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aifulee.com/modules/mediawiki/index.php/%E9%A6%96%E9%A1%B5
http://www.kaifulee.com/modules/bbs/
經典啟智故事
內容精簡編輯: Diane Li
日期: 2/20/2005
目標的牽引力 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奪得了世界冠軍。當記者問他憑什么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時,他說了這么一句話:憑智慧戰勝對手。
當時許多人都認為這個偶然跑到前面的矮小子選手是在故弄玄虛。馬拉松賽是體力和耐力的運動,只要身體素質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奪冠,爆發力和速度都還在其次,說用智慧取勝確實有點勉強。
兩年后,意大利國際馬拉松邀請賽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蘭舉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參加比賽。這一次,他又獲得了世界冠軍。記者又請他談談經驗。
山田本一性情木訥,不善言談,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話: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沖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后,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 40多公里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么幾個小目標輕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標定在40多公里外終點線上的那面旗幟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公里時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有多少下屬 二戰結束后不久,歐洲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出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副校長安排他聽聽有關部門匯報,考慮到系主任一級人員太多,只安排會見各學院的院長及相關學科的聯合部主任,每天見兩三位,每位談半個鐘頭。
在聽了十幾位先生的匯報后,艾森豪威爾把副校長找來,不耐煩地問他總共要聽多少人的匯報,回答說共有63位。艾氏大驚:“天啊,太多了!先生,你知道我從前 做盟軍總司令,那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龐大的一支軍隊,而我只需接見三位直接指揮的將軍,他們的手下我完全不用過問,更不需接見。想不到,做一個大學的校長, 竟要接見63位主要的首長。他們談的,我大部分不懂得,又不能不細心地聽他們說下去,這實在是糟蹋了他們寶貴的時間,對學校也沒有好處。你訂的那日程表, 是不是可以取消了呢?”
艾氏后來又當選美國總統。一次,他正在打高爾夫球,白宮送來急件要他批示,總統助理事先擬定了“贊成”與“否定”兩個批 示,只待他挑一個簽名即可。誰知艾氏一時不能決定,便在兩個批示后各簽了個名,說道:“請狄克(即副總統尼克松)幫我批一個吧。”然后,若無其事地去打球 了。
兩個偉人 曾任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總經理的斯隆被西方管理學界譽為“現代化組織的天才”。杜拉克則是美國著名的管理學者。
1944年,斯隆聘請杜拉克擔任通用的管理政策顧問。二人見面時,斯隆說了這樣一番話: “我 不知道我要你研究些什么,要你寫什么,也不知道該得出什么樣的結果。這些都該是你的任務。我唯一的要求,只是希望你把你認為正確的東西寫下來。你不必顧慮 我們的反應,也不必怕我們不同意。尤其重要的是,你不必為了使你的建議易為我們接受而想到調和折衷。在我的公司里,人人都會調和折衷,不必勞你的駕。你當 然也可以搞調和折衷,但你必須先告訴我們,‘正確’的是什么,我們才能做出正確的調和折衷。”
管理學家們認為,通用何以能成為通用,斯隆何以被稱為“組織天才”,這段話都傳達出了重要信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羅斯福當海軍助理部長時,有一天一位好友來訪。談話間朋友問及海軍在加勒比海某島建立基地的事。
“我只要你告訴我,”他的朋友說,“我所聽到的有關基地的傳聞是否確有其事。”
這位朋友要打聽的事在當時是不便公開的,但既是好朋友相求,那如何拒絕是好呢?
只見羅斯福望了望四周,然后壓低嗓子向朋友問道:“你能對不便外傳的事情保密嗎?”
