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是一些經濟學家對外匯儲備的描述。這些經濟學家把外匯儲備看作中國積累的一筆財富。所以他們會說,外匯儲備很重要,可以用來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抵御外部的金融風險;為中國的銀行改革買單,等等。

事實真的如此嗎?希望這些經濟學家不要忘記外匯儲備的形成過程。

在國際貿易中,外國企業來中國投資,或者進口中國商品,要用美元兌換人民幣;中國企業到外國投資,或者進口外國商品,要用人民幣兌換美元。在一個自由兌換的外匯市場中,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會隨著中外投資及貿易狀況的變動而變動,這就是所謂的浮動匯率制。

中國的現實情況是:沒有自由兌換的外匯市場,由央行統一收購和分配對外經濟活動中的外匯。所以,當外國企業對中國的投資和進口不斷上升時,美元的供給增加,此時,如果央行不愿提高人民幣匯率,必須把超過中國企業需求的美元買下,這就是外匯儲備。

央行有了一筆美元資產,難道不是一筆財富嗎?不是。因為央行在購買這些外匯的時候,要發行新的人民幣,這些人民幣會造成國內的通貨膨脹,削弱每個人的購買力。在這種情況下,外匯儲備越多,通貨膨脹越嚴重。這是一顆通貨膨脹的定時炸彈。

為了避免通貨膨脹,央行還有另一種選擇,那就是:在收購外匯的時候,不發行新的人民幣,而是向上交外匯的銀行打欠條?;蛘?,就算發行了新的人民幣,它再通過欠條把這些貨幣從銀行里收回——這就是所謂的央行票據。在過去幾年中,央行不斷地向商業銀行出售票據,以回收流通中的貨幣量,而這些增加的貨幣量,大部分都是央行購買外匯導致的。所以,央行的負債增加與外匯儲備增加是同一件事的兩方面。

總之,央行手中的外匯儲備,要么是通過削弱居民的購買力得來的,要么是通過向商業銀行打欠條得到的,無論如何,都不是一筆真正的凈資產。

為什么說外匯儲備是一顆經濟炸彈?因為外匯儲備越多,表明央行在國內的負債越多,也表明當前的匯率水平偏離均衡市場價格越多。這樣一來,就會有更多的外國資金進入中國,購買各種各樣的資產。因為他們知道,被壓制的人民幣匯率遲早要恢復到正常水平,匯率的調整會使人民幣資產升值。

有人說,我們可以長期不升值,讓這些投機者賺不到錢,灰溜溜地走開。這個想法不錯。但是,在人民幣被低估的情況下,不光是投機者要買人民幣資產,那些正常的外國投資者和進口商,也會增加對中國的投資和進口。因為這時候中國的土地、勞動力和商品相當于被打上了“降價酬賓”的標簽。于是,我們就會看到過去兩年曾經出現的后果——經濟過熱和房地產泡沫。

最近一段時間,有人認為中國經濟面臨“通縮”的危險,我認為并沒有可靠的證據。在我看來,所謂的“通縮”,不過是政府干預房地產市場,房地產商信心下降,導致投資減緩的暫時現象。下一步,只要人民幣匯率保持不動,經濟過熱還會卷土重來。

這是一個不斷加強的惡性循環:人民幣越是不升值,越會吸引更多的外國資金,使央行的外匯儲備增加。外匯儲備越多,越表明匯率被低估,就會有更多的外資進入,從而加重經濟過熱。這個過程總有一天會難以為繼,因為央行本身沒有收入,它難以承擔無限發行票據的負債和利息。

總有一天,為了抑制經濟過熱,以及停止對內負債,央行不得不停止購買外匯儲備。到那時候,人民幣升值的幅度就不是10%、20%能解決的。投機者意識到,央行的負債能力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們會毫不遲疑地買入一切人民幣資產,其結果,人民幣會朝著50%、80%甚至100%以上的幅度升值。

人民幣突然大幅度升值,對嚴重依賴出口的中國經濟是致命的。為了抑制人民幣升值,央行或許會發行大量貨幣,以平衡外匯市場上的人民幣供求,但這會導致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的一個嚴重后果是居民到銀行擠兌,以購買不斷漲價的商品,這可能造成金融危機。而瘋狂的搶購將導致商品短缺,于是,中國的進口商要向央行購買外匯,以加大進口。為了滿足中國進口商的需要,央行必須出售美元債券,而這,可能掀起國際市場上拋售美元債券的風潮,導致美元崩潰,世界經濟陷入混亂……

這是杞人憂天嗎?但愿是。但經濟的管理者不要忘記:任何扭曲的價格終將要回到正常的均衡水平。價格偏離均衡水平越遠,調整的過程就越突然,給經濟帶來的震動就越大。就好比:一個人從山坡下到地面,如果走臺階,可以一步一步地安全到達,如果直接跳,就會摔得粉身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