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民族文化中,最喜歡的就是宋詞,在宋詞的蕓蕓詞家中,最喜歡的,就是女詞人李清照,作為一個具有獨特身世、獨特才華和獨特爭議的女子,一直以來就是我的最愛。以下的資料便是關(guān)于李清照生平以及詩作的一些介紹,基本上已經(jīng)涵蓋了她的一生,當(dāng)然,作為一個古代的奇女子,李清照的研究資料非常多,也有許多現(xiàn)在歷史上依然存在爭議的地方,也歡迎大家能夠一起來探討!
天資穎悟:
李清照天資卓越不到十一歲,她的詩文已被父輩晁補之等人所稱賞,以才藻聞名于鄉(xiāng)里。她記憶力很強,在金石錄后序就曾提及:「余性偏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fù),為飲茶先后。」她自稱「偏強記」,必然記憶力過人,不然怎會指堆積書,而能說出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一般人能記得某事在某書某卷,已經(jīng)算是聰明了,若能說出第幾頁第幾行,那真是百不一見的超人。
天資高者,學(xué)習(xí)能力就強,理解能力也強,于是過目成誦,于是舉一隅而以三隅反。這些得天獨厚的智者,無論從事何種事業(yè),自然比一般常人功效高,成績好,尤其以智能為主的文學(xué)及科學(xué),更是如此。例如:詩仙李白,天才英麗而「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詩圣杜甫,才智卓越而「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一囊。」;才人曹植,七步成章,十余歲就「誦讀詩論及辭賦,數(shù)十萬言。」;北宋大文豪蘇軾,生年十歲,母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北宋、江西詩派宗主黃庭堅,「幼警悟,讀書數(shù)過,輒成誦」;蘇門四學(xué)之一的晁補之,「聰敏強記,纔解事,即善屬文」;以騷詞見稱的張耒,幼穎異,「十三能為文,十七作函關(guān)賦,已傳人口。」由以上所舉,可以說明,一個人的才智與其功業(yè)的成就,有極為密切的關(guān)系。
嗜書如飴的性情:
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辛棄疾說:「一生不負(fù)溪山債,百藥難治書史淫。」一個人能胸中有浩瀚的萬卷書,詩文自會如三峽的水,雄渾奔騰。李清照的詩詞文章能卓越不群,最主要的因素是她喜好讀書,學(xué)問淵博。她經(jīng)常手不釋卷,不論幾案及枕上,盡都是書,終日沈醉其中。她在攤破浣溪沙詞云「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fēng)景雨來佳。」她在金石錄后序云:「甘心老是鄉(xiāng)矣」甘心老死在書鄉(xiāng),「幾案羅列,枕籍枕席。」
她與趙明誠都喜好讀書,以及品玩金石碑帖。于是買書、藏書、校書,朝夕以書為伴,自謂「葛天氏之民」。葛天氏是傳說中的古代理想帝王,在他治理天下的時候,「不言而信,不化而行」。此說明了李清照夫婦那時悠閑自得的生活。
以后屏居鄉(xiāng)里十一年,對書史金石更加喜愛,作金石錄,校勘碑帖,起書庫,造書櫥,收藏之富,冠絕一時,他們幾乎成了書癖,成了書迷,儉衣縮食,省下錢去買書。
李清照收藏之富,真是驚人。在靖康之亂,她倉促南渡時,「尚載書十五車」外,而歸來堂,倘留有書冊什物「用屋十余間」,可見她藏書之多。她把書看作生命的一部分,雖經(jīng)靖康之變,輾轉(zhuǎn)流亡,數(shù)經(jīng)兵火,而依然不離身邊。
家世背景
家世背景的造就:
李清照的詩文賦,多引經(jīng)據(jù)典,非常博學(xué)。可見她受過良好的正統(tǒng)教育,研習(xí)過經(jīng)史百家。這與她生長在貴族書香世家,父母兩系都有文學(xué)的素養(yǎng)有關(guān)。祖父與父親在齊魯一帶頗負(fù)盛名,俱出于韓琦門下,韓琦在當(dāng)時名重一時,與范仲淹同是以文人領(lǐng)兵的朝廷重臣,共稱「韓范」。因此當(dāng)時能出身韓琦門下,是一件榮譽的事。李清照在上工部尚書胡公詩中云:「嫠家父祖生齊魯,位下名高誰比數(shù)。當(dāng)年稷下縱談時,猶記人揮汗如雨。」;母系王氏一族在當(dāng)時也是一門顯赫。
