻一直在蹦來蹦去地尋找方向的能人發展地不咋地。這就是資深背景的作用。我們在職場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技能包括了我們所掌握的信息。這些信息不難掌握,但需要積累,只有資深才能積累到足夠的深度,才能超越常人。舉個例子,某高校的大學生,在校4年,非常熟悉學校的作息流程、辦公環境,知道在哪打開水、知道宿舍離教室多遠、知道在校園中如何消費、知道圖書館的借閱方法,這些沒人會覺得有什么知識含量,但對于想做本校校園無線局域網工程的公司技術人員來說,這些是他必須要掌握的內容,這些內容直接決定了他的設計,如何布線、在哪布無線站點、刷卡如何刷、數據庫的字段如何定義無一不是和這些看似簡單的信息相關聯。如果在該公司里負責此項目的有兩個候選人(其一是本校畢業的),做這個項目誰的成功概率會高一點是不言而喻的。這就是資深的作用。
個人能力和知識的重要性就不多說了,太容易理解了。但有一點要糾正一下,我看到很多人在積極地補課,使自己更具有職業競爭力,但都在補什么呢?大都在補自己欠缺的東西,這種補法多少也是有點問題的。應該遵循的原則應該是“使長處愈長,抑制短處不要影響自己的職業發展”。比如英語比較差,拼命補半天,能達到登峰造極嗎?一群平平的技能不如一兩項突出的技能,什么都想好什么都好不了。
除了以上三條外,還有一個注意事項,也是現實中常犯的錯誤,思想理念上正確了,但在具體做的時候,往往由于很多客觀因素,不能在行動上配合實現,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難以平衡自己的感受和情感。需要做的是說服自己的思想,設計具體的行動,在細節上實現思想。誰都知道感情易變,不能因為感情的變化自暴自棄,但因為戀人離去頹廢一段時間的人少嗎?誰都追求發展,金錢排在發展機會的后面,但找工作的時候月薪少1000元的崗位或公司確實不是太經常被選擇的,這就是個人的發展戰略有了,但戰術沒有配合,這是我們常犯的一個錯誤,需要警醒。
愿主保佑每個在追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