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技術評論】 “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這句話不知是誰“發明”的。發明這句話的人想來是個項目管理的高手。為什么?因為項目管理的精義,就是“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一個成功的項目,通常有三個要素:
時間的要素──完成的時間要“快”。
成本的要素──完成的成本要“便宜”。
效果的要素──完成后的表現要“好”。
這三個彼此互斥的要素,就像等邊三角形的三邊一樣,缺了一邊,或任何一邊比其它兩邊短,我們就不能再稱其為等邊三角形。
在我的經驗中,如果在這三個要素中只要做到一項,這種專案好做,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項目經理大概都可以愉快勝任。如果在三個要素中要做到兩項,就不是一
般的項目經理能勝任的了。在比率上,我認為能把以上三個要素中的任何兩項做到的項目經理,大概不會超過百分之五十。真正能夠把項目中三個主要需求都做到的
高手,在一百位項目經理中,最多不到十個。
有人聽我這么說也許會不服氣,認為我在這里危言聳聽,亂嚇唬人。他們不了解我的本意。我的本意只有兩點:第一,項目成功的要素,彼此之間是魚與熊掌的關
系。第二,要兼顧的難度,是照幾何級數上升而不是按算術級數上升。這樣一個三角難題,要我們怎么去解決呢?我認為應該從兩方面去著手。
什么是好、快、便宜
第一,我如果是個項目經理,一定要問:什么是“好”?什么是“快”?什么是“便宜”?
“好”字咱們中國人用來真是千變萬化,神奇不已。有時用來作副詞:這顏色“好”漂亮。有時用來做動詞:那個家伙很“好”色,可不是什么恭維之詞。“好”字
用得恰當,又變成了另外意思的代名詞了。別人問:“這個女孩子怎么樣?”你說:“她很好。”言下之意,就是不很漂亮。別人問:“這個人怎么樣?”你回答:
“他很好。”言下之意,就是他不太能干。同時,某一個人認為好的,另外一個并不認為好,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
在項目管理中,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這沒有什么主觀或客觀的差異,也沒有什么明示或暗示的問題存在。要談到項目管理中“好”的定義,第一個條件就是要
看它是不是有用。“有用”和“能用”是兩回事。很多“能用的”東西不一定“有用”,這牽涉到客觀價值的問題。有一天,我在臺北的街上看到一個年輕人開了一
部德國制的跑車,車尾上還有一塊壓風板。我心想,在臺北這種交通堵塞、寸步難行的情況下,開這種跑車真是龍游淺水,英雄無用武之地。這部跑車算不算是部好
車呢?當然算。但在臺北街頭這種客觀環境之下,它還算不算是部好車?當然不算。
我從前有一只瑞士制的名表,是屬于那種很貴、很多仿制品的那種。因為要動,它才會上弦,不動它,隔一陣就停了。我后來不勝其煩,換了一只日本制的石英表,
價錢只有那只瑞士表的幾十分之一,不但不用上弦,并且有兩個時間,能讓我不用花腦筋就可以同時知道臺灣和美國加州的時間。早上六點它會把我鬧醒,打球、洗
澡也懶得把它脫掉,并且是夜光的。你說這兩個表那個比較好?我可以很坦白地告訴你,因為后者比較有用,后者比較好。因此,在項目管理上,關于“好”的定
義,是“有用”而非“能用”。
“好”的第二個條件,要看它是不是能達到原先要達到的目的。如果說目的是代步,汽車比腳踏車好;如果說目的是運動,腳踏車卻比汽車好。在日常生活中,有人
叫你去買蘋果,結果你買了桔子回來。蘋果和桔子雖然不是一樣,但也許還勉強可以混過去。在項目管理上,如果要的是蘋果,交貨的時候卻變成了桔子,這就不能
