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委九屆八次全會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加快推進“海西建設、漳州先行”的決議
(2009年8月20日通過)
中國GCD漳州市第九屆委員會于2009年8月20日召開第八次全體(擴大)會議,學習貫徹《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和省委八屆六次全會精神。全會聽取和討論了劉可清同志代表市委常委會所作的重要講話,原則同意《漳州市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加快推進“海西建設、漳州先行”的實施方案》,作出如下決議。
一、認清形勢,堅定“海西建設、漳州先行”信心決心。
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黨中央、國務院把握兩岸關系出現積極變化、審時度勢、著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人民經過持續探索實踐、努力爭取、積極作為取得的重大成果。國務院頒布的《意見》,著眼戰略全局和長遠發展,明確了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大意義、總體要求、戰略定位、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標志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站在了新的起點上。省委八屆六次全會審議通過了《福建省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原則同意《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綱要(修編)》,立足新形勢、新要求、新起點,進一步細化明確了我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新目標、新任務、新舉措。國務院《意見》和省委八屆六次全會,為我們加快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描繪了宏偉藍圖,指明了努力方向。
漳州作為海西骨干地區、臺商投資集中區、臺胞主要祖籍地、臺灣文化主要發祥地,后發優勢凸顯,發展潛力巨大,有責任、有基礎、有條件在海西建設中發揮骨干支撐作用。各級各部門要深刻認識到加快推進“海西建設、漳州先行”是發揮我市后發優勢,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迫切需要;是凸顯我市地位作用,服務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大局的迫切需要;是加強漳臺交流合作,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迫切需要。尤其要充分認識到我市面臨的形勢、具備的優勢和已經形成的良好態勢、趨勢和氣勢,牢牢把握重大歷史機遇,增強責任、提振信心,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全力推動漳州加快發展、跨越發展,力爭在海西建設中當先鋒、走前頭。
二、精心謀劃,提升“海西建設、漳州先行”目標思路。
立足現有基礎和條件,著眼發揮優勢和潛力,我市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國務院《意見》和省委八屆六次全會的總體部署,堅持“四求先行”,踐行“四個重在”,突出“四求作為”,緊緊圍繞“海西建設、漳州先行”發展主線,深入實施“依港立市、工業強市、開放活市、科教興市”發展戰略,持續強化“項目帶動、品牌牽動、統籌互動、形象推動”發展舉措,全力打造海峽西岸重要的新增長極、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重點先行區,努力把漳州建設成為海峽西岸生態工貿港口城市,凸顯漳州在海西建設中的骨干和支撐作用,為海西建設大局和祖國統一大業做出更大貢獻。
發展目標是:到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力爭達到18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以上,財政總收入力爭達到180億元;到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接近或達到30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財政總收入力爭超過300億元;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接近或達到60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萬元以上,進入全省先進行列,財政總收入超過600億元。發展定位是:經過十年左右的艱苦努力,把漳州建設成為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重點先行區、海峽西岸先進制造業的新興基地、服務周邊發展的區域性專業物流中心、兩岸現代農業交流合作的示范區、國際知名的自然與文化旅游目的地、對接粵港澳的前沿平臺。
三、突破重點,構建“海西建設、漳州先行”支撐體系。
在新的起點上加快推進海西建設,實現漳州先行目標要求,必須著力創新發展理念,全力突破發展重點,致力構建發展支撐體系,努力開創發展新局面。
強化區域支撐。樹立全市“一盤棋”思想,打破行政區劃界限,以更高站位謀求區域更好更快發展。按照做強做大中心城市核心區,加快開發兩大灣,聯動發展西北片即“一核兩灣一片”的發展格局,高起點、高標準、高檔次、高水平推進全市區域規劃建設,推動各區域發展布局更合理,產業分工更明確,合作協作更密切,優勢特色更明顯,從整體上提升漳州區域經濟實力。中心市區要按照“壯大規模、做強實力、優化環境、提升功能”的要求,編制實施中心市區拓展規劃,加強市政設施完善配套,加快城市組團建設步伐,提升藍田、金峰、九龍等工業開發區建設發展水平,發展壯大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引擎的城市經濟,增強輻射帶動力,努力把中心市區打造成為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先進制造業的密集區、現代服務業的核心區。廈門灣南岸要立足參與“大廈門灣”的建設,以港口和深水岸線開發為龍頭,以共同打造廈門國際航運樞紐港為目標,加快推進南太武濱海新區的整體規劃建設,主動做好與廈門特區的政策、產業、項目、設施等全面對接,加快形成廈門灣南北岸優勢互補、合作密切、互動雙贏、共同發展的區域一體化新格局。積極承接臺灣電子信息、裝備制造、船舶修造、鋼鐵冶金、食品加工和航運物流等產業轉移,建成兩岸產業合作的重點先行區和海西先進制造業重要的新興基地。東山灣區域要立足打造海西對臺產業對接集中區和對接粵港澳前沿平臺,提升東山灣區域整體規劃,完善“四縣一區”的發展定位、功能分工和產業布局,以港口岸線開發為龍頭,以古雷石化產業基地建設為重點,積極承接臺港澳和珠三角產業轉移,加快建設若干臨港工業區、港口及邊界物流區和濱海休閑旅游區,推動東山灣區域協調發展、加速崛起。西北片區要突出發揮良好的自然生態優勢,著力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努力打造綠色生態經濟圈。主動對接市區、沿海,加強連接市區與沿海通道建設,積極參與產業分工與協作,加快開放開發步伐,形成聯動互動、和諧發展的格局。發揮連接內陸地區的前沿作用和樞紐作用,加強區際、省際通道建設,推進區域協作發展,拓展延伸我市發展的經濟腹地。
