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http://www.bihuman.com/bbs/viewthread.php?tid=2584
信用卡是指客戶可以進行先透支消費,后還款的金融工具。目前國內許多使用信用卡的客戶往往將儲蓄卡和信用卡的含義相互混淆了,因此在信用卡公司的后臺數據記錄上往往會出現許多余額為負的客戶(余額為正說明是有欠款),而這種情況在國外幾乎是不可能的。 信用卡公司一般來說是通過循環透支產生的利息和特約商戶的折扣來獲得收益。這也就是說,一個消費金額多但是每月都按時還款的客戶對信用卡公司來說往往不一定是一個“好”的客戶,真正“好”客戶是那些持續使用循環透支并產生利息收益的客戶。由于信用卡公司的“先消費,后還款”特點,卡公司一般都是風險厭惡型的企業,客戶每欠款1塊錢,則卡公司就會產生1塊錢的風險暴露。因此,信用卡公司的目的往往是希望在保持一個可接受的整體資產損失的前提下,尋找更多的優質客戶,創造更多的實際收益。每個信用卡公司的風險管控策略往往是不一樣的,像招商銀行在信審方面比較寬松,授信額度也較高,但是它在催收方面的力度較大;而類似廣發銀行在信審方面比較嚴格,而在催收方面則顯出較好的耐心,表現出比較穩健的作風。
在了解信用卡公司的經營狀況之后,接下來談談信用卡公司涉及的數據挖掘模型。一個新客戶與信用卡公司建立起客戶關系的流程大約是這樣的:
申請-〉審核-〉發卡-〉交易-〉出賬-〉還款-〉催收-〉核銷-〉被動(主動)流失
相對應的,在申請到發卡這個階段可以建立起“申請評分”模型,這也是最為常見的信用卡模型。在構造申請評分模型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拒絕推斷”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樣的,與信用卡公司的風險策略往往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在客戶交易階段,可以建立“客戶分群模型”對客戶進行細分;建立“關聯分析”模型來分析客戶在產品消費方面的關聯規則;建立“客戶消費模型”來對客戶在將來的一個時間內的消費金額進行預測,從而設計相關的額度調整、利率調整策略。
在出賬到催收階段,可以建立起“拖欠模型”來預測客戶在將來的拖欠概率;建立“催收模型”預測客戶的還款概率;建立“收益分析模型”對公司的整體收益情況進行評估。
在最后的部分,也就是說客戶關系走向衰亡的階段,可以建立“客戶流失模型”預測客戶流失的概率;建立“欺詐模型”找出客戶欺詐的行為模式;建立“違約的風險暴露”分析模型,分析在由于風險暴露對卡公司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