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自己的BLOG,戰線實在是鋪得太開了,目前排在計劃內的就有:
1、連載《定論》——討論軟件項目管理的一篇大論文,目前進度(2/7)
2、連載《ANTLR學習心得》——學習ANTLR的心得記錄,目前進度(1/5)
3、連載《BBS回顧》——回顧我的BBS的生涯,目前進度(1/8)
4、最近又看了不少的書,按理應該寫點簡單的書評,昨天看完了《1973年的彈子球》,今天又拿到了余華的《兄弟》......
5、技術評論,比如打算寫寫對于國內開源的一些看法
6、教育評論,比如打算寫寫我理解的國內教育的優劣
7、時事評論,每天都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
8、生活記錄,還好現在
老婆記了不少,不過我這“讀書、思考、生活”,卻越來越名不副實了

?。?/div>
這樣下去,肯定是不行的,我必須收縮戰線,將精力集中到有限的2~3個主題上來,完成一個,再開一個新的“窗口”。從下周開始,我打算,首先完成一個連載,就先完成《定論》吧,每周除連載之外的BLOG,不超過3個。
就這么定了!


文章來源:
http://spaces.msn.com/members/zbw25/Blog/cns!1pA6-3FOo9yNp_4lmEHxdDqA!675.entry
posted @
2005-11-06 23:27 讀書、思考、生活 閱讀(152) |
評論 (0) |
編輯 收藏
Web 2.0是一個新名詞,
我雖然也用,但是卻一直覺得不爽。因為
我們的軟件,實在不能算是Web系統,而是一個P2P軟件。在
PPcn.NET這個P2P行業的門戶網站上,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上百個P2P的軟件。僅在直播型網絡電視這么窄的一個范圍里,就已經存在
九種相互競爭的產品了。
從這個現象,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Web 2.0這個名詞,涵蓋面不夠廣,無法表達當前網絡發展的重要趨勢。因此,我借當年
上海熱線II的說法,新提出一個概念,叫做:“
ONLINE 2.0”。簡單的說,就是:“
基于寬帶網絡的;持久在線的;全新的Personal 2 Personal的網絡使用模式。”
還記得在ONLINE 1.0時代,我們怎么上網的嗎?我們敢下載什么東西嗎?還記得網絡螞蟻當初的廣告語嗎——“國內的因特網目前是世界上最慢的網絡之一,許多人通過網絡下載資料,面對幾個字節的下載速率,真是欲哭無淚!”?,F在的情況,早就不再是當年了。寬帶包月、24小時在線的使用模式,是當年完全無法想象的。
這是第一個變化,有了這樣的網絡,我們才可能有圖形界面的、完全即時互動的網絡游戲。才可能有BT、電螺這樣的瘋狂下載工具,才有可能有網絡在線電視這樣的收看體驗。才可能有視頻聊天這樣的高級娛樂。
第二個變化,則是受到了P2P軟件的啟發而來的Web應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最能夠吸引人的。傳統Web在過去,并沒有考慮這個問題。他僅僅是個Server->Client的發布系統。BBS最初也是Telnet訪問形式的。隨著技術的進步,特別是瀏覽器的WEB技術的進步,通過WEB進行人與人的交流,也變得非常輕松、方便了。
Keso有一篇BLOG《互聯網作為一個操作系統》,討論過這個問題,我在隨后有一個評論:
互聯網作為一個操作系統,這個看法的大方向沒有問題。
關鍵在于,這樣一個大操作系統,將以什么技術為基礎?
我認為,最關鍵的技術與思想是P2P,不是現在這種簡單的BT文件共享之類的軟件,而是一種新的思考方式——Personal2Personal。
每一個人,都通過自己的化身進入這個互聯網,他使用的電腦,就是他的代言工具。這樣的工具,是一個越來越有能力的個人(Personal),而不是現在理解的一個節點(Peer)。
設計以往的操作系統,需要的自然是計算機科學知識。
設計將來的互聯網操作系統,需要考慮更多的,是社會學知識,是個人與個人之間如何交流、協作的知識。
討論的也是這一趨勢。
但是,回到我剛才的話題,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第一是應該用“ONLINE 2.0”來描述當下這個熱火朝天的互聯網發展趨勢。第二呢,就是競爭實在是太激烈了。九種直播型網絡電視,在一年以后,還能活下來幾種?兩年以后呢?同樣的,BT軟件、ED軟件、IM軟件、電子雜志、網絡電視、網絡電影、網絡電話;每一個狹窄的領域內,都有那么多競爭對手,有多少能夠活下來呢?在擴展我們的視野,SNS社會網絡、Blog服務提供商、RSS資源聚合、播客、團隊協作、網絡書簽、網絡通訊錄、在線RSS閱讀器等等等等,活下來的能有多少?怎么樣才能活下來?
