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67歲老人李秀珍,幾天前在家中病逝。她的去世帶來了一個難題:因為沒有身份證和戶口記錄,醫生無法為她開出死亡證明,而沒有死亡證明,她的尸體就無法火化。據悉,李秀珍一家原籍黑龍江雙城縣,1974年被扣上“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帽子,戶口被注銷,還被轟出了村子,全家老小從此成為“黑戶”。1979年,他們舉家遷移到北京朝陽區三間房地區,以撿破爛為生,一家人的戶口問題便一直未得解決。(8月15日《京華時報》)
“黑戶”,大概是我們這個人口大國的一種特有現象。以前提到“黑戶”,一般是指那些由于父母超生或非婚生育,沒能在公安機關進行身份和戶籍登記的人,很少有人想到還有像李秀珍老人這樣由于歷史原因被注銷戶口的“黑戶”。如果說,在“文革”那個瘋狂的年代,在那個漠視人性、任意踐踏人權的特殊背景下,李秀珍一家成為“黑戶”不足為怪,那么在21世紀的今天,在時隔30多年之后,李秀珍一家仍然是“黑戶”,戶口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則讓人感到難以理解,而只有痛心疾首的悲憤!
報道中說,在2002年的一次人口普查時,李秀珍一家人填寫的全是“黑人”。這說明有關部門對李秀珍一家的情況并非不知情,那為何沒有想辦法解決這家人的戶口問題?當地的公安部門說,李秀珍一家住的地方,“沒有具體地名,都不知道歸誰管”。這就奇怪了,堂堂首都的一個城區,竟然還有沒人管的地方,即使沒有具體地名,難道這是不解決戶口問題的理由嗎?根子恐怕還是在于,有關部門是否將普通老百姓的事情放在了心上,是否尊重李秀珍這樣的“黑戶”作為一個人的最基本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