李清照的父母與許多文人交結(jié),她隨著父母周旋于這些叔伯之間,終日耳濡目染。可見她那高超的文學(xué)成就,一半是受了遺傳上稟賦的靈感,一半是受了父母的教育與熏陶。古人克紹箕裘,有例:大文學(xué)家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父子,大書法家二王(王羲之,王獻(xiàn)之)父子,大詞人南唐二李(李璟、李煜)父子,北宋二晏(晏殊、晏幾道)父子,大畫家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等,這都說明了家庭環(huán)境影響的重大。
父系:
李清照的父親是北宋著名文人李格非,字文叔,元佑元年(一○八六年)官太學(xué)正,受知蘇軾與晁補之、張耒等游,與廖正一、李禧、董榮同具文名,被稱為「后四學(xué)士」。官做到禮部員外郎及提點京東刑獄,后因黨爭籍名。
李格非對經(jīng)書造詣極深,又長詞章,家里藏書甚豐,著有禮記說數(shù)十萬言、洛陽名園記等。他主張文不可茍作,如誠不著,則不能工。
他好學(xué)、愛竹,在其屋舍南軒種竹,名為有竹堂。李格非對婦德主張尊夫從夫:「婦人從人者也,從之斯尊之矣。卑其夫,未有能從夫也。夫弱于外,婦強于內(nèi),下上其心,而莫之制,何所弗及哉。舉天下而漸其風(fēng)亂矣,王化之存者幾何?故婦人于夫家,不可不使之盡禮也。」李清照有這樣一位父親,不論是先天遺傳,后天庭訓(xùn),把她雕塑成一個莊肅有禮,好學(xué)不倦的女子。李清照刻意學(xué)問、好清議、評論國事的性格,酷似李格非。
母系:
李清照的母親王氏,乃系出名門,「宋史」說她「善屬文」。她的家世有兩種說法。據(jù)宋史、李格非傳,王氏的祖父是王狀元拱辰。另一說法見宋人莊綽之雞肋編中載稱,王氏的祖父是漢國公王準(zhǔn),父親是岐國公王珪,王珪曾做過丞相。王珪的文章,典麗有西漢之風(fēng),他與黃庭堅結(jié)識。王珪的父親準(zhǔn)、祖父贄、曾祖父景圖,皆曾登進(jìn)士第,有孫婿九人也都登科,李格非便是其中之一。李清照的母系屬于最高層的士族。
生活情趣
好酒好酒:
歷代文人雅士多與美酒結(jié)下不解之緣。李清照雖然是一位女性文人,她對酒的愛好卻毫不比男士遜色。「酒」在清照詞中是重要素材之一。她在轉(zhuǎn)調(diào)滿庭芳詞云「不怕風(fēng)狂雨驟,恰才稱,煮酒殘花。」在菩薩蠻詞云「沈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但清照的酒量不大,她在詞中也不時提到「病酒」的種種情況。如她在如夢令云「昨夜雨疏風(fēng)驟,濃睡不消殘酒。」又如鳳凰臺上憶吹簫云「新來瘦,非干病酒」。
清照對飲酒的各種趣味都能深刻體會,酒是在她日常生活中,用以排愁解悶的消遣活動之一。中國古代文壇上,女性作家中,有清照般好酒的,恐不可多見。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入,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李清照真一世奇女,一個女子,喝得暈乎乎的,連回家的路都找不著了,即使在今天,也不多見。但李清照又是絕非濫酒之人,以詞中所寫,某日黃昏,一個妙人兒,獨自駕著小船,一邊游湖一邊品酒,那該是一種多么浪溫愜意的情景啊。
李清照是中國古代女詩人的魁首,而其愛酒之深,亦可與李白、蘇軾等同列。在李清照筆下,酒與她的詩詞一樣,隨著她人生經(jīng)歷的跌宕起伏而變化,顯得多姿多彩。
早期,李清照的詞主要是寫少女情懷的浪漫,以及與趙明誠的相親相愛。此時,清照詞中的酒,也是一種浪漫、瀟灑與祥和的美麗,前面這首《如夢令》便是例證。另外還有“雪里已知春有意,寒梅點綴瓊枝膩……共賞金樽沈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漁家傲》),“昨夜雨疏風(fēng)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如夢令》)等等。
李清照的詞被人吟唱最多的就是那首《聲聲慢》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fēng)急……”靖康之亂,詩人倉皇南渡,國破繼之以家之,愛人趙明誠病逝,清照流離失所,老來無依。在飽經(jīng)了人生的炎涼風(fēng)霜后,李清照已不再是當(dāng)年閨中抒情的少女,此時的酒,已滿是凄涼之意。另一首同樣有名的是《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其人其情其酒其詞可知。