“能?!焙糜鸭鼻械鼗卮?。
“那么,”羅斯福微笑著說:“我也能?!?br />
如何當領導者 有一回,日本歌舞伎大師勘彌扮演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正當他要上場時,一個門生提醒他說:“師傅,您的草鞋帶子松了?!?br />他回答了一聲:“謝謝你呀?!比缓罅⒖潭紫?,系緊了鞋帶。
當他走到門生看不到的舞臺入口處時,卻又蹲下,把剛才系緊的帶子復又弄松。
顯然他的目的是,以草鞋的帶子都已松垮,試圖表現這個百姓長途旅行的疲態。演戲細膩到這樣,這位大師確有過人之處。
話說回來,正巧那天有位記者到后臺采訪,看見了這一幕。等演完戲后,記者問勘彌:“你為什么不當時指教學生呢,他不懂得這演戲的真諦呀?!?br />
勘彌回答說:“別人的親切關愛與好意必須坦然接受,要教導學生演戲的技能,機會多的是,在今天的場合,最重要的是要以感謝的心去接受別人的提醒,并給予回報?!?br />
控制情緒 一天,陸軍部長斯坦頓來到林肯那里,氣呼呼地對他說一位少將用侮辱的話指責他偏袒一些人。林肯建議斯坦頓寫一封內容尖刻的信回敬那家伙。
“可以狠狠地罵他一頓。”林肯說。
斯坦頓立刻寫了一封措辭強烈的信,然后拿給總結看。
“對了,對了。”林肯高聲叫好,“要的就是這個!好好訓他一頓,真寫絕了,斯坦頓?!?br />
但是當斯坦頓把信疊好裝進信封里時,林肯卻叫住他,問道:“你干什么?”
“寄出去呀?!彼固诡D有些摸不著頭腦了。
“不要胡鬧?!绷挚洗舐曊f,“這封信不能發,快把它扔到爐子里去。凡是生氣時寫的信,我都是這么處理的。這封信寫得好,寫的時候你已經解了氣,現在感覺好多了吧,那么就請你把它燒掉,再寫第二封信吧?!?br />
什么是機會 19世紀中葉,美國加州傳來發現金礦的消息。許多人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發財機會,紛紛奔赴加州。17歲的小農夫亞默爾也加入了這支龐大的淘金隊伍。他同大家一樣,歷盡千辛萬苦,趕到加州。
淘金夢是美麗的,做這種夢的人很多,而且還有越來越多人的蜂擁而至,一時間加州遍地都是淘金者,金子自然越來越難淘。
不但金子難淘,而且生活也越來越艱苦。當地氣候干燥,水源奇缺,許多不幸的淘金者不但沒有圓了致富夢,反而喪身此處。
小亞默爾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大多數人一樣,沒有發現黃金,反而被饑渴折磨得半死。一天,望著水袋中一點點舍不得喝的水,聽著周圍人對缺水的抱怨,亞默爾忽發奇想:淘金的希望太渺茫了,還不如賣水呢。
于是亞默爾毅然放棄打金礦的努力,將手中挖金礦的工具變成挖水渠的工具,從遠方將河水引入水池,用細沙過濾,成為清涼可口的飲用水。然后將水裝進桶里,挑到山谷一壺一壺地賣給找金礦的人。
當時有人嘲笑亞默爾,說他胸無大志:“千辛萬苦地趕到加州,不挖金子發大財,卻干起這種蠅頭小利的小買賣,這種生意哪兒不能干,何必跑到這里來?”
亞默爾毫不在意,不為所動,繼續賣他的水。哪里有這樣的好買賣,把幾乎無成本的水出去,哪里有這樣好的市場?
結果,大多淘金者都空手而歸,而亞默爾卻在很短的時間*賣水賺到6000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非??捎^的財富了。
打翻的牛奶 卡耐基的事業剛起步時,在密蘇里州舉辦了一個成年人教育班,并且陸續在各大城市開設了分部。他花了很多錢在廣告宣傳上,同時房租、日常辦公等開銷也很大,盡管收入不少,但在過了一段時間后,他發現自己連一分錢都沒有賺到。由于財務管理上的欠缺,他的收入竟然剛夠支出,一連數月的辛苦勞動竟然沒有什么回報。
卡耐基很是苦惱,不斷地抱怨自己的疏忽大意。這種狀態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整日里悶悶不樂,神情恍惚,無法將剛開始的事業繼續下去。
最后卡耐基去找中學時的生理老師喬治?約翰遜。
“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br />
聰明人一點就透,老師的這一句話如同醍醐灌頂,卡耐基的苦惱頓時消失,精神也振作起來。
“是的,牛奶被打翻了,漏光了,怎么辦?是看著被打翻的牛奶哭泣,還是去做點別的。記住,被打翻的牛奶已成事實,不可能被重新裝回瓶中,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出教訓,然后忘掉這些不愉快?!?br />
這段話,卡耐基經常說給學生,也說給自己。