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Free Mail有無數的人在用,當大家都在考慮,再不收費,如何生存的時候,GMail出現了。為什么我還要多申請一個郵箱?很多人都覺得,沒有理由啊。但是在用了gmail之后,大多數人,都開始將gmail作為自己的主力郵箱——比如說我。為什么會這樣?千萬不要以為是AJAX!這只是表象,是手段,實質是,用戶體驗!更好的用戶體驗。反之,Google Reader,同樣是一個用了N多AJAX技術的RSS在線閱讀,但是我試用之后,仍然不喜歡,覺得還是不如Bloglines。差別就在于用戶體驗。
再舉個例子,幾乎每個網上書店,現在都會有網上書評系統,但是現在用的最多的網絡評價系統是哪一個呢?
豆瓣!這是一個用起來非常爽的網站,體貼入微,恰到好處。
再舉一個例子,現在誰還在用NetAnts?誰還在WinZIP?那些當年的熱門軟件,還有多少,我們一直在跟著版本升級的呢?
一句話:“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ONLINE 2.0的時代,網絡應用不可能僅僅因為一項創意,一個點子,一種技術,來“穩占鰲頭”。
回到我們現在自己做的這個RECool網絡錄像機上來,這并不是高精尖技術的產品。更不是一個不可能被模仿,不可能被趕超的產品。實現這個網絡錄像機,需要四個方面的技術:視頻采集錄制技術、P2P傳輸技術、流媒體播放技術和UI技術。這四大技術,我們的潛在競爭對手,也都早就掌握,或者不難迅速掌握。只是目前,還沒有別的公司,提供像我們這樣的服務而已。
那天看到一篇blog,也很有感觸,《
努力做個365kit的好用戶》。其實Tinyfool的看法,還不夠深入。要提高用戶體驗,是一場硬仗。這場仗要想打贏,僅僅靠內部員工使用,是不夠的。僅僅靠收集使用感想的方式來改進,也是不夠的。


文章來源:
http://spaces.msn.com/members/zbw25/Blog/cns!1pA6-3FOo9yNp_4lmEHxdDqA!674.entry
posted @
2005-11-05 22:33 讀書、思考、生活 閱讀(153) |
評論 (0) |
編輯 收藏
主要改進了在線升級與廣告管理的部分。已經安裝了我們的客戶端的用戶,只需通過客戶端登錄,就可以在線升級。過去沒有裝過的朋友,可以到以下地址下載:


文章來源:
http://spaces.msn.com/members/zbw25/Blog/cns!1pA6-3FOo9yNp_4lmEHxdDqA!667.entry
posted @
2005-11-03 19:52 讀書、思考、生活 閱讀(233) |
評論 (0) |
編輯 收藏
有人在javaeye帖了一個老帖子:
引用: |
1979年8月12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抓好普及小學教育這項大政》。社論,我們黨和政府,歷來十分重視普及教育的工作。一九七一年七月,周想來總理曾經明確指出:普及小學教育,“這是一個大政”。我國要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科學技術是關鍵,教育是基礎;而小學教育則是基礎的基礎。小學教育是提高我們全民族科學文化水平的起點。小學教育的普及情況如何,小學教育的質量如何,是一件關系到我們國家和民族前途的大事情,應當引起全黨和整個社會的高度重視。 |
引用: |
1979年 我國教育代表團和學者訪問美國、日本、朝鮮、科威特、泰國、尼泊爾、德意志聯邦共和同、意大利、加拿大、奧地利、法國、英國、羅馬尼亞、荷蘭、印度等國。其中包括同濟大學校長李國豪訪問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中國人民大學代表團訪問南斯拉夫,山東省教育局局長高維真率領的我國普通教育考察團訪問英國等。 |
引用: |
1979年 美國、加拿大、新西蘭、墨西哥、英國、坦桑尼亞、德意志聯邦共和圍、瑞典、荷蘭、法國、匈牙利、比利時、奧地利、瑞士、意大利、南斯拉夫、日本、印度、約旦、菲律賓、朝鮮等國教育代表團和學者來我國訪問。其個包括荷蘭教育和科學大臣派斯,坦桑尼亞教育部部長庫漢加,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校長歐文·謝恩,英國倫敦大學副校長莫里斯等。 |
