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沒有創業的經驗,畢業后直接進入到了大公司,直接融入到大公司中的有條不紊、穩定、單調的運轉機器當中,充當生產線上的一個節點,所以無法知道,也沒有體會到標準、流程的好處,直接感受到的個人是強行地被標準,被流程化,失去了創造力和靈活性。
但有是矛盾的,當他們厭倦了這一切的時候,又跳入小的、創業公司充當一些高級職位的時候,又開始對于公司初創時期的凌亂、茫無頭緒、不專業、灰暗、不擇手段的運作模式感到十足的厭惡和沒有心理準備,但是又沒有力量去把自己以前的公司的模式帶入到新的公司中。
這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經歷過這樣的過程,只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而已,怎么可能呢,他們的頭上只是一個空虛的光環而已,想要指望他們把公司帶入規范的運作軌道上來,需要甄別對待。
比如當豐田超過通用汽車的時候,美國大批的專家進入到日本學習,豐田敞開胸脯,讓他們學,標準、手冊、規范都不用說了,直接進入生產線,手把手傳教,這還不算,豐田和通用還在美國建立了一個合資公司生產汽車。結果合資公司的業績還是比通用汽車的業績好,但通用汽車最后還是走了破產清算的道路。
我的一個下屬,來自一個日企,對于日企的細節管理、嚴謹、認真的規范運作模式,了解自不待言,但他自己在實際的工作當中卻體現不到這樣的精神,他自己也被快速的同化掉了,我能夠理解他,離開一個企業的時候,你能帶走的,只是你自己,有心人和無心人,只不過是多領悟點而已,企業的,就是企業的,比如文化等深層次的東西,是無法帶走的。
對于企業從沒有標準,到創建標準,從不規范到規范,這樣的白手起家的艱苦過程,如果一個人確實經歷過,這才是一筆財富。如果你只是分享標準化運作帶來的好處,這不是一種能力,最多是你比別人多見識了那么一點點。
我對于有白手起家的經歷的人,我都是頂禮膜拜,當然在大公司中,也有很多的人有這樣的能力和經歷,他們有能力把美國本土的標準,能夠準確的復制、實施到全球化的公司當中。
我很喜歡同來自不同企業跳槽而來的員工聊天,了解其他企業的運作模式,我甚至刻意的在面試人的時候,去了解其他公司的運作、管理模式。為的就是不斷的吸收、改造,創建自己公司的標準和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