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參與項目是10月份,新加坡交通管理的一個項目,8個模塊中的6個都被包到蘇州來做,在新加坡的項目中算是比例比較大的了,據說是600萬新幣的預算。常規開發人員總保持在20個左右,另外不時還有些流動性散兵象征性支援一下,說起規模,項目組算是公司比較大的一個項目組了,也是新新人才輩出的地方,不少MIT的牛人都是被這個項目磨練出來的,這要歸功于david的加班政策。那是一段神魂顛倒的日子,每天加班是再正常不過的了,david
屬于那種老板喜歡的員工,每天晚上都九、十點才回去,要不是知道他MM也在我們公司,我們甚至懷疑他還是單身。老大加班了,我們自然也不能不加,不管事情多少,一般不到七點半很少有人敢偷偷溜回家的。
?
項目開始的時候,有人一下班六點就準時收拾東西準備回去,
如果被david看到,
他會很善意的和你打個招呼說“這么早就回去啊”,然后你連忙解釋這么早回去是干嘛干嘛的,david再
問,“東西是不是都做完了”、“改了多少bug了”之類的問題。
總之早回去是一定要被說的,即使你走的時候david沒有留意,呆會david看到你不在位子上了肯定記在心里,第二天上班還是逃不了一頓追問,所以david當PM那段時間,很少有人敢冒大不韙早早回去的。
時間長了,我們也慢慢養成加班的習慣了,
即使沒什么事做了,也要在那里裝模作樣磨蹭到八點左右才打道回府,
公司里有同事經常會問“你們team好忙啊,天天都在加班”,只能苦笑,
無奈之極。
很多時候在那里盯著代碼,思想早就神游千里之外了。私下里我們常對
david
的以身作則頗有不滿,本來這就是個長期項目,再怎么加班明天還是有東西要做,毫無意義的加班,既浪費大家的時間,又損傷了大家的積極性。后來我們這一批人的陸續離職,不能不說與
david
的高壓政策有關。
david
是一個好員工,卻不是一個好領導。
?
在MIT呆過的兩年多,有兩件事是大家經常談論的,一是科技園的食堂的飯菜是最難吃的,在科技園工作了幾年,一直被科技園的飯菜蹂躪著,后來有不少人跳槽去了上海,一個很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終于可以不再忍受科技園的伙食了”,難吃程度可見一斑。另外一件就是david的加班。
?
記得那天晚上加班,到10點多鐘東西還沒有做完,項目組的不知是哪個提議出去走走,這一走就惹來了一個笑話。后來曾經和lisa聊天,說起這天晚上爬22樓的趣事。我說,曾經到過二十二層的天臺,晚上在上面仰天長嘯,感覺還是不夠高,差點被保安抓起來了。lisa說,你還長嘯呢,保安不抓你才怪,人家以為你是個瘋子。我說,當時晚上加班加的很晚,和幾個同事一起上去拍照留念,順便就詩人了一把,結果聲音大了點,誰想到驚起保安無數。當時保安問我們哪個公司的,我們還替別的公司揚了一下名,想起來就覺得蠻搞。
?
david
是蘇北人,趕上園區剛興建的時候過來的,園區94年成立,直到00年左右園區還是一片荒蕪沒有什么人煙,零星著有三三兩兩的工廠,那時候房價每平方兩千多,便宜的羨慕死人。david機遇比較好,早早的買了房,在蘇州定居也有五六年了,潛意識里就把自己當成了新蘇州人,在我們這批人里,感覺他最重視的始終是蘇州本地的那些員工,雖然是同一批進來的,不過中午去食堂吃飯就看出分別了,蘇州幫和外地幫兩批人,座位都拉開的涇渭分明,下意識的我們都是這么認為,david骨子里有地域歧視,所以如果有人和david較勁,我們私底下總是高興的居多。
?
那時有些膽大的公然不忿david的加班文化,下班之后也不和david打招呼就走,次數多了,就免不了被逮進小黑屋里訓話。晚上六點之后,公司的會議室里經常是燈光通明,david最喜歡在下班后坐在會議室和人面對面的聊天,我們把它叫做小黑屋。
?
