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又是一年,也是我工作的第五個年頭。一直想抽時間寫點這幾年的工作心得,但一直沒時間,今天難得空閑,可以寫點。這幾年下來,我擔任過很過角色,碼農,組長,設計/架構等都有涉及,所以總結也分3部分:團隊、業務、技術。今天先說說團隊,估計有很多人也有想法,歡迎大家討論。
俗話說,雙全難敵四手,一個人再牛也比不了一個團隊。
我在3家公司呆過,有國企也有外企,也和很多朋友聊天談到不同的企業團隊,發現不同企業的團隊質量上的差距是很明顯的。首先聲明,這里僅僅是我對我所知的環境做個比較,并不針對哪些公司,更沒有貶低誰的意思。
對于一個人來說,有一個好的團隊就好象在社會里有個“家”,如果是一個壞的團隊,那么就是一個“坑”。
為了提高開發效率,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開發模式被提出來了,但是經常有人抱怨說采用敏捷開發模式,效率沒一點上升,反而因為制定各種規則導致效率下降很多,提出這種模式的人只會扯淡。我想有這種抱怨的“管理者”應該很多吧,當然更多人都知道開發模式其實是很有效的手段,只是不知道怎么或者什么時候用它。其實老外在這方面覺得挺好,他們的工作流程是這樣的,接到某個任務后,會分配到若干人員頭上,那么這些人員就成了一個“臨時”的團隊,如果在大型公司里,這樣是很常見的,網上有個詞叫“內部外包”制,他們按照“敏捷”的模型/步驟完成任務。這樣的團隊有個特點是,團隊中的人相互不熟悉,但是齊心,采用某些開發模式或者流程可以彌補因為陌生帶來的問題,合理的安排每個人都任務,所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說到這里我覺得就夠了,抱怨“開發模式”無用的團隊的特點是,成員之間很熟悉,但是心不齊,這種情況什么模式都沒用。不知道多少人有同感。
但是團隊怎樣才能真正的團結是個問題。這里就把一個團隊可以分成底層的員工和上層的領導。
員工是每個人都起點,所以先從員工說起(當然有名爹的除外)。
作為員工,需要什么?
員工所需要的很簡單,待遇 、發展平臺 和 環境。前兩者很好理解。
待遇,很多人明確就是有錢就干,沒錢就滾蛋,的確錢很重要,但這個真不是全部,后面細說。
平臺,關系到市場等等因素,比較明顯,也沒什么好說的。
至于環境這個就很抽象了,環境這里也分很多因素,最關鍵的一個是來自于領導,舉個例子來說明,某個項目出了個問題,客戶大發雷霆,公司領導屁顛屁顛跑來賠罪,然后很瀟灑的在大酒店請客戶吃了頓,擺平客戶后回頭很瀟灑的把當事人罵一頓,當事人第二天瀟灑的離職,然后就能看見很多人罵街……,估計很多人都有過這樣或者看見過這樣的場景。這是我覺得中國很多團隊的最大問題,領導眼里一切都是“客戶”至上,或許有些道理,但是如果把員工放輕了就很是問題。如果把客戶看成“金礦”,那么員工就是“礦工”,誠然,客戶是給錢的,但是這個過程得通過員工來完成,客戶和員工對于“領導”來說應該是同等重要的,公司給客戶的形象完全來自員工,絕不是領導請的那幾頓飯。再說明白點,就是領導要給予員工起碼的尊重,而不是使喚完了就結束,這樣才能換來員工的忠誠。
下面說說“錢”的問題,我想說的是,錢不代表一切,錢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但不可能長久,光是提高待遇的結果就是,員工越來越“貪”。
還是舉個例子,美國做過實驗,讓一個人在獨立的房間里,和外界無法聯系,實驗者在里面每呆一天就能獲得很多報酬,我想這個實驗大家都知道,結果是,沒人撐得了1星期。把這個實驗抽象一下,把你放在一個團隊里,團隊里的每個人都看不起你,鄙視你,無論給你多少錢,你也呆不久,當然毅力驚人的財迷除外……
對于一個團隊來說,需要給員工一種感覺,“歸屬感”。說起來很抽象,那么還是舉例子,想下我們大學畢業吃散伙飯那會,多少人哭的昏天黑地?那種感覺算是歸屬感。一起翹課,一起掛科,一起出丑等等等等,才讓我們有了歸屬感。那么回到社會里來,怎么讓一個團隊有個歸屬感呢?這里得看“公司”和“領導”的本事了。
先從公司說起吧,這里得說個看似不相干的事。
中國古代有很多團隊,比如戲班子,建筑隊等,新加入的菜鳥都會有個專門的“師傅”帶,這時,師傅不僅僅是傳授技藝,還會在思想和情感上教育徒弟,所以古時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這不僅僅是出于師長的尊重,很多時候“師傅”完全承擔了“父親”的角色。現在時代不同了,職場中很難找到推心置腹的人,逐漸演變成了干一份活拿一份錢。沒錯,看起來很公平,也是從資本主義那里學來的(但是只學了皮毛而已),造成結果就是讓員工覺得自己僅僅是個機器,需要的時候租一下,不需要的時候隨時給T掉。
其實在任何大企業里,員工在入職時都有員工培訓,定期舉行teambuilding,workshop,outing(我只在外企里享受過這些活動,具體解釋也說不大清楚,簡單來說就是游玩組織活動之類的)等,不少企業為了省錢,都免了,其實這些真的很重要。先說說國外的吧(是國外,不是外企在中國的分公司),最常見的方式有, 老板和大家一起喝啤酒,打桌球/高爾夫等。這樣就可以創造一個員工相互交流的平臺和時間,老板有更多時間來和員工交流,
現在在回想下我們的團隊,一年都見不著老板幾次面,也沒幾次聚會,動不動還扣點錢,這樣的公司下面肯定是沒好團隊的,人員流動肯定大。部分大企業有各種活動,但是有的做的不好,比如年會就是包個大場地,大飯店,來幾個表演,抽獎,大多數都是這樣了吧,我也和同事聊過,感覺就是領導來自娛自樂一把,完全沒員工的事,吃飽走人就行(抽獎?恩抽到最好,我是比較背的那種)。有多少領導真的是放下身價真的和員工進行互動?