摘自:《中國人民共和國 教育大事記 1949-1982》
引用: |
教育上不去,四化將落空 蔣南翔同志在國務院有關部門討論1980年、81年計劃會議上的發言 1979年10月25日
我國的教育事業,30年來有了很大發展,但還遠遠不能適應四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在世界上還處于很落后的地位,這和我們國家的地位是很不相稱的。鄧小平同志曾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是關鍵,教育是基礎”,最近又說:“發展科學、教育,也是經濟問題,四個現代化的問題。,可惜這些非常重要、非常正確的指示,在國民經濟計劃的安排上迄今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沒有落實??峙驴梢哉f,關于教育和科學的重要性,在我們黨內的思想認識上,還沒有真正解決。我國教育事業欠帳很多,其主要表現是兩個方面:一是普及教育落后?,F在全國約有文盲14000萬人。普及小學五年教育的狀況是“三、六、九”,形式上有90%的人進了小學,實際念完五年的不過60%,真正達到小學畢業程度的只有30%。普及小學教育本來是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早已完成的任務。我們搞了30年社會主義建設還沒有完成,這太說不過去了。二是高等教育落后。目前我國每一萬人中只有大學生9人,比印度(52人)、越南(17人)還少,在世界137個國家和地區中,占129位。按人口平均的教育經費、也大大落后于外國。去年,我國教育經費每人平均7.3元,而英國是366元,意大利350元,荷蘭1266元。對于這些問題,不要求一下子都解決,但希望每年有所改善;不再拉大距離.而能縮短距離。有人說,不重視教育,將來要犯歷史性錯誤,其實現在已經犯了錯誤,需要考慮如何較早醫治創傷。 ...... 人才的培養周期比較長,我們的目標是:5年見初效,普及小學教育;10年見中效,普及初中教育;15年見大效,大學生數量上、質量上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特別重要的科研部門進入世界前列。 ...... |
摘自《中國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
引用: |
蔣南翔簡介: 蔣南翔是江蘇省宜興市人,1913年出生,1988年去世。1932年至1937年他在清華大學中文系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起,他擔任清華大學校長、黨委書記長達14年,期間還任中共北京市高校黨委第一書記,教育部副部長,高等教育部副部長、部長等職。
|
相關資料:


文章來源:
http://spaces.msn.com/members/zbw25/Blog/cns!1pA6-3FOo9yNp_4lmEHxdDqA!658.entry
posted @
2005-11-01 10:20 讀書、思考、生活 閱讀(251) |
評論 (0) |
編輯 收藏
二、追求定論
這篇文章的標題就叫定論,那么什么是定論呢?就是不再有異議的結論。就是每個人都能同意的結論。A方法比B方法好,好在哪里?好多少?為什么好?我們追求定論,就是追求一種有效的比較和評價標準。
軟件開發有那么多方法,有那么多過程,那么多“最佳實踐”,但是卻從來沒有定論,為什么沒有定論呢?因為軟件開發的“方法學”還處于蒙昧的“隱喻時代”,各家各派,都從自己的隱喻出發來看問題,所謂“雞同鴨講”,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但是追求定論的努力,并不是從我才開始的。在此之前也有人追求過,這樣的努力,統稱為——“軟件度量”,這當然是典型的西方觀點:能夠量化,就能夠比較;能夠比較,就能夠改進。這樣的觀點,一點沒錯,但是還少了前面一句,首先要理解,才有可能量化。如果我們不能真正理解軟件開發的本質,就無法判斷哪些可以量化,如何量化,以及度量得出的數據又該如何解釋,數據的重要性如何?不能回答這些問題,追求定論,依然是不可能的。
請允許我先把話題扯遠一點,談一談管理學,談一談泰勒以及泰勒之后的管理學。
1.“科學管理”與“泰勒式管理”
泰勒是毫無疑問的科學管理之父,為什么我會起這樣一個標題呢?“科學管理”和“泰勒式管理”還有什么不同嗎?
