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種古老的城市小巷。在北京,胡同浩繁有幾千條,它們圍繞在紫禁城周圍,大部分形成于中國歷史上的元、明、清三個朝代。在這些朝代的鼎盛時期,帝王為了“建皇極而隆上儀”,“襲周官之制度地居民”。北京城以皇宮為中心,街道全部按經緯排列。
正規的胡同,集中在皇宮附近的東西兩側,沿街道由南向北整齊的排列,其中民居多為皇親貴族。簡陋的胡同,大多在離皇宮較 遠的南北兩個方向,其中民居多為商賈平民。
胡同中主要建筑,幾乎全部是四合院。這是一種由東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對稱形式圍在一起構成的封閉式建筑。根據其中居民社會地位的高低貴賤,它有繁簡大小之分。
高官富賈的大四合院,建筑考究,庭院廊柱、雕廊畫棟,附帶前后跨院。平民百姓的小四合院,構筑簡單,門面狹窄,房墻低矮。胡同,實質上是許許多多、大大小小、一個緊挨一個地排列起來的四合院之間的通道。為便于采光,講究的四合院都坐北朝南,其排列結果,胡同多數成為東西走向。為了便于溝通,在較大胡同之間又有許多南北走向的小胡同。整座北京城,如同放大的四合院,東西南北基本對稱,布局嚴謹,氣勢壯觀,周圍加高墻以矩形圈圍,整齊劃一。
清末以前,中國尚處于落后的自然經濟狀態,封建意識中經商也是下等之事,故北京是個以帝王貴族為主的游手好閑、玩樂消費城市,其生活景象種種,大多集中于胡同中。
四合院是那個時期生活形態和社會文化的一個縮影。歷經朝代更迭,滄桑變幻,到清末,胡同的格局已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形式,新形成的胡同,多數集中在城外,其中建筑參錯無章;許多舊有的胡同,不再整齊劃一,居民成份也有所變化,胡同面貌到此由盛到衰。這是北京胡同隨著封建制度開始瓦解的一個自然的發展趨向。
民國時期中國社會處在極不穩定狀態,內戰頻繁,外辱不斷,北京市環境得不到治理,胡同面貌愈加頹敗,很多獨家居住的四合院,變成多家合居的大雜院。
中華人民共合國成立后,胡同面貌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胡同中的很多文化、歷史的珍貴遺跡,遭到人為的破壞。改革開放使北京發生很大的變化,很多胡同被推土機推掉,現代建筑拔地而起,許多居民搬進新建的樓房,曲折的區區胡同、封閉的小小四合院,當然不能承受社會快速發展、人類文化急劇更新的強大沖擊!
今天的胡同,象一件逐漸被廢棄的舊有生活器具,在外來游客和許多北京人的心目中,已黯然失色。盡管如此,在北京的市區內,胡同仍占據著近三分之一的面積,居住著近半數的人口。胡同不僅過去而且現在仍然是許許多多北京人生息與共的地方。如果把每一條胡同都串聯起來,可以組成一座新舊北京在歷史交錯、重疊、位移過程中的胡同的“萬里長城”。
posted on 2005-12-11 12:48
瀟瀟雨 閱讀(256)
評論(0)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自游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