每次到小黑屋,david要么是談他的成功史,要么是談房子的裝修。他說以前在一家電子工廠做流水線操作工,每天就是在車間里來回運送一種電子操作盒,每次和我們說的時候他都唏噓長嘆,過了一年他實在受不了了,去一家培訓中心學了三個月的java,后來進了一家私企,結果試用期剛過公司就要裁人,奔波輾跳槽了幾次才來到現在的這家公司,一路走過來也算爬到了公司高層的位置。每次談話都個把小時,而且每次都是那么兩個話題,聽david在那里侃侃而談,你還只能一個勁的點頭,時不時附和兩句“太崇拜了”以示敬仰,他還要謙虛的說“哇塞,別這么說別這么說,其實沒什么了,真的沒什么”,想到這,就忍不住開始懷念起來。
?
在MIT最有成就感的就是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寫了一個比較大的存儲過程,大概兩萬多行,涉及到新加坡各個年度的交通相關統計數據,涉及到很多中間值、平均值、概率等等的相關數學概念,后來優化到一萬多行。當時也是最慘的一段時間,測試數據需要自己準備,用程序產生一次結果,再用計算器手動計算一次,然后做比較來驗證結果,其中小數點之類的四舍五入更是犯了不少錯,所以那時經常挨david的罵。想辭職的念頭也是那段時間產生的,剛畢業,總是年少氣盛,受點委屈就想往外面闖闖,現在想起來都很羨慕那時的自己。
?
MIT
每年都有新員工進來,7月份的時候,項目組分來了六七個應屆生,然后第一次開始帶人,那時帶人其實很簡單,需求是新加坡直接assign過來的,帶人僅僅是一起做做需求分析,不過遇到問題的時候,自己肯定是要沖在前面。那時僅僅是象征性的帶人,其實真正的PM處理的問題要復雜的多,特別是在國內的軟件公司,帶人更是勞心勞力,不僅要做項目,還要把握好人際關系,相對來說MIT簡單的多。MIT是大公司,只要表現的足夠好,領導自然會看在眼里,新員工里有喜歡表現的家伙,整天跟著david屁股后面轉,開會的時候david第一個發言,他總是最先附和的一個,而且往往補充說明的比david還詳細,年終獎到手他自然拿的比我們多。不管做什么,銷售也好,IT也罷,做人往往比做事重要的多,會做事固然好,不過會表現更難得。
?
第一年年終的時候,我的年終獎大概拿了3000塊錢,除了工資還能有額外的收入,確實挺開心的,后來經過的幾家公司卻沒有那么好的待遇了,第二家公司只發了可憐的2000塊錢糊口費,第三家則根本沒有,圍繞第三家公司的年終獎,公司的員工甚至一直議論了大半年,最終結果證實了老板是不折不扣的一毛不拔。
?
很多公司獎金發的也有學問,分季度發,每個季度表現好就多一點,最大程度調動員工積極性。MIT的福利確實算比較好的了,雖然工資漲幅不大,不過每年還能發兩次紅包的,所以在里面做的人出來,總有點懷念,蘇州這邊有不少公司年終獎都是虛的,更別提項目獎了。在IT排行榜上看到有些公司,特別是上海,每年13薪或者14薪,而且還有項目獎,確實就不奇怪為什么那么多人想跑到上海去,機會多,工資高,而且過去一趟也可以鍍鍍金,回來自夸為“海歸”,找工作也easy的多。
?
有同事在MIT呆了三個月就跑到上海去發展,工資翻了一番,然后一年后回來,工資又漲了1K,IT就是有這樣一個怪圈,如果長年呆在一家公司,工資每年漲幅有限,如果走了再回來,說不定漲的更多。當然你可以在一家公司一直呆下去,做五到十年,保持足夠的忠誠度和責任心,一般都可以拿到比較理想的薪水,不過不跳槽,你永遠不會知道哪家公司更適合,有比較,才能更好的選擇,將來能力夠了,如果想回歸,選擇還是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