愛因斯坦的鏡子 愛因斯坦小時候是個十分貪玩的孩子。他的母親常常為此憂心忡忡,母親的再三告誡對他來講如同耳邊風。直到16歲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親將正要去河邊釣魚的愛因斯坦攔住,并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正是這個故事改變了愛因斯坦的一生。故事是這樣的:
“昨天,”愛因斯坦的父親說,“我和咱們的鄰居杰克大叔去清掃南邊工廠的一個大煙囪。那煙囪只有踩著里邊的鋼筋踏梯才能下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 們抓著扶手,一階一階地終于爬上去了。下來時,你杰克大叔依舊走在前面,我還是跟在他的后面。后來,鉆出煙囪,我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 背、臉上全都被煙囪里的煙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連一點煙灰也沒有。”
愛因斯坦的父親繼續微笑著說:“我看見你杰克大叔的模樣,心想我肯定和他一 樣,臉臟得像個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見我鉆出煙囪時干干凈凈的,就以為他也和我一樣干凈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 手就大模大樣上街了。結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還以為你杰克大叔是個瘋子呢?!?br />
愛因斯坦聽罷,忍不住和父親一起大笑起來。父親笑完了,鄭重地對他說,“其實,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癡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愛因斯坦聽了,頓時滿臉愧色。
愛因斯坦從此離開了那群頑皮的孩子們。他時時用自己做鏡子來審視和映照自己,終于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熠熠光輝。
|
2006.04.12來自:新浪博客 陳廣海 http://blog.sina.com.cn/u/1199825415 http://job.csdn.net/n/20060412/89327.html 一個普通人一身的職業生涯發展有許多的不同,但只要是普通人,其職業生涯發展的歷程中就會存在著許多機遇、挫折和成功,如果一個人能較好的把握機遇,不斷地積“小成”為“大成”,則最終將成為“成功人士”;反之如果一個人不斷的重復犯錯誤,挫折總是多于成功,則不論你一身遇到過多少機遇,最終將一世無成。 大多數人都很羨慕“成功人士”,特別是年青人經常會有快速成為被人羨慕的“成功人士”的沖動。由于社會中存在各種誘惑,使許多人希望賺快錢而一夜暴富,尤其是部分成功人士和他們的經歷被“神化”,對比之下許多人將不成功的原因歸結為“運氣”不佳。與消積的等待“運氣”的人生觀相比,另有一種積極的人生觀,積極的人生觀認為:普通人的一生都不缺少成功的機遇,絕大多數成功者都是因為他們能夠很好的把握有限的幾次機遇,不斷地獲得成功,最終成為成功人士。 成功的標準也有許多,大多數共識的有三種:具有較多物質財富、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獲得較高的學術成就。如果我們都持有積極的人生觀,同時也認同成功的標準,我們就可以展開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討論。 能力和能力積累 任何人一生中要做些事,能力是基本條件。構成能力的基本要素是:學識(X)、經驗(J)、素質(S),其中素質包括:公正、自制力、深謀遠慮、堅忍不拔、與他人溝通及合作等。能力(N)=(X+J)X S,學識、經驗、個人素質三者決定了個人工作能力的高低。有學識沒經驗,或者經驗豐富專業知識水平差,或者學識高且經驗豐富但個人素質不高,個人工作能力不完整也不會高。 例如:如果一個學歷很高的網絡技術研究生,畢業后到信息技術公司工作,第一年他的能力不如一個工作兩年以上的中技生職工,因為他不能獨立完成簡單普通網絡的組網工程;第二年他的能力不如一個工作二年兩年以上的本科生職工,因為他不能獨立完成簡單普通網絡的設計、調試和故障排除;如果他很努力,第三年他將可能超過任何人,因為他不但能獨立完成中技生和本科生能做的所有工作,而且他還可以根據掌握的知識結合工作經驗,進行網絡建設規劃、網絡綜合管理等等。