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利用右腦
人應該努力學習洞察和培養(yǎng)自己內心深處的靈光一現(xiàn),這遠遠勝于外面流光溢彩的整個世界。然而,人總會下意識地拋棄自己特有的想法,僅僅因為那是他自己的想法。
啟動感官輸入:
研究顯示,使用多感官技術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5倍,目前我本人見過的電子產品ibooks2 已經算是圖文聲并茂的最棒的學習產品了,也許以后全息技術的普及將帶來所有電子感官輸入和交互的一場革命。
當你困在一個乏味的電話會議或者思考一個棘手的問題時,把玩下回形針或者晚些觸覺游戲能緩解疲勞。
增加感官體驗以促進大腦的使用。
在這里作者推薦不是使用商業(yè)工具(UML或者類似的東西)直接創(chuàng)建或者記錄設計和架構信息,而是通過積木,樂高積木等等來增加感官輸入。
為什么這樣做呢?實際就是刺激你的大腦,大腦總是渴望接受這種額外的、新奇的刺激。另外作者提到,團隊成員可以進行角色扮演,試試吧,無意中你可能會想到xx的幾句話真是讓人捧腹,但你卻對這個過程記憶猶新,比你寫上去的或者總結下來的文字要強好多倍。
用右腦畫畫:
繪畫既是觀察。
繪畫是一種R型活動,共享總線被占用,如果你進行的L型活動,同時R型就必須停止。很多休閑活動都能夠激活R型停止L型的占用:聽音樂、繪畫、靜思、慢跑、針線活、攀巖,等等。
角色扮演:
書中有個角色扮演的例子,有興趣的可以去看《項目管理修煉之道》,琳達.萊辛描述了扮演的另一個用途:培訓團隊。在向團隊介紹一種新框架的次數(shù)屢遭經歷之后,她和同事大衛(wèi).得拉諾決定在下一個團隊中用表演來模擬框架。這次,開發(fā)人員不再抱怨沒有聽明白,而是抱怨表演簡直浪費時間,因為演出的內容簡直是“太簡單了!”
這是因為角色扮演真的有效果
認知轉變,感受R型
《用右腦繪畫》,或者叫《像藝術家一樣思考》,來自作者的推薦
促成R型到L型的轉變
去攀巖吧
羅扎諾夫教學法(谷歌搜索:羅扎諾夫的音樂暗示學習法)
酒酣寫作,酒醒修改(R型先行,L型做整理)
結對編程(一人L型,一人R型),結對編程每個程序員都應該嘗試
隱喻相同(抽象與具體事物互相融合,嘗試將復雜的計算機用形象化的比喻將給不懂的人,你可以玩玩魔方,實際能恢復不難,轉得快需要很長時間的聯(lián)系,本人沒有繼續(xù)研究下去的勇氣,但嘗試了恢復的樂趣,是個很有意思的過程)
并列參照系(隨機并列,也許兩個想法相隔十萬八千里,你卻能將其并列起來。例如,香煙和交通燈可以引出這樣一個概念:在香煙上使用紅色標志區(qū)來作為幫助戒煙的提示。)
系統(tǒng)隱喻(隱喻思維是編程的基礎,因為它存在于所有的抽象思維中)
講個笑話吧(幽默既不是浪費時間,也不是無害的消遣,而是反映了思維、學習和創(chuàng)造所必須的重要能力。它與聯(lián)系有關。培養(yǎng)幽默感以建立更強的隱喻)
收獲R性線索
你已經知道
你是否曾經聽到電臺里播放的一首老歌,然后在若干天突然想起歌名或者歌手?你的R型思維一直在背后異步地思考這個問題,直到最終找到相應的記憶。
伊萊亞斯.豪的奇遇

在1845年,一個名叫伊萊亞斯.豪的美國人嘗試發(fā)明一種實用縫紉機。進展不是非常順利。在經歷了漫長、艱苦、一無所獲的一天之后,晚上他做了一個非常可怕的噩夢,在尖叫中驚醒,直冒冷汗。
在噩夢中,他身處非洲,被饑餓的食人魚綁架。他馬上就要被扔進沸水里煮死。他努力掙扎,而獵手們就一直用一種看起來非常可笑的長矛戳向他。
第二天他描述噩夢時說,他的注意力集中在“可笑的長矛”上。因為這些長矛的前端鉤子上有洞,這就像是手持縫紉針上的洞,只不過后者是在末梢上。
伊萊亞斯接著獲得了自動縫紉機的第一份美國專利,這要歸功于他來之不易的靈感:縫紉機針的洞需要與平常的針持針方向相反。
利用圖像流
1.觀察圖像,努力看清所有細節(jié)
2.大聲地描述出來(真正發(fā)出聲音,這很關鍵)。
3.利用全部五種感官想象它
4.使用現(xiàn)在時態(tài),即使該圖像都溜跑了。
利用自由日記
寫信是一種偉大的習慣。blog這種模式很受歡迎,wordpress或者blogspot(墻外)推薦。
晨寫技術
早上起來第一件事情。
至少寫三頁,最好不用電腦,如果使用電腦關掉所有跟寫作無關的東西(只開evernote)
不要審查刪減你寫的東西。不論是優(yōu)秀的還是陳腐的,只管寫下來。
堅持天天寫
“自由寫”技術
開個blog,將你的想法隨時記錄,或者用evernote,保持隨時隨地可以自由寫
利用散步
遇到問題的時候,試著找個安靜的地方散散步,不要坐在電腦旁,離開鍵盤去解決難題。當你不寄希望于它時,就會發(fā)現(xiàn)答案自己冒了出來。
收獲模式
代碼中的模式
如果你不是一個特別在意編碼排版的人,那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你離真正程序員的路還很遠,反而用lisp的人,更注意代碼排版,看代碼的時間遠遠高于你寫代碼的時間,如果你連代碼都排列不好,問題自然避免不了。切記,你可以桌子混亂,實際是為了保持上下文不被切換,而代碼卻不能格式混亂,格式都混亂甭提邏輯了。
換換腦子
改變解決問題的角度,前面一章提到過,了解一只青蛙不是解剖它,而是如何創(chuàng)造它!
神諭沖擊的魔力
在古代,教堂的大主教經常通過神諭求的建議。像大多數(shù)算命者或者占星師一樣,神諭給予的響應或者信息通常非常模糊,就像謎一樣。你不得不自己來“解釋”它。這就是對大腦的一次沖擊。
作曲家布萊恩.伊諾和彼得.施密特提出了一套100種間接策略來換腦。去看:http://www.rtqe.net/ObliqueStrategies/
例子:
這項別的什么東西么?
不做任何改變,堅持始終如一
關上門,從外面聽
錯誤是一種潛在的提示(其實可能不是一種錯誤,一種形態(tài))
莎士比亞的謎語
莎士比亞做過很多語言重造的工作:
Full circle(繞圈子
Method of the madness(貌似瘋狂實則有理的行為)
Neither rhyme nor reason(莫名其妙)
Eaten out of house and home(吃的傾家蕩產)
在此,也感謝譯者(崔康)對本書的給力翻譯,沒有對語言的融會貫通很難將兩者聯(lián)系起來,謝謝。
試一試:
使用樂高積木做項目模塊討論。
使用雙人機制,讓同伴激勵你,討論你的進展。
使用隱喻描述你當前的項目。
觀察你認識的專家,看看他們有什么“奇怪”的習慣讓你覺得更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