另外,李清照還有一些寫離別之情的,如“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間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yuǎn)。”(《蝶戀花》);有寫思鄉(xiāng)之情的。如“酒闌更喜團(tuán)茶苦,夢斷偏宜瑞旺香。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yuǎn)更凄涼”(《鷓鴣天》);有寫相思之愁的,如“莫許懷深琥珀濃,未成沉醉意先融”。(《浣溪沙》),等等。這些詞中,女詩人的詩才與酒香一起流光溢彩。
李清照愛酒在女子中少有,而其為人亦剛烈,又可令多少須眉男子生出愧色。一首短短五色,“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真成了千古絕唱。只是沒辦法考證,李清照為人的剛烈與她之愛酒,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
李清照生平簡介
李清照(公元1084年-約1151年)號易安居士,南宋著名女詞人,也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最負(fù)盛名的一位女才子。
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豐七年,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父李格非為當(dāng)時著名學(xué)者兼散文家,母親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學(xué)才能。李清照通曉音律,長于詩詞,工散文,能書畫,才華出眾。她十八歲嫁太學(xué)生趙明誠,婚姻生活典雅美滿。丈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jù)家。趙明誠做太學(xué)生時一月只能回家兩次,出仕后也常外出,李清照的離情別緒便化作這些詞句。她早期生活優(yōu)裕,與丈夫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jù)中原,靖康亂發(fā)之后,1129年,趙明誠病逝,李清照孤身流落,流離南方,境遇孤苦,在杭州度過殘年。大約在1151年到1156年間,李清照孤伶地離開人世。
杰出女詞人——李清照
李清照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成就杰出、影響深遠(yuǎn)的女詞人。她的藝術(shù)成就在歷代為數(shù)不多的女詞人中是首屈一指的。后人曾以她的詞“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來稱贊她是詞家一大宗。
李清照是詩、詞、散文都很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長的還是詞。她的詞作,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diào)協(xié)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她的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fēng)不同。
李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為界分為兩個時期,她的詞作也隨著她生活的變化而變化。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主要是對大自然的描繪,對真摯愛情的抒發(fā),清新明麗,意境優(yōu)美。后期多悲嘆自己的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臨著民族的災(zāi)難,悼亡思鄉(xiāng),沉郁感傷。然不論是清麗明快亦或沉重憂慮,她的詞總是以樸實自然的語言、抑揚頓挫的音律、至情感性的感情代代流傳著,帶給人美的感染、帶給人至高的藝術(shù)氛圍,帶給人難以忘懷的共鳴。
李清照的作品頗豐,遺憾的是經(jīng)過歷代大量地散佚,到清朝加以整理時已所剩無多。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全集有李文奇輯《漱玉集》五卷,收詞七十八首,詩十八首,文五篇,其中偽作不少;詞集有王鵬運四印齋本《漱玉詞》一卷,輯有詞五十首;另外還有近人趙萬里《校輯宋金元人詞.漱玉詞》收詞六十首,其中存疑九首,偽作八首作附錄。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根據(jù)這些輯集,李清照的詞現(xiàn)存可能在五十首左右。《四庫全書》提要云“李清照以一婦人而詞格乃抗軼周、柳,雖篇佚無多,固不能不寶而存之,為詞家一大也。”