所謂“科學管理”,在我看來,就是以科學的方式研究管理。而泰勒正是以這樣的方式研究如何進行管理的第一人。在泰勒之前的所有管理,無論好壞,都只是停留在經驗的層面,而經過泰勒的科學方式的研究,管理也終于可以當之無愧的稱之為一門科學,而泰勒以這樣的研究方式,得出的結論,就可以稱之為“泰勒式的管理”,這兩者并不能等同。
我們知道,一個科學體系,包含兩個方面,假設(公理)與邏輯推論。從哲學上來說,我們把假設稱為世界觀,而把推出結論的方式,稱為方法論。無論誰來研究管理,只要他運用的是科學的邏輯的方法,我們就可以稱其為“科學管理研究”,而如果他的初始假設與泰勒的不同,那么他得出的結論,就不是“泰勒式的管理”,但卻肯定是“科學管理”。
無數的人可以有無數種不同的假設,那么我們如何判斷哪一種假設更為合理,得出的結論更有價值呢?答案是:通過解釋和預言。一套理論,必須自洽,也就是僅僅依靠本體系內已知的,有限的假設,通過邏輯推理,能夠解釋所有已知的、相關的現象。其次就是通過推理得出的預言,要能夠接受驗證,并且不被證偽。兩種不同的假設得出的不同的預言,就能夠通過驗證,判斷他們的勝負。而在預言沒有被證偽前,該理論體系,就和其他尚未被證偽的理論一樣,是有效的。而所謂的偽科學,就是只能解釋,無法給出預言的理論。
“泰勒式的管理”,首先被證明是有效的。通過發現或者發明某個具體崗位上的最佳辦法和最佳工具,大幅度的提升了工作的效率。以搬運生鐵為例,工場工人裁減數從400~600下降到140,人均工作量從每天16噸,上升到每天59噸,人均收入從每天1.15美元上升到每天1.88美元,平均費用從每噸0.072美元,下降到每噸0.033美元。另外還有更為重要的效果是在工人本身,工人中喝酒的人大為減少,浪費錢的人也少了,因此都比以前生活得更好,他們把自己的頂頭上司和教師,看成是最好的朋友而不是強逼他們做工的人。
泰勒的研究方式十分科學,他尋找并假設了影響工人效率的幾大因素:技能、工具、激勵、外部環境。并一一研究這些因素對于效率的影響,進而通過實驗的效果來得出結論。這所有的一切,都沒有什么錯,只是當時的科學研究,尚無法證偽泰勒的諸多假設。而這些假設,也只有通過更進一步的科學研究,才有可能證偽。這個研究在管理學歷史上大大有名,被稱之為:“霍桑試驗”,由喬治.埃爾頓.梅奧主持。
“霍桑試驗”原本是一次典型的“泰勒式的科學試驗”。根據科學的思維模式,一個待研究的系統,接受很多輸入變量,也產生很多輸出變量,在嚴密的、可控的、量化的輸入變量的變化情況下,觀察輸出變量的變化,通過一系列的數據去分析系統可能的數學模型,而“霍桑試驗”的第一階段,就是要研究各種外界工作條件,對生產率的影響。他們把女工分為試驗組和控制組(始終不改變條件,以作對照)然后每次試驗只改變一項條件,比如照明條件,工間休息時間和頻率,工作日長度等等。按照試驗計劃,第3、第10和第13試驗期的工作條件將完全相同。但實際記錄到的產量,卻分別是:2500、2800、3000。這是完全不符合預測的,也不是簡單的測量誤差可以解釋的,更令人不解的是,對照組的產量也在持續的提高。
這究竟說明了什么問題?到底是哪里出錯了?梅奧是這樣分析這個問題的:他認為存在著兩種研究方法,“臨床式研究”和“實驗室”式研究?!芭R床式研究”的目的在于對事物的本質形成正確的認識,并學會處理實際材料的技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區分哪些方面可以繼續進行更詳細的“試驗室”式研究。如果隨后的“試驗室”方法由于排除了某些未知的重要因素而歸于失敗,研究人員就應當回到“臨床式研究”中去,以便弄清自己忽略了哪些因素。
而在我看來,所謂的“試驗室”研究,就是在不動搖基本假設的前提下,進行邏輯推理,對照現實,豐富理論的細節。只有當這一理論的預言失敗,或者出現無法解釋的現象時,基礎假設才會被置疑,研究者需要重新去尋找能夠解釋現有現象的新的假設,這樣的研究往往非常困難,而且一旦成功就一定意義非凡。這在科學哲學上,被成為“范式的轉換”。