算是一個成功的項目。為了避免這種錯誤,項目經理必須在項目設計時把項目結果的規格先弄清楚。口說無憑,要的東西都要寫下來。交貨的時候,如果我交給你的
是規格上寫明的東西,那我就算給你一個“好”東西。
不管項目的成果是什么,也許是一套軟件系統,或一部新的機器,或一條新修的鐵路……凡是好的東西,一定是容易用的東西。當錄像機剛出來的時候,懂得怎么用
它去錄電視節目,真是一門大學問。在我的朋友中,大多數人都不會用,尤其是太太們,十有九人不會用它。不會用、不敢用之人中,很多還都擁有博士學位哩。為
什么?因為它設計得太復雜,太不容易用了。后來有兩個工程師,想出一個辦法,請每個電視臺把每個節目都用一個不同的數字來代替,到時候任何人只要把他想錄
節目的代號輸進錄像控制器中,節目時間一到,錄像開始,這樣一來,人人會用錄像機。從項目管理“好”的定義來看,簡單、好用的東西,就是“好”的東西。
一個項目的產品,除了有用和好用之外,還要具有可塑性和可擴展的彈性。前者表示它的功能,在必要時可以加以改變。后者表示在時間上,它不但可以持久并能擴
展。美國的超級公路是艾森豪威爾主政時的德政,在設計上,考慮到必要時可供噴射戰斗機起落。擴充性比可塑性更重要。如果說一套計算機實用軟件的設計,在開
發完成上線不久,就不能滿足公司業務上的新需要的話,設計這套系統的項目還夠格稱為一個好專案嗎?當然,未來的需要也許不是目前能預料的,為了不可預測的
將來而犧牲現在的需要當然不對,但無論如何,一個好的項目,它所設計的產品必須具有容易修改、可以擴充,并且不會馬上失效的彈性。缺乏這種彈性的產品,就
不是一個好的產品。一個生產沒有彈性產品的項目,就不能算是一個好的專案。
但是一般所謂好的項目,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換句話說,怎么知道這個項目是成功的項目或失敗的項目呢?你只要問:項目的結果能否使公司的收入增加?項目的結果能否使公司的支出減少?項目的結果能否使公司的服務加強?能達到這三個目的,就是好的項目。
接著,讓我們來談談什么是“快”?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快”和“好”一樣,往往是主觀的而非客觀的。有時它又是憑感覺而非憑理性的。小時候寫作文,常喜
歡用“光陰似箭”來破題。遇到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老喜歡用“度日如年”來形容。在項目管理上,時間是絕對的,而非憑感覺的——能在半年內完工,就是比
在九個月內完工要快三個月。但這個項目能在半年內完工就算快嗎?誰說的?我們搞項目管理的人常講一個笑話:如果你問你的老板他希望什么時候要這個項目完
工,他一定會回答說:昨天。因此,項目經理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在完工日期的預測上,為了討好上司的要求而盡量樂觀。同時,老是用歷史的數據或別人的
經驗來影響自己的預測,殊不知每個項目的客觀條件和外在環境都不一樣。項目經理在作完工預測時,千萬要記得一個教訓:你的老板或客戶不會記得你告訴他多快
可以完工,因為再快他們都會嫌慢,但如果你告訴他們該完工的時候完不了工,那你的麻煩可大了。所以在預估時,膽子放小點,時間放長些。還有一點更重要:老
板們當然不喜歡聽壞消息,但更不喜歡聽出人意外的壞消息,因此當完工的預測如果出問題的時候,絕不能隱瞞,硬著頭皮也要讓老板知道。
要達到預期完工的要求,項目經理一定要懂得怎么把一個規模大、時間長的項目,分成不同的階段來完成。在每個階段中,又要根據每階段不同的重點分別來作完工
預測。工程分得越細,預測的準確性就越高。這道理很普通,但做起來卻很困難,因為需要很周詳的計劃和分析。計劃和分析要花腦筋,可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說了半天,快字訣只有一點,如果一切按照計劃,這就合乎快的原則,否則就是不快。該完工時完工就是快,否則就是慢。