這個例子說明經驗的重要性和知識作為基礎的地位。 又例如:一個學識和經驗都比較豐富的通信工程高級工程師,同時也考取了許多項專業工程資質證書,本來在通信工程組織方面應具備較強的能力,但由于在工作缺乏自制力,同時從不重視與人合作工作的重要性,幾乎每次工作都因為與他人無法較好地配合而半途而廢,多年過去雖然領導給其許多機會,但其工作能力越來越差。這個例子說明個人素質在工作能力方面的決定性作用。 再例如:一個轉業軍人在20世紀90年代未歲數已近60歲,數據通信和計算機網絡通信知識完全沒有,99年某大型企業集團需要在全國沿海組一個集裝箱運輸計算機管理數據通信網,其中最困難的是各地DDN專線的申請和開通。此人利用自身多年的工作經驗和良好的交際能力,邊學邊干,在幾個月內10多個城市專線全部順利開通。這個例子說明在許多場合學識的高低不是成敗的關?,在某些環境下工作能力并不依賴于專業知識的多少。有些人看到這種現象后可能會說學知識沒用或作用不大,這種想法的錯誤的,正確的認識是應該是:在掌握了大量的專業知識后,還需要通過實踐積累經驗和修練個人素質,否則知識并不能有效地轉化成工作能力。 學識增長和經驗豐富是一個不斷總結、積累和更新的過程,個人的素質也是需要經過長期的磨練形成。如果一個人時常能查覺自身某些方面的不足,不斷地通過學習更新知識;在工作中尋找能提高自身能力機會,善于總結工作中得失,不重復犯同樣的錯誤,每次工作都爭取比上次做的更完美;在一次次超越自我的實踐中,個人綜合素質得到升華,能力才能得到長足的進步。最終其工作能力超越了許多同行,因此而獲得較多的機會,為在職業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在一個崗位工作一段時間后由于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個人的能力會有所提高,有些人提高的快些,而有些人可能會慢些。提高快的人原有的崗位不用費太大的力就能把事情辦好,其能力開始超過本崗位的需求,能力開始出現了積累。這第一類型的積累對于個人今后的職業生涯發展是基礎和原動力。 貢獻和貢獻積累 對于職業生涯發展中體現一個人價值的除了個人的工作能力外,還有個人對單位和社會的貢獻。一個人自身能力具備后,還需要對工作的環境有良好的適應性,另外更重要的是把握住每次機會取得成功和創造業績,所以貢獻G=環境適應(系數β)X能力(N)X機遇(E)。 毛澤東同志說: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種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利于人民的人……。我理解就是指一個高尚的人需要通過做貢獻證明自身的價值。有些人把為單位、為社會做貢獻作為謀生迫不得已,因此每做一件事就一定要立即取得相應的回報,如果回報比心里預期的高就覺得占了便宜,否則就認為吃虧了心里不愉快,下次我少干點活攢回來,或者通過某些不正當的手段獲取一些利益,以求得到內心的滿足。另有一些人對待人生持積極向上的態度,珍惜每次做貢獻的機會,不太計較當次或短期的回報,從不埋怨回報太少,真心將做貢獻視作實現人生價值的理想。有了積極的態度,一個人就比較容易適應工作環境,個人的能力也能有效的發揮,工作中的每次機遇也能較好把握住。 一個人對單位的貢獻大多數是隱含,不可能做到每件事都可以用金錢衡量,也不可能每件事都有回報,因此就必然會產生個人對單位貢獻積累的情況。許多單位搞年功工資就是承認個人在單位工作期間平時對單位貢獻的積累,而且個人一旦調離原單位,這部分積累通常會全部“清零”。貢獻的積累不但可以提高年功工資,更重要是體現在工作職務的升遷上。外來干部由于沒有本單位的貢獻積累,所以把這部分人稱為“空降”干部,本單位內在干部提升中除了考慮能力的差別外,往往還需要論資排輩和講貢獻。 通過前面的討論,我們認為一個人對單位和社會的貢獻對其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貢獻越大職業生涯發展速度越快,成功的概率也越大。如何能比別人創造更多的貢獻顯然成了問題的關?,根據前面給出的關系式:G=環境適應(系數β)X能力(N)X機遇(E),我們下面要討論環境適應系數(β)和機遇(E)。當代任何人均在某種社會環境中生活和工作,而討論工作的環境適應程度主要是講對于工作制度、企業文化和人際關系的適應程度。 例如:某些大學畢業生從四年大學生活的環境中出來,進入到一個企業他對企業工作制度、企業文化和人際關系都完全不熟悉,適應程度很差,更嚴重的是時常在開始階段會遇到許多挫折和困難。