科學范式的轉化,從來都不是科學的失敗,而是科學的重要的,甚至是跨越式的進步。在管理學上,從“經濟人”假設轉換為“社會人”假設,就是這樣一次重要的進步。但是卻有很多人,既不了解科學進步的規律,也不了解管理學的演變,卻簡單的認為人際關系學派的興起,就意味著科學管理學派的失敗和錯誤,并進而認為科學管理學派的失敗,就意味著以科學方法研究管理底失敗,這樣的誤會,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未完待續)
&referrer=)

文章來源:
http://spaces.msn.com/members/zbw25/Blog/cns!1pA6-3FOo9yNp_4lmEHxdDqA!659.entry
posted @
2005-10-31 22:33 讀書、思考、生活 閱讀(205) |
評論 (0) |
編輯 收藏
網易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公眾BBS了,現在的
網易社區,我已經不再去了,但是在從1999年到2005年的六年時間里,那里幾乎是我每天必去的地方。在網易能夠找到的我的第一篇帖子,發于“1999年1月7日”,最后一貼發于“2005年2月25日”。正好六年的時間。在這六年里,我去網易,基本上只去一個地方,就是宗教信仰版,從來不在別的版上看帖回帖,更不要說灌水。在六年的時間里,網易的虛擬社區從最早的Telnet,到第一版Web,到分為廣州、北京、上海三個社區,再到第二次改版,在到三板合一,我也算是全程經歷了,最大的感觸是,網易是自敗家業,自作孽,不可活啊。
整理些老帖子,放在這里吧。我在網易的ID一直沒有改過,就是蝶之仙(zbw)
時間:1999-01-07 20:36:54
標題:有喜歡奧修的書的人嗎
內容:
[空]
注:這是我發的第一帖,標準的新手上路的語氣,只有標題,沒有內容。
時間:1999-01-25 21:17:34
標題:我認為自己能做版主的幾個原因
內容:
1.我有足夠的上網時間
2.我對宗教很有興趣
3.我時常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4.我對各個宗教的態度是平等的
5.網易是一個人氣很旺的地方,相信我會有很多收獲
注:那時候的網易,人氣凋零,基本上沒什么人。我對宗教信仰在當時又是一往情深,鑒于沒有版主的現狀,我也就主動申請擔任版主了。在99年的時候,網易的版主,可以說是非常有含金量的吧。
時間:1999-01-26 12:40:27
標題:介紹奧修
內容:
在大學讀書的時候,我非常幸運的遇見了一位哲學老師,他的學識,風度 以及雄辯的才華折服了我,也使我有機會接觸到關于奧修的許多書籍。(他是 多本奧修著作的譯者,以及學習的革命的譯者。)從奧修的書籍中,我對于各 種宗教學說都有了全新的認識。同時參加了好幾次動態靜心的活動,有了實際 的體驗。因此,不僅從理性上,而且從感性上,我對奧修的學說都十分相信, 深為贊同。
奧修是一位現代的師父,他的教導都是對于現代人說的,他使用十分通俗的 語言表達了深奧而美麗的思想,最妙的就是每一次重讀奧修的著作,我都會有新的 領悟,同樣的一段語言,既是淺顯的又是深奧的。
奧修又是矛盾的,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對不同的人,他所說的話甚至完全相反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怎么能保持一致呢,世界是如此的多種多樣,變化無窮, 只有哲學家才能保持僵死的一致。
奧修又是統一的,他的矛盾是語言的矛盾,而他的統一是內在的統一。 如果你能聽懂他的教導背后的教導,理解他的語言以外的語言。那么他就是 統一的。
介紹奧修其實是一個不可能的工作,因為我無法傳達我對他的理解給其他人。 直接去看他的書吧,你們會有很多收獲。
注:這也相當于是一篇自薦材料,一方面我當時也確實喜歡奧修,另一方面,我的也認為以奧修的教導為指導,是最能夠做好這個宗教信仰版的版主的。
時間:1999-02-02 19:17:20
標題:什么樣的人可以做板主及我對宗教的看法
內容:
在一個各種各樣的信仰都有的BBS中,什么樣的人可以當好板主?