估計“員工僅僅是個工具,和服務器這類機械沒本質區別。”是那些老板的真實想法。
如果公司在大環境下創造不好,下面的團隊很難發展好。
說完公司大環境就說說關系到自己的的團隊。
任何一個團隊都有個“老大”,我是一直這么稱呼的,有點黑社會的味道,為什么呢?因為要做好一個領導,還真得和“古惑仔”電影中的“老大”學習。
1、尊重下屬。真正的“尊重”才能換來他們的忠誠,當然他們會有不同理由離開團隊,但是離開后還能是好朋友(有多少離職后是老死不通音信的?)。在中國(國外不清楚),大多數人(不是全部)都有“土皇帝”的情節,總覺得下屬就是自己的“奴隸”,做什么都是應該的。到最后肯定是光桿司令。當然,員工之間也應該相互尊重,但員工間的矛盾對于團隊來說是小問題。
2、公平。對于員工來說,公平分兩層,一個是在員工之間,有些人和領導熟,承擔的任務輕,反之則重,這個就不多說了,都清楚。另一層的公平是在員工和客戶之間,有的時候明顯是客戶的錯誤,但是為了“效益”硬說成是員工的,或許這樣的行為可以換來一時的利益,但是換個位置想想,一個人在你面前只會諂媚,臟水都往自己身上潑,你會瞧的起他么?時間長了客戶不把你當人,員工也不把你當人,不知道你自己把自己當什么……
3、合理地護短,直接說清楚比較難,還得舉個例子。當客戶無論提出什么要求,如果領導都一字不落的轉發,對于員工來說,有沒有這個領導是沒區別的,自然不理你。換個角度,當客戶的任務過重時,如果領導能和客戶交涉,為員工爭取些權益,員工就會有一種“保護傘”的感覺,自然也就會依靠你。當然凡事得適當。
到這里是不是很像黑社會的老大?以上三點對于任何行業的團隊都適用。
4、合理的薪資,這個又是焦點話題,老外定義的合理的薪資是基本工資夠員工在當前城市生活,但是一定要有合理的獎勵體系,有出色表現的時候要按時獎勵,這個薪資體系是和銷售的薪資構成很像(但細節和落實程度就有很大差別)。獎勵體系是國外工資里很重要的一部分,國內雖然有各種績效考核,結果到頭來總是有什么預算不夠,人員太多等等廢話成了一紙空文。甚至演變成“拼爹”,反正在壟斷行業里,出來問題,就T來T去,沒爹的孩子就成了臨時工。
在老外眼里獎勵措施是很重要的,比懲罰措施更重要(中國做法只有責任落實到個人,出了問題一定得找個零時工出來……),為什么說獎勵措施很重要呢?再舉例子,在眾多抱怨中,最多的是“我干了XXX事,他們不管,一時犯困就被罰”或者類似的。不可否認有對丑事選擇性遺忘的的因素,但是領導對下屬出色表現視而不見,但對錯誤嚴厲懲罰的做法是團隊最大的“傷害”,這樣給員工的感覺就是“干得好和干得一般”沒區別,但是“犯錯了就肯定會追究”,這樣是最消磨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所以很多人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我和兩個老外聊過,他們那里如果這個月干得好了,最高獎金是工資的4倍(最高,不是平均,他們所在的公司也是很不錯的公司,那里也不是所有企業有這么好的獎勵),所以人人會主動找事干,每周一次的聚會都會找老板展露自己的“成果”。國內企業也有獎勵制度,但首先那種獎勵程度實在不值一提,其次,員工有方便的通道來告訴領導么,領導知道了會重視么?
提高產品的效率、質量必須從團隊開始。我見過的最好團隊,6個人合作了4年,5個員工+1老大。每次任務下來后,“老大”不需要多廢話話,每個人就知道自己負責哪塊,老大只需要和客戶扯皮,也基本不需要擔心哪個人跳槽,員工郁悶了就喊老大去喝啤酒。這個團隊也沒什么開發模式,更沒什么規章制度。
最后,希望大家在新年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