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我和父親是挑著行李、忍受著售票員的白眼摸索到學校的。當我的父親為了省下一晚上的住宿費而決定連夜坐火車回家時,我下鋪的親戚后援團卻購買了六張機票,從成都飛到北京……窮爸爸與富爸爸給各自兒子打造人生起點如此不同。
好在清華是一所包容性很強的學校,同學們也很善良。在“窮同學”與“富同學”和睦共處的時光里,我逐漸發現,盡管大家的本質都很上進,但“奮斗”的呈現方式卻是如此不同。用我雙“艱苦樸素”的眼看,他們的某些作為是如此的“浪費”:
一、對待教材。我是從來不舍得扔掉的,而他們的教材多半在考試之后就交到了學校的廢品站,我至今能清晰地復述出教材中的若干章節,而他們告訴我,死記硬背的知識點是不重要的,需要掌握的只是一套思維方法。
二、對待時間。我惜時如金,如果不在圖書館或教室,那么,就在奔往某個公司的路上,他們則很“懶惰”地支配時間。
三,關于戀愛。我發誓上大學時絕不找美眉,他們卻爭先恐后地跳進了“旋渦”。
四、關于攢錢。當我攢的錢足夠應付生活的開銷之后,我開始考慮在北京買房子的問題,而他們在大學期間存錢的概念幾乎為零,掙到外塊一般用來搞勞自己去很遠的地方旅游,或者買昂貴的運動器械……
如果一開始是經濟收入限定了我的“奮斗”方式,使我只能“含辛茹苦”、“艱苦樸素”,那么到后來,當我已經能靠兼職收入過得很好時,那種帶有強烈的農耕色彩的“奮斗”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不肯改變。
舉個例子來說,我對“存錢”之所以樂此不疲,是覺得“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沒有儲蓄怎么面對將來。而我的富同學則顯然更鐘情于“投資”這個詞,他們把打工掙來的5000元,拿去購買電腦,更新設備,其結果是以數倍于我的速度掙來更多的錢。
歸根結底,祖祖輩輩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奮斗”是與“享受”無緣的,激勵自己的惟一方式只能是臥薪嘗膽,而不是溫柔甜蜜舒適快樂。
終于有那么一天,我和我的富同學一起成為這個城市的新貴一族,我才愕然發現,自己一貫堅持的克勤克儉的方式并不是惟一的選擇,那些富裕而又聰慧的子弟們,按照他們的方式同樣游刃有余。并且,他們比我更善于結交新朋友,更善于把知識更新換代,也更善于享美好的青春和生活。
其實,“艱苦樸素”是不得已而面對的境況,正如貧窮本身并不是一個光榮的詞匯一樣,我們要做的一切是超越貧窮,而不是讓貧窮及其派生的觀念成為一生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