嶄露頭角
李清照出生于北宋神宗年間的一個士大夫家庭里。父親李格非中過進(jìn)士,是個有名的學(xué)者,母親王氏,也善于作詩詞寫文章。在李清照家里,常常是貴客盈門,高朋滿座,這些飽學(xué)多才的文人墨客往往飲酒賦詩,議論縱橫。少年時期的李清照,受家庭濃郁的文學(xué)空氣的影響,對吟詩作詞也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
一日傍晚,薄暮冥冥,細(xì)雨紛紛,遠(yuǎn)山似黛,濃云如墨,李清照獨居閨房,透過重重竹簾,只見屋外潔白的梨花飄然落地,稀疏的竹影搖曳多姿,她突然生發(fā)出一種寂寞情緒,為了排遣心中的清冷,李清照握管填詞,作《浣溪沙》一首。作完后,她輕撥瑤琴,開口吟唱起來。
此時,客廳內(nèi)正高朋滿座,賓客們一聽到這美妙的樂曲,立時停住談笑,側(cè)耳細(xì)聽:
小院閑窗春色深,垂簾未卷影沈沈,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yuǎn)岫出云催薄暮,細(xì)風(fēng)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賓客聽罷,頻頻贊嘆,其詞精美,其音妙絕,真是珠潤聲圓,驚心動魄。其中有個叫晁補之的客人問李清照父親李格非:“這首《浣溪沙》可是令愛所作?”李格非笑道: “小女信口胡謅,何足道哉。”晁補之驚喜地說:“信口一唱,即成佳作,宇字清新奇拔,真了不起呀。”
李格非見客人贊嘆不絕,一時高興,拿出李清照平時寫的一些詩詞,故意說這是女兒不知從何處找來學(xué)習(xí)的,請朋友們指出優(yōu)劣。客人們看罷,又無不嘖嘖稱贊,尤其是其中一首《如夢令》,更是讓人驚嘆,那上面寫道:
“昨夜雨疏風(fēng)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
好一個“綠肥紅瘦”,立意清新,妙不可言。晁補之反復(fù)吟詠著這首小詞,末了回頭對李格非說:“這首詞,問得極有情,答得似無意,字少意多,含蓄曲折,必出自名家高手,敢問這詞是哪位老前輩所作?”
這一說,倒把李清照一家三口逗樂了。賓客們也在這一家人的笑聲中突然頓悟:李家出人才了,日后必然名揚海內(nèi),成為詞壇首屈一指的人。
李清照和趙明誠
趙明誠是宰相的兒子。李清照18歲那年,與太學(xué)生趙明誠結(jié)了婚。李清照和趙明誠,可謂中國歷史文壇上的同志愛人,人稱趙、李“夫婦擅朋友勝場”。
李清照少女時,詞名轟動京師,引得太學(xué)生趙明誠為她大做相思之夢。據(jù)《瑯娘記》卷中引《外傳》,趙明誠小時,一日做夢,在夢中朗誦一首詩,醒來只記得三句話:“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親討教。他的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吾兒要得一能文詞婦也。”明誠大惑不解。他父親說:“‘言與司合’,是‘詞’字,安上已脫,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 二字。合起來就是‘詞女之夫’。”雖說是傳說,但也表明李清照在當(dāng)時的氣之大,趙家父子對這位女詞人的傾慕之情。
1107年,趙明誠夫婦回到青州故居,過上了十年鄉(xiāng)居生活。他們將書房稱作“歸來堂”,把內(nèi)室命名為 “易安室”。明誠致力于搜集金石書畫,李清照協(xié)助他整理校勘,他們孜孜不倦,夜以繼日地工作,常以“盡一燭為率”。十年之間,所收金石書畫、文物古籍,競達(dá)十余屋之多。其中包括北宋書法家蔡襄所寫的《進(jìn)謝御賜詩卷》、南唐徐鉉所寫的《小篆千字文》真跡。除治金石之學(xué)外,夫婦二人在歸來堂上飲茶逗趣,相從賦詩。時常于飯后,他們一邊在歸來堂上烹茶小憩,—邊玩一種游戲,規(guī)則是一人說一史事,另一人要說出此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說對者就先飲茶,充滿了文人雅興。
同甘共苦夫妻情
1107年3月,趙明誠在朝廷擔(dān)任宰相職務(wù)的父親突然病逝了,這時,奸惡的宰相蔡京便暗下殺機,污蔑趙明誠父親對皇室不忠。昏庸的徽宗聽信讒言,立即追回了他對趙明誠父親的各種贈官和所加稱號,趙明誠兄弟三人,也因為“父罪”而統(tǒng)統(tǒng)免職。
