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認識你的大腦
我們的大腦就是雙CPU,單主機設計總線。
1號CPU即線性的,也稱為L型處理模式或者叫思考模式。程序員大多喜歡step by step這種方式,一步步的去線性處理。
2號CPU是非線性的,也稱為R型處理模式,更多的是直接和創造性,但兩者之間訪問內存(大腦)的時候,都是互相搶占系統總線的。
你的記憶更像是全息影像方式在存儲,在我剛上午看過的書,下午可能就忘記了,但是我看到什么位置竟然是書中的插圖提醒的我。人們對圖像和聲音的記憶更強于文字,L型記錄的是一些循規蹈矩,有規律可循的記憶,而R型則是突發奇想,在你不經意間(睡夢中,洗澡時等等)想到了一個解決方案,R型是異步的,并且有時候是你不經意間,而不是刻意去想就能聯系到另外一件事情上。
隨時隨地記錄你的想法
作者的推薦: http://www.pocketmod.com
語音備忘錄/信箱
Fisher Space鋼筆
Moleskine筆記本
我本人推薦:
你應該有個tablet/pad(我個人推薦ipad)
你需要一臺不錯的智能手機可以跟你的電腦或者pad進行同步,iphone? 還是android都可以,屏幕至少4.0寸以上
軟件方面:EverNote, GoodNotes,Penultimate,OmniFocus,Mindjet, AwesomeNote等等。
我們每個人都有好點子,可真正付諸實踐的卻少的可憐。
L型和R型處理方式的特點
L型:
處理令人感到舒適、熟悉而放松,提供以下九種能力:
- 語言能力
- 分析能力
- 符號能力
- 抽象能力
- 時間能力
- 推理能力
- 數字能力
- 邏輯能力
- 線性思維能力
R型:
非語言性的,喜歡綜合學習,集成事物形成整體。
- 非語言
- 綜合
- 具體
- 分析
- 非理性
- 空間性
- 直覺
- 全面
R型思維能力是很難衡量的,至少比起L型來說要難的多。R型思維更是一種綜合,大局觀的體現,也是一種逆向思維和想象力,創新能力的體現。我個人推薦程序員應該至少了解一門藝術,例如繪畫、攝影、音樂啊等等,這些是R型非線性思維給與你的靈感和想象力,并且會給你猶如突發奇想這樣的奇跡,我們了解一種事物不是通過逆向倒推來了解他,而是通過它是如何出現和創造的而去想如何構建它。我個人推薦,無論學什么至少應該去了解這么技術或者藝術的誕生歷史,為什么如此產生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想法和初衷是什么?
作者給出一個很精辟的理論:真正想要了解一只青蛙,傳統的解剖不是辦法,更好的方式是構造一只青蛙。
綜合學習與分析學習并重。
設計勝于功能
無論什么產品,面向的終端用戶都需要理解你的產品。蘋果的ipod的廣告上從來不說能容納多少個G,一個G等于多少多少字節,這樣用戶會瘋掉,誰會聽你扯淡這些他們不理解的東西,他們只需要知道能存放多少首歌曲罷了。
吸引力更有效
吸引力的界面比不具有吸引力的界面更易于使用。盡最大努力爭取好的設計,它真的很有效,好的設計也是需要不斷修改出來的。
美來自于選擇——路易.康,對于一個程序員來說,好的設計很多都是構建于各種選擇(開源穩定的組件),基于某種設計理論SEDA,CELL等等。
R型看森林,L型砍樹木
如果你想發現全局、整體的模式,你需要R型,如果你需要分析部分和細節,你需要L型。講述一個程序員看開源項目的例子,在拿到一個開源項目的時候,下面幾個步驟開始:
- 了解開源想的初衷和目標,解決了什么問題,把握這個開源項目的方向性。
- 開始了解開源項目的大致結構(導出UML圖,或者大致瀏覽項目的接口文件),以及開源項目中依賴的組件。
- 有了整體全局觀以后,下來試驗下開源項目提供的tutorial。
- 開發調試并親手實踐一個例子,對整個流程有個具體把握。
- 嘗試在開源項目上進行你自己項目的試驗和業務邏輯:
- 構建一個具體的業務邏輯。
- 。。。。
- 。。。。
- 。。。。
- 回頭再來看一些代碼,這樣實踐相結合,更容易理解。
訓練自己的大腦
程序員大多數都顯得死板和缺少R型思維能力,學習一些新鮮的事物,可以看看科幻電影或者小說等等,增加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力來源于生活,而生活卻是無所不包,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你甚至可以說任何的發明都是來源于生活,唯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做出好產品,產品也許不需要你創造,只是在選擇不同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