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勁 經濟研究員
“中小學教材一說到中國就是‘地大物博’,我看早就該改成‘地大物不博’。”在近日上海市政協召開的一次關于“節約型社會”的討論會上,政協委員沈思如是說。
猛一看,這位委員的建議似乎很有道理——中國現在資源非常緊缺,總量并不豐富,人均資源擁有量就更少得可憐。從娃娃抓起,灌輸一種資源匱乏的緊迫感,讓他們從小就養成珍惜資源,節約利用的理念,而不是盲目去培育“地大物博”的虛榮心。但是,仔細一想又感覺不妥,支持其觀點的核心邏輯無非是“XX要從娃娃抓起”的逆向思維,表面上看,似乎可以一下子抓住“根本”(從小開始),但是,深究起來這只能是毫無意義的無稽之談。
首先,從資源總量上說,中國是名副其實的“地大物博”。至于人均資源占有量非常落后,也不能否定中國的“物博”,只能反映中國的人口太多。我們不是資源的窮國,而是人均資源的窮國,這個概念不能模糊。
其次,至于為什么人均占有量太低,這正是需要反思的地方。但是,這種“地大物不博”的反思有沒有必要從娃娃抓起,可以進行探討。老實說,目前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國家的管理層、政府的決策者都沒有反思清楚,僅就一個汽車排氣量問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沖突就始終難以解決,讓這種不成熟的反思直接進入中小學教材,讓成人社會都有爭論的問題強迫學生接受,只能使學生的思想產生混亂,產生民族虛無主義情緒。
|
 |
 |
奇人20年吃掉玻璃400斤 |
柔道學校的課桌 |
| |
|
| |
再次,任何知識的學習,都有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認識到反思,從思考到再認識的過程,超越這個過程,試圖違背教育的規律,這都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簡單套用“XX要從娃娃抓起”的模式,說說足球抓抓體育似乎還可以,把這種思維隨意套用、濫用,只能嘩眾取寵,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
當然,在中小學中開展資源匱乏的危機教育,也是有必要的,為此,可以開設相關的課程,組織學生進行課外實踐和研討、調查,但是,教學的內容必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有針對性地從身邊的事情入手,樹立節約型的人生觀,這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