這時的貢獻必然較少,一部分人開始對環境產生厭煩情緒,為自已尋找許多借口爭取盡早離開換個環境;也有一部分人雖然也有厭煩情緒,但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暫時不能離開,在繼續工作中逐步適應了環境,心態也逐步穩定下來,通過單位和社會的貢獻自己也開始踏上了職業生涯發展之路。所以就普通人而言,只有個人去適應環境,不可能讓環境適應個人,主動適應環境是職業生涯發展重要環節之一。 又例如:一個學通信專業的大專生,畢業后來到中海電信某單位從事有線通信工作,由于業務規模小幾年來業務知識和能力都提高不快。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海集團部分船舶需要安裝船舶局域網,公司安排分改行從事船舶通信導航設備維修,他十分珍惜這次機會,不但發揮自身計算機基礎較好的優勢做好船舶局域網安裝工程,還抓緊時間學習船舶通信、導航設備維修,僅半年多的時間就掌握了船舶通導設備的基本維修技能。他在工作中珍惜每次上船工作機會,為了搶時間大多數工作時間都在晚上,有時一工作就近十個小時,直到船舶要離港才下船,他所到過的船上的船長和其分船員都十分佩服他的工作精神。每當領導表揚他時,他都會說:感謝領導給他這樣的工作機會。 再例如:某大學研究生留校做講師,20世紀90年代初到廣州找工作進入到一家外資企業,從事計算機網絡工程,后擔任部門經理。他不斷地在市場中尋找機會,工程無論大小都不放棄,96年廣州某大廈綜合布工程在方案已全部確定的情況,他仍然主動上門耐心地介紹本公司產品的特點,最后用戶采用其公司部分的產品和技術。雖然在數百萬的工程中只占了10%左右,但通過此次接觸在此后工程業務合作中,此人獲得了更多的機會,后來自己創辦一個網絡公司。這個事例告訴人們把握每次機遇的重要性,無論這個機遇大還是小。許多人看不起日常中平凡小事,遇到工作中的困難繞道走,投機取巧,或是工作中心里始終不愉快,時常抱怨懷才不遇。實際上這是一次一次自我放棄了成功的機會,當有一天重要的機會(決定一生命運的機會)到來時知識和能力都沒有準備好,自然不會取得成功。 實際生活中一個人只要把貢獻作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你會感覺到周圍人都在幫你,對環境的好壞也不會有太多抱怨,而且把所有的工作都當作職業生涯發展的機遇,努力把握好每一次機遇,不斷積累對單位和社會的貢獻。反之如果把索取作為唯一人生目標,你會感覺到周圍的人都在與你進行爭奪利益,每天都在抱怨環境和運氣,工作挑來挑去樣樣覺得不合算,較長時間內對于單位和社會的貢獻很少,有時甚至是負數,其結果多數在職業生涯發展中停止不前。 財富和財富積累 普通人在職業生涯發展的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努力,產生了工作能力的積累和貢獻的積累,這些積累在一定條件下會轉換為物質財富、社會地位(職務),因此就出現了第三類積累??財富的積累。 市場經濟社會中需要通過自身勞動創造財富的人,必然要經歷能力積累和貢獻積累的兩個階段,這就好比種田要播種、要耕作,蓋房子要打地基、要起墻一樣,一般情況下個人的財富狀況反映了一個人能力積累和貢獻積累的綜合情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符合公平的社會原則,個人所積累的財富才能被大多數人所認可和接受。 由于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各單位的分配制度差異很大,因此在能力和貢獻水平基本相同的情況下,如果在較短時間段中考查,往往個人間所獲得財富差距會很大。但在20至30年的跨度中去考查,絕大多數人通過勞動獲得的財富與其所具有的能力和做出的貢獻是相稱的,這是由社會的公平原則所決定的。如果違反了這個原則或是出現了較大的偏差,往往就會產生一種無形的力量對其進行糾正和調整。 例如:有個大學生畢業進入一個某單位后,由于某種非正常的原因,在進入單位一年多的時間里受到上級領導特別照顧,兩次外派出國,工作不到兩年提升科級干部。在這段時間里其能力和貢獻與其所獲得的財富顯然不相稱。在這種情況下其個人并沒有意識到自己違反了社會公平的原則,反而在上任初始變本加厲提出配手機、車子、房子等條件,一時群眾中一片嘩然,當年干部考核結果可想而知。此后每年群眾評議均為未位,最后只能離開,結果是什么也沒得到。如果他當時能意識到提升科級干部是某種形式上財富的提前透支,并且能通過加快能力提高和多做貢獻主動給予補償,也許群眾不久就能接受和認同他。 