至于什么是“便宜”?我以為省錢不是項目管理中最重要的目的。一個項目該花多少錢,是應該早就算出來的。一般來說,如果實際的花費和預估的花費差別在
30%左右,應該是能接受的范圍;超過30%,表示預算做得不徹底。在項目管理里,最難預估的不是完工的時間,而是項目的預算。項目經理在這方面遭受的壓
力,比什么都大,因此,在做預算的時候,必須面對現實,既不能故意灌水,也不能故意過份樂觀。一個聰明的主管,要重視的是產品的價值,而非只是重視價錢。
不懂得在價值上動腦筋,只懂得在價錢上打算盤的項目經理,前途不樂觀。但是價值有兩種:有形的價值和無形的價值。在項目管理中,強調無形價值是致命傷。坦
白地說,如果一個項目沒有有形價值當后臺,其存在的價值就很有限。在我剛才提
到那三個項目的目的中,增加收入和減少支出屬于有形價值,增強服務屬于無形價值。有形價值高的項目,就是“便宜”的項目。否則,就是不便宜的項目。
學會取舍分析
項目經理了解項目管理三角關系的定義之后,至少對項目追求的目標不會太迷糊。但這不能擔保從此就天下太平。任何項目經理都想把他的項目管得又快、又好、又便宜。但事實上,不是每個項目都能達到這個境界。有時候,也并非一定要達到這個境界不可。
一位有經驗的項目經理,一定要懂得怎么做“取舍分析”。換言之,懂得“棄車保帥”的重要性。如果我們用我提到過的“快、好、便宜”來作標準,有的時候三者可以只取其一,或者只取其二,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取舍分析”。
現在,讓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一下,我在這方面的看法。
一般來說,凡是屬于研究發展的項目,尤其是有關藥品方面的研究發展,錢和時間都很有彈性,但對項目產品的品質卻沒有任何彈性。換句話說,快、好、便宜的這
個三角形,“好”的那邊比什么都重要。反過來說,一般重工業機械或房屋建筑等有關項目,“快”卻是最重要的因素,因為只有在項目結束交貨后,才能收款來繼
續以后的項目。
再看有關制造環保控制機器的發展項目,由于它的訂價和效果已經按法律的規定而不能再有太多彈性,但在交貨的時間上,快不快并不是那么重要。相反地,所有的咨詢項目,在時間和價錢上沒什么彈性,但在成品的品質方面,好不好就大有融通的余地。
有些項目是沒有什么“棄車保帥”那套的。一九六○年代初期,美國受蘇聯發射史潑尼克號人造衛星的刺激,肯尼迪總統下命令要在1960年代結束前把人送上月
球,并安全地帶回來。這個龐大的專案,在時間上要快,必須趕在蘇聯之前完成;要好,絕不能出現任何差錯;并且在預算上有限制,因為預算來自老百姓交的稅,
經國會通過才行。結果,美國果真搶先把人類送上月球,并平安地帶回來。在歷史上可以和這個項目媲美的,大概只有造原子彈的曼哈頓項目了。
我提到“棄車保帥”的觀念,并不是要國內的項目經理們放棄理想,不追求項目三角關系的完美。我只是強調一點:當這個三角難題無解的時候,要懂得顧全大局,
兩害相權取其輕。很多時候,由于外在和內在的壓力,“取舍分析”是免不了的。要做好取舍分析,項目經理至少要懂得六件事:
第一,要很清楚地了解項目沖突的基本原因。
第二,重新確認項目的目的。
第三,了解項目現處的環境及目前狀況。
第四,尋求可行的其它方法。
第五,選擇最佳的其它方法。
第六,重新策劃項目計劃。
項目的目的,不外乎增加公司收入、節省公司支出和提升公司服務水準三者。項目的成功與否,取決于項目完成是否又快又好又便宜。這個三角關系雖然難解,但并非無解。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我在此文中談到的一些技巧,有點像野人獻曝,希望有些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