如果這個板主有一個排他的宗教信仰,那么他(她)是不是應該刪掉不屬于他的信仰的人的文章。
如果他(她)不刪除別人的文章,那么他(她)的宗教信仰會不會使他(她 )產生負罪感?
如果他(她)沒有一個宗教信仰的話,那么他(她)所說的話,是不是誰都不要聽?
如果一個板主不是一個寬容的板主,那么他(她)的版面是不是會只有一種聲音?
如果一個板主必須指導別人修行,那么對于不聽話的網友他(她)該如何是好?
如果一個板主面對同時存在的批評和表揚,他(她)的立場是應該堅定還是從善如流?
如果當這個宗教信仰版的板主是如此的嚴肅,那么誰還敢來做這種四面不討好的職務。
我對宗教的看法是宗教教義的不同只是宗教的對象不同,在本質上,這些宗教的教義是一致的。
相信宗教,但是不參加任何教派。
熱愛生命,但是不放棄對于超越生命的渴望。
認同真理,但是不聽信一家之言。
參加討論,但是更要理解相反的意見。
注:可惜啊,有人的地方,就有不同的聲音,和我同時申請的還有另外一個女孩,叫做丫丫(minyaping)。這里也轉貼一下她當時的申請帖子:
我是一個電腦專業人員,但我非常喜歡哲學。
上大學時,曾對“弗洛伊德”,“尼采”的哲學仔細閱讀過。畢業后,則認真讀過“周易”,“論語”,“道德經”,“南華經”,先秦諸子等,也讀“菜根潭”,“生活禪話”,也讀“紙牌的秘密”,“蘇菲的世界”......
比爾.蓋茨的“未來之路”中提到過的“螺旋式循環”,不管在人類史中,還是在計算機史中都是一個妙不可言現象。
我們年輕時,受的是“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唯物主義”的思想在上中學時就被灌輸到我們大腦中,所以當毛澤東時代過去,我們這一代就成了沒有信仰的一代。實際我認為我們這一代的大學生,因為世界觀的局限,使得我們成了缺少創新思維的一代。我真的期望我們的下一代能更加清楚的了解世界,了解社會,更加有思想、有抱負。
因此,我想做這里的版主。
令我非常意外的是,那些網友們,對于丫丫的申請就一致贊成,而對于我的申請卻表示置疑,還專門寫了一篇《zbw做版主的不可能》,于是我就寫了這第一篇與人爭論的帖子。沒過多久,丫丫就當上了版主,而我直到幾個月以后,才當上了板斧
(未完待續)
&referrer=)

文章來源:
http://spaces.msn.com/members/zbw25/Blog/cns!1pA6-3FOo9yNp_4lmEHxdDqA!570.entry
posted @
2005-10-30 21:50 讀書、思考、生活 閱讀(394) |
評論 (2) |
編輯 收藏
我的媽媽是一個小學教師,她的大部分教師生涯都是在做大隊輔導員,然后是做校長,在工作30多年以后,現在已經退休了。在多年以后的今天,還有不少當年她做班主任時的學生,會在教師節給她打電話,會在過年的時候同學們一起到我們家來拜年。他們這一群小學同學,20多年的感情,到現在依然常常聚會。
大家都有這個經驗,我們跟自己的大學同學最熟悉,其次是中學同學,再其次是小學同學。而我媽媽的那些學生,卻正好相反。他們關系最好的朋友,都是小學同學。這真是很奇怪的事情。
要解釋這個現象,只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的小學生涯,給他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帶給他們最愉快的記憶。我想,這只能有一個原因,他們有一個好老師——我的媽媽!正因為如此,我對于教師這個職業,一直心懷敬意,也一直心存向往。如果不是因為我太喜歡編程序的話,我一定會去做一個老師,而且一定會成為一個好老師。
我是在華東師范大學讀的大學,有一次我去聽了一場演講,有一個學生在那里討論《一個教師的要素》,其實呢,他是在做文字游戲,他將“Teacher”,拆成了七個字母,分別代表七種能力、素質。這演講也不能夠說不精彩,但是卻絲毫不能打動我。于是我站起來,對他說:“你這七個字母里,恰恰少了一個字母L,Love的L。有了愛,才會是一個好教師,有了愛,就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教師,你說的那么些能力,有了對學生的愛,他都能掌握的?!?/p>
素質教育在中國推行了多年,為什么還是要輸給應試教育,為什么我們時時在叫著要給學生減負,而不曾想過,要上學生愛上學習?!