又例如:在工作中有些人投機取巧,每做一件事都想少付出多回報;也有一部分人不計較個人的回報,努力工作,這兩種人在平時雖然工作業績和對單位的貢獻有明顯的差別,往往收入并無大的區別。但實際中存在著某種潛意識,前者是在不斷地透支不屬于他個人的財富,他的行為不被周圍認可,在分配調整、崗位安排上會遇到問題;后者在不斷地積累應屬于他個人的財富(雖然他并沒拿到手),在分配和升職的調整中多數人都會給予認同,因為他拿到本屬于他個人的東西。一個優秀的工作者每得到一次榮譽、物質獎勵和職務升遷,事實上都是在支取此前能力和貢獻的積累,如果過了頭也會出現透支現象。如果我們每個干部走上領導崗位時都能主動意識到這個問題,不再把過去的功勞作為本錢,及時加強學習、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努力創造新的成績,就是說少撈一些,多做一些,群眾也許很快能認同和接受你。只有這樣你的職業生涯才能走得快一些和上得高一些。 再例如:一些人在一個單位工作不理想,希望換一個單位。換單位較多是一些年青人,因為年青人在一個單位貢獻的積累是十分有限的,離開原單位困難和損失都不大。而一些老職員一般不愿輕易離開原單位,除了考慮對新環境和新技能適應力及學習力下降外,最重要的是幾乎在原單位多年來所有的貢獻全部“清零”,一切都將從頭開始。國外一些私人資本家企業,每次裁人的重點是老職員,除了老職員學習力下降工作能力提高不快之外,表面是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最重要是減少對于老職工長期貢獻的支付壓力。多年來我們有一些老職工由于各種原因離開我們這個企業,只要他們在走的時候沒損害單位利益,我們就不應該歧視他們,對于他們多年對企業的貢獻應表示感謝,因為貢獻全部留下給了企業個人是帶不走的。年青人過于頻繁的換工作單位,不斷發生“清零”現象對于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沒有益處。 貢獻與索取得到的財富始終是同時存在的,但絕大多數情況下又不可能完全相稱,應該用平常心對待每次的貢獻和得到的財富,愉快地做好每件事。從不以職務的提升而得意忘形,而是時刻提醒自已:職務提升后能力不夠用了,過去貢獻的積累也已經沒有了(都已兌現為財富),而且此后每次得到的財富也許會超過自已所做貢獻的價值;因此,應該理解周圍同事特別是上組和下屬對自已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鞭策自已努力工作,爭取做出新的更大貢獻。如果能有這樣認識和實踐,個人的職業生涯將加速走向新的高度。 總結 1、一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歷程中,始終客觀存在著三類積累,一是個人工作能力的積累,二是個人對于單位和社會貢獻的積累,三是個人財富(包括:社會地位和物質財富)的積累。如果財富的積累是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目標,為了實現財富的積累必須具備一定的工作能力,并且通過不同的形式為單位和社會做出貢獻,最后在公平的原則下獲得企業和社會相應的回報,從而實現財富的積累。 2、由于能力與貢獻之間和貢獻與回報之間存在許多不確定的關系,所以有能力并不能說明一定能做出貢獻,這還需要具備適當的環境和機遇;同樣,有了貢獻并不一定馬上能得到回報,因此出現了能力的積累和貢獻的積累。有積累就會支出,支出大于積累就會出現透支,能力和貢獻的積累有利于職業生涯進步和發展,應該始終樂于通過學習保持能力的積累,同時也始終樂于多作貢獻保持貢獻的積累。 3、職務的升遷對于個人能力和貢獻的積累都是重要的支付形式,由于職務的升遷,社會地位和物質財富都可能同時發生變化;同時也往往會因為職務的升遷,原有的個人能力和貢獻的積累往往會出現透支的現象; 4、由于思想準備不足或沒有主動糾正的意識,使個人能力和貢獻長期處在透支的狀態下,最終將導致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停滯或倒退。 老子說:圣賢者已經不再使用小計、小謀,而是親身實踐著沉默的理念。他不為控制別人而做事,他不為謀取個人私利而生活。他不求回報而付出,因為他不為自己謀取贊譽,而總是給予他人褒揚。 |
|
posted on 2007-03-04 11:39
MEYE 閱讀(495)
評論(0) 編輯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