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表又稱為BOM(BillOfMaterial),是制造業管理的重點之一(屬于化工制藥飲料等行業的配方表其實與這個主題有關系,但是在本文中我們將集中注意力于一般成型工業中的料表,以免主題發散而無法聚焦),簡單的定義就是“記載產品組成所需使用材料的表格”。以一個新產品的誕生來看:首先是創意與可行性研究的初期過程,接下來的過程就是初步的工程技術分析與原型產品的設計,等到原型產品比較穩定后,經過自制或外購分析(MakeorBuyAnalysisandDecision)后就會產生第一版的工程料表(EBOM,EngineeringBOM)。到正式量產之前,第一版的生產料表(PBOM,ProductionBOM)必須要先完成,以便企業內的相關部門有所遵循。在此之后,就進入了正常的例行維護階段。 現將一般制造型企業內存在的BOM說明如下:
中文名稱 |
英文名稱 |
記載內容 |
主要用途 |
主要使用部門 |
工程料表 |
Engineering BOM |
新產品的用料結構 |
是研究開發單位與其他單位間針對新產品初始定義的溝通媒介及日后設變的處理平臺 |
研究開發 生產技術 |
生產料表 |
Production BOM |
量產產品的用料結構(企業內最多人使用) |
用于進行生產計劃,采購計劃的擬定,也是搭載選配及替代料表、成本料表的平臺 |
生管物管 采購外協 營銷財務 |
計劃料表 |
Planning BOM |
產品族群比例關系(如某款式汽車手排檔銷量占30%,自排檔銷量占50%,手自排檔銷量占20%) |
用于進行中長期的原料采購計劃及生產產能負荷計劃 |
生管物管采 購外協 營銷 |
成本料表 |
Cost BOM |
產品的標準成本組成結構 |
用于查詢產品標準成本之構成狀況,通常使用于以標準成本立帳的企業 |
財務 |
選配料表 |
Configuration BOM |
產品的選配件結構 |
用于錄入客戶訂單時讓用戶可以選擇產品的選配件 |
營銷 生管物管 |
替代料表 |
Substitute BOM |
產品的替代用料結構 |
用于進行物料計劃時或實際進行生產時,針對本身數量不足,但替代零件足夠的狀況,以替代件替換原零件,以降低庫存或避免缺料
|
生管物管 采購外協 |
保稅料表 |
Tax-Bound BOM |
產品的保稅料件結構 |
用于進行申請海關保稅合同時能自動展開并計算應申請的保稅料件種類及數量 |
生管物管 財務采購 |
常見的BOM信息化管理問題及系統應提供的功能
BOM的管理是企業管理范疇中比較復雜的,其中又以設計變更為其首,為簡化本篇的內容,有關設計變更的部份將另辟專文說明,在此說明設計變更以外的:
1.這么多種BOM,到底該分還是該合? 既然有這么多種BOM,就產生了這樣一個問題:該合還是該分。如果全部分開,系統設計的復雜度較低,但是,卻造成用戶的負擔,不但信息維護的工作量大增,因為數據四處散布,錯誤發生的機會也大增;另一方面,如果全部合一,雖然乍看之下信息維護較為單純,但是,因為數據型態的差異性將造成系統設計過于復雜,用戶在使用時也不見得覺得方便,因此,分合之間的拿捏要相當有技巧,以兼顧用戶使用的方便和系統設計的復雜度等。 一般常見的設計是將工程料表、保稅料表及計劃料表獨立,而將生產料表、成本料表、選配料表及替代料表合一,其中,工程料表獨立的原因是它是屬于研究開發單位使用的功能。雖然BOM是所有BOM的源頭,但是其他部門卻很少真的使用它;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是保稅型態的,因此,將保稅料表獨立也是合理的;最后,有關計劃料表的部分,雖然它也是為了生物管的目的而存在,但一般行業為了計劃的目的其實使用生產料表就已經足夠,因此讓它單獨存在也未嘗不可。 另一方面,生產料表、選配料表及替代料表等三種料表的目的都是要解決生物管方面的問題,將他們合在一起方便集中管理而且一目了然。最后,成本料表是否單獨存在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是大多數的人選擇將它與生產料表等合并以簡化數據。
2.BOM是否應與PDM、CAD等系統整合集成? 搞軟件的人都知道只要用戶能夠將需求表達清楚,沒有辦不到的事情,BOM與PDM、CAD等系統整合集成也不例外,只要ERP及PDM(或CAD)雙方針對用戶的需求,考慮數據的格式(必要時再借力于一些數據擷取工具),兩者間的整合集成是輕而易舉的。 但是,在絕大多數的案例里我們見到的是“各行其是”而非整合集成,最主要原因就是設計單位與企業內其他單位看事情的角度不同及需要的信息不同。以搞機械的行業為例,管設計的重視的是技術及功能問題,產品在他眼中被拆為不同的機構(Mechanism),有的負責傳動,有的負責煞車,有的負責懸吊,有的負責產生動力;但是負責生物管及采購外包的,卻是從管理的角度看事情,他們關心的是成品、半成品、自制件、外包件及采購件等。 為了解決這種認知上的差距,許多企業都有“生產技術”方面的人員負責將設計人員眼中的產品料表“翻譯”為生物管及采購外包人員看得懂的產品料表;另一方面,由于PDM、CAD的系統眾多,版本也不斷更新,要發展出放諸四海皆準的接口是有困難的,但為了某特定客戶的明確需求進行客制化相對的是比較容易的。最后,越來越多的制造業用戶希望在運行ERP的過程中能夠方便地查詢到產品的設計圖以進行有關技術面的判斷,這種需求相對的難度也較低。
3.選配料表管理存在的問題 對于選配件管理而言,最大的難題就是防錯,因為所謂選配件必定是存在限制的,如:某款汽車有三種發動機及兩種變速箱可供選擇,但是其中有一種發動機只能與一種變速箱搭配;另外一個例子如:某款電腦共有3.5寸軟盤、5.25寸軟盤、CDR、DVD、CDR/W、100MBZIP、150MBZIP等七種選擇配備,但是不管怎么選,最多只能選四種,因為電腦上只有四個擴充槽。選配防錯的例子非常多,而且在不同產品上面的規則也完全不同,有一些軟件號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經過了解后發覺這些軟件為了達到防錯的目的不但設計太過復雜,而且最后證明也無法涵蓋所有的狀況。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沒有任何一個用戶使用這種功能,因為實在是太復雜了。
4.替代料表管理存在的問題 替代用料在許多電子及機械行業是種普遍的現象,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1.5″的螺絲通常可以取代1.2″的螺絲,但是,這種替代關系卻不一定適用于所有狀況,有時候使用較長螺絲時反而造成短路或不當干涉等狀況,因此,在料表中表達零件的裝配或插件位置可以讓使用者清楚了解替代料件的限制,以免犯錯造成產品的質量問題。
結語
制造型企業與買賣流通型企業間最大的差距就是制造行為,而制造管理本身具有高度的復雜性。BOM是所有制造管理的基礎信息,與企業絕大多數的部門都息息相關,“BOM管理”這個牽涉面廣泛的主題,長久以來是讓許多企業頭疼的問題。除了在技術方面有復雜的問題要處理外,在管理面更是個沉重的負擔,過去以手工作業方式處理BOM管理時經常存在“料表更新不及時”,“各方數據不一致”的現象,甚至經常發生錯誤而導致生產秩序大亂,錯失市場良機等情況,但是,現在已經有設計優良且經過大量用戶驗證的易飛ERP軟件可以協助企業進行這方面的管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