在蔡京的迫害下,趙明誠和李清照夫妻二人只好回到家鄉(xiāng)青州去住。由于官場的傾軋,連累李清照也遭此不幸。趙明誠內(nèi)心深感不安,一天,他說:“看來我們夫妻兩個要在此白頭到老了。”
李清照笑道:“你以為我是羨慕榮華富貴的人嗎?我才不是呢!咱們的日子是清苦一點,可是苦中也有甜。我們應(yīng)該像桂花那樣:悄悄躲在綠葉叢中,暗淡清黃,甘為寂寞。從今后我們應(yīng)該更加努力地整理古籍,研究金石,吟詩作詞,以慰生平。
趙明誠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過了一會又嘆道:“不做官,無薪俸,坐吃山空,縱然粗茶淡飯:也難長期維持,收藏書畫碑帖,更是不易。” 李清照說:“財源枯竭,更應(yīng)當(dāng)一切從儉。我想,從今日起,咱吃的飯菜,可減去肉類;穿的衣服,可減去貴重的綢絹。我頭上戴的翡翠、明珠、.金釵、銀簪等等,統(tǒng)統(tǒng)可以去掉。咱家中的涂金器具,貴重擺設(shè),刺繡之類,也可以變賣典當(dāng),一句話,除了碑帖、書畫、百家書史,全都可以變賣。”
趙明誠聽罷,深為感動:“賢妻所言,正合我意,翠難相隨,情同手足,真是千金難買呀。天下知己,你我而已。”
后來,在李清照的協(xié)助下,趙明誠終于完成了他的鴻篇巨著《金石錄》兩千卷。
作詞祭亡夫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南侵,黃河南北相繼淪陷,徽宗、欽宗被俘北去,康王趙構(gòu)即位,史稱“靖康之恥”。李清照夫婦先后南下,在混亂的局勢中,趙明誠接任了湖州太守,但在赴任途中,不幸得病,死于建康(今南京)。這年,李清照46歲。丈夫的去世,使李清照悲痛欲絕。秋風(fēng)蕭瑟,愁云籠罩,李清照獨自守在窗前,感到無限悲哀和孤寂。這天黃昏時刻,天上又落下一場瀟瀟秋雨,那梧桐樹的大葉子土,不時滴滴嗒嗒地滴下晶瑩的水珠,在悲痛中的李清照看來,簡直是天地間都在替她嘆息哭泣,那液落的分明;巨一串串傷苦的淚珠。痛定之余:長歌當(dāng)哭,李清照懷著對趙明誠的無限深切之情,提筆寫下了千古絕唱《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fēng)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xì)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首詞用尋常的語言和委婉曲折的語調(diào),自然動人地抒寫出她孤獨的處境和凄涼的心情,凄風(fēng)苦雨的秋日黃昏,詞人心中悵然若失,到處尋覓感情的寄托和精神的慰藉,但眼前的景物——晚風(fēng)中的孤雁,滿地憔悴的黃花,雨簾籠罩的梧桐,構(gòu)成了觸目生愁的凄冷畫面,更加深了這位偉大詞人的悲苦感,她心中巨大的痛苦和復(fù)雜的人間況味,使她陷入了愁愁愁的境地,然而,回顧往昔,面對今朝,遙想明天,一個愁字怎說得出她心頭之情?
苦難的后半生
1127年,“靖康之變”后,北宋滅亡。國難當(dāng)頭,又恰逢家難。1129年月趙明誠病卒,李清照剛剛辦完喪事,金兵加緊進(jìn)逼,此時“僅存喘息”的她,手頭還有從青州故居運出的書二萬卷,金石刻二千卷,及其他文物家產(chǎn)。數(shù)目如此巨大的文物尚不知如何安置,又有人誣陷趙明誠生前以玉壺投獻(xiàn)金人。亡國之恨、喪夫之痛、通敵之罪,災(zāi)難接踵而來。身體羸弱的李清照,想捐出家中所有銅器,以洗清罪名,就追隨高宗逃竄路線,輾轉(zhuǎn)流亡在越州、四明、杭州等地。
而她手中的珍貴文物,引來無數(shù)人的覬覦。有官軍李將軍的強行霸占,有御醫(yī)王繼先的強行購買,有鄰居鐘復(fù)皓掘壁偷盜,更有不擇手段的張汝舟,強行騙婚。李清照49歲那年和張汝舟結(jié)婚。這個張汝舟實際上是掮客奸商一流的人物,為人勢利貪婪,見利忘義,為了把李清照身邊尚存的一些古玩搞到手,他用如簧之舌說了許多花言巧語騙取了李清照的信任,可是一旦娶過李清照,見目的已達(dá)到,便虐待起她來,甚至拳打腳踢,肆意凌辱。李清照不堪折磨、忍無可忍,告發(fā)他騙官職的惡行,使他受到懲罰。而她因告發(fā)親人而落下牢獄之災(zāi)。后由友人的幫助才出獄。最終離開了張汝舟。
李清照的晚年是十分悲慘凄苦的。自從和張汝舟脫離夫妻關(guān)系后,一直獨自默默無聞地過著清貧苦悶的生活,在67歲那年,在江南旅居中寂寞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