因為,大多數教師,努力工作的動力,不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自己的獎金!
而教師的獎金,不可能取決于學生的素質,只可能取決于學生們考試的總平均分!
在這樣的“以教師為職業”的心態下,你怎么能指望老師在付出勞動之后,還要再去付出愛?
你怎么能夠指望老師在布置了一大堆作業之后,會為那些孩子心痛?
有多少老師,真正捫心自問過,我該如何做、如何教,才算是真正對得起這些孩子?幸運的是,這樣的老師,還是有的,而且還有很多。這就是我在前天看“央視論壇”時,看到的。朱永新教授、朱副市長,他的觀點我非常的贊同,簡而言之“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讓我們向這樣的教育家致敬!
現在我們的教育,真的只是在讀教科書,教輔書,我說教科書教輔書是經過加工的知識點,它不是能夠承載人類思想,不是能夠承載人類精神財富的東西。我一直講,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因此你看西方發達國家,他們對閱讀的重視。當閱讀成為人的生活習慣的時候,成為人的生活方式的時候,那個時候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我一直說,當學生熱愛讀書的時候,讀書就不會成為負擔?,F在學生的課業負擔所謂重,就是重在他做了他不想做的事情,他在做他沒有樂趣的事情。像我們成年人很多活動,晚上可以通宵達旦,他不覺得是負擔,因為他有樂趣。所以說,當閱讀成為一種樂趣的時候,那么教育就會成為人們快樂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會成為人們幸福的一個重要來源。
現在應試教育的惡果等于是孩子學習了六年很功利化的教育,等于把他將來的六十年毀了。
很多人對現在的教育現實有這樣那樣的想法,有這樣那樣的埋怨。但是一直缺乏一種行動的精神。我一直說,盡管我們很困難,盡管我們戴著鐐銬。我一直把應試比喻為最大的鐐銬的話,但是我們說我們戴著鐐銬也要跳出最精彩的鐐銬舞。多少可以改變,多少可以影響。我經常說,影響一個孩子就是影響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就是影響一個家庭,影響一所學校就是影響一所學校。如果每個做教育理論的人,每個做教育行動的人都能夠這樣去做,從自己的班上,從自己的學校做起,那么,中國教育也許會有另外一番天地,另外一番景色。我認為是這樣。
10-26 22:35 CCTV-新聞頻道 央視論壇(直播)
上面的這個Link,與普通的link不同。如果安裝過RECool網絡錄像機客戶端的朋友,就可以直接點擊,收看10月26日的一期央視論壇節目。所謂“視評博客”,就是就著電視,寫我的blog評論的意思。如果不想安裝軟件來看這一期電視節目的,另外還有一個文字版的新聞報答,可以點擊看一看文字報道。



文章來源:
http://spaces.msn.com/members/zbw25/Blog/cns!1pA6-3FOo9yNp_4lmEHxdDqA!646.entry
posted @
2005-10-28 21:23 讀書、思考、生活 閱讀(172) |
評論 (0) |
編輯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