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篇教育部某官員的言論中,將大學生重新定位成“普通勞動者”后,我對現在的大學與大學生做了一番新的審視和界定,也回首自己的二十多年求學歷程,感慨萬千。
首先,“大學生無用論”這個說法是錯誤的。現在社會對大學生的評價很低,大學、大學生自己、用人單位和媒體都有著不可推脫的責任。也許是社會對大學生的認識不太統一,也許是社會太混亂,現在什么學生都算成大學生,電大的、自考的、函授的、甚至連夜大的(我對這些學生沒有鄙視意思,只是拉出來比較一下),在正規大學中各方面優秀的是大學生,在大學生混日子的也算是大學生,把所有綜合素質不同的人群統一起來一棍子打死----大學生沒有用,對那些認真讀書的人我想不太公平吧?
第二,大學教育自身存在很多問題。既然大學生定位成“普通勞動者”,那么大學教育為什么還一層不變呢?有一個大學教授(具體是誰我忘記了)說:原來大學教育是培養精英的,學生中80%的都要培養成精英人才,去祖國各地建功立業,而現在只需要其中10%的成為精英。我很贊同這位教授所說的話,其實大多本科學生畢業后都需要走向工作崗位,但是現在的大學教育,讓學生理論跟不上科技發展的需要,而大學又羞于教授技校所教的東西(其實也不能教技校的東西,如果教了這讓辛辛苦苦才能上大學的學生和學術研究的教授情何以堪),這樣下來教出來的學生不但理論基礎不扎實或者說跟不上現實,而且動手能力差。大學教育如果一直這樣沒有變革,我想中國的國民素質想提高到一定層次,還有比較難的。
第三,用人單位在對大學生的定論上扮演著一個非常不好角色。也許是中國人太多,可挑選的動力太多,很多用人單位尤其是國內的一些中小企業,招聘的時候什么也不看就看有沒有相關工作經驗,其實也不能全怪用人單位,如果不是他們經受不起人才流動的波折,如果不是現代學生習慣跳槽,如果不是現代學生這樣那樣的想法高于自己的實際能力,我想用人單位也不一定不要大學畢業生。還是有一些無知的用人單位,說大學生無知,什么也不會,我想想就可笑,難道他們公司都需要高智商、高學歷的人才能勝任么?實際上絕大多數工作學會后都只是不斷的重復,上手有快有慢而已。又有些人說,大學無用,社會才能學到真正的東西,大家認真想想,社會中提高的能力真的“高不可攀”么,其實不然,大多數人去社會模爬棍打幾年后都能練就這種“生存技能”。但學問呢,不下功夫鉆研行嗎,博士、碩士(混的研究生除外)真那么好念嗎,你念個給我試試。
最后,大學生自身毛病太多,綜合能力太低,才讓社會看不起。我承認大學首先學的是思想、思維方式,也就是這樣才造就了現代大學生能力不行,想法還挺多的這一現象。很多大學生捫心自問,你們在大學時代都干了些什么?有多少人把時間花在理論的學習和技能的鍛煉上呢?只有少數人吧,又有些人只偏重于理論的學習,造就了所謂的高分低能的社會說法,其實“高分低能”這一現象極少存在,在這個信息膨脹的社會,大學生自己會知道能力包含了什么。其實說人有想法是好的,可是想法高于現實太多就成了空想、妄想。大學生正好的做夢的軀體,空想的主人,不安定的心造就了他們“眼高手低”的人生。市場經濟的現在,同班同學同時畢業薪水差距是比較大的,拿重點大學本科生來說他們之間的差距在(最高和最低之間)4000元/月以上,而學生自己卻看不清差距,從而形成了大學剛畢業學生跳槽頻繁這一社會現象,都認為自己能拿高薪,呵呵,仔細想一想,你憑什么能拿高薪?也是由于自己的頻換工作,用人單位都不想成為付薪的培訓機構,所以造就了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這一現象。
在社會、家庭和工作等多重壓力的包圍下,很多本科學生畢業后無法正常就業或者合適就業,很多人走上了考研這條道路,這種心態下的讀研很難升華自我,他們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高學歷找高薪工作,不過很不幸,很多專業的研究生畢業后也慢慢慢慢不被社會接受,如何選擇人生將成為現代大學生首先要把握的事情。
呼吁:大學要修改教育制度和授教體系和課程。用人單位要建立自己的合理的用人體系,其實招聘首先看的是人品和智力,技能不會可以學,但是一個人的人品卻是短時間學不來的。大學生自己一定要放正心態,努力提高自身技能,在大學時代少玩一些、少上幾個通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