強化載體支撐。充分發揮我市綜合優勢和后發優勢,抓住海西新一輪發展的重大機遇,整合提升和做強做大工業發展載體,集中打造一批跨區域、高規格、上檔次的工業園區,使之成為擴大開放、體制創新、產業集聚、經濟增長的重要平臺,增創我市發展新優勢。新設立漳州臺商投資區。對省里《實施意見》明確提出的“新設立漳州臺商投資區”,要精心策劃,精心運作,抓緊銜接,抓緊申報,努力辦成辦好。既要注重提升規劃建設水平,集中建好核心區,又要把全市作為一個“大臺商投資區”來辦,努力放大政策載體的積極效應,更好地吸引臺資項目特別是大項目落戶,有效帶動臺灣產業整體轉移,努力把漳州建成名副其實的對臺產業對接集中區,使之成為我市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金字招牌。爭取東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更名擴區。通過把該區更名擴區為漳州東山灣經濟技術開發區,促使整個東山灣區域港口資源和產業布局的優勢與政策載體的優勢有機融合,加快推進集臨港重化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物流倉儲業和旅游休閑業為一體的現代化濱海新區建設,使之成為拉動東山灣加快發展崛起的重要引擎。
爭取招商局漳州經濟開發區升級。積極爭取該區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打造廈門灣南岸承接大產業、大物流的重要區域,培育臨港產業集群,壯大臨港經濟實力,帶動南太武濱海新區加快發展。整合做大九龍生態工業區。集中整合薌城浦南工業園、華安豐山工業集中區和長泰銀塘工業園,按照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和高科技密集型的要求,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檔次推進規劃建設,因地制宜發展環境可承載的產業,努力把九龍工業區打造成為中心市區北部現代產業集中區、經濟增長極和優美生態圈,推動市區規模做大、實力做強、環境做優。加快建設漳州高新技術園區。進一步整合薌城金峰、龍文藍田兩個省級開發區和南靖高新技術園區,建設漳州高新技術園區,并積極爭取申報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抓緊規劃建設漳州軟件園,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新環保等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形成我市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
強化產業支撐。主動對接臺灣新一輪產業轉移和國家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加速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突出先進制造業在工業發展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以培育支柱產業為方向,以打造產業基地為依托,以發展產業集群為重點,加快自主創新,推進品牌建設,做強做大工業經濟實力。大力發展食品、電子、機械、電力四大主導產業和石化、鋼鐵、汽車、船舶四大戰略產業。著力打造海西石油化工、特殊鋼鐵、優質食品、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電力產業、汽車汽配、船舶修造、特殊玻璃、生物醫藥十大產業基地。
爭取到2015年,在全市建設形成十大強勢產業和產業集群,其中石化、鋼鐵和機電3個年產值超1000億元,食品、電力2個年產值超500億元,汽車汽配、船舶修造、特殊玻璃、家具、鐘表等5個年產值超100億元。提升發展現代農業。堅持發揮我市農業優勢,突出發展特色農業、加工農業、品牌農業、對臺農業,做大做強水產、水果、蔬菜、花卉、食用菌、茶葉、畜牧七大優勢特色產業,推動“一縣一業”、“一縣一品”擴規模、提質量、上水平,加快規劃建設一批在全國乃至世界有影響的大型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和營銷配送中心,打造海西農產品基地和優質食品之都。提升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水平,加快建設閩臺農產品加工出口基地和臺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研究孵化推廣中心,努力把漳州建設成為臺灣農業外移基地、臺灣農業良種引進消化基地和兩岸農業科技合作交流基地。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適應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大力發展物流、金融、保險、研發、會展等生產性服務業,促進三次產業有機融合、互動發展。集中加快推進現代港口物流發展,以招銀、后石、古雷、東山等港區開發建設為依托,重點發展石化產品、礦產建材等散雜貨物流,適當發展集裝箱物流,爭取在招銀港區第四區建成國家級石油煤炭儲運基地,在古雷港區布點國家級石油商業儲備基地,在東山港區建立對臺物流轉運基地。提升旅游業發展檔次,充分發揮自然人文資源優勢,加快發展以南靖、華安土樓為代表的文化遺產游,以東山國際旅游海島、濱?;鹕降刭|公園為代表的濱海風光游,以臺胞尋根謁祖、臺灣名人故里為代表的祖地文化游,以天福茶博園和東南花都花博園為代表的花果生態游,以海水淡水溫泉為代表的休閑養生游,把漳州建成國際知名的自然與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響優秀旅游城市品牌,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發展現代海洋產業。堅持陸海聯動、整體開發,優化海洋產業結構,壯大海洋經濟實力。以廈門灣南岸和東山灣開發為重點,合理布局發展臨港工業和港口物流業。提升發展海洋漁業,積極推進沿海重點漁港、東山和詔安水產品加工集散基地等載體建設,發展遠洋捕撈,推廣海水養殖新品種新技術。積極發展海洋新興產業,建設海洋科技中試基地及研發平臺,培育海洋生物制藥、海水綜合利用、海洋能源開發、海洋科技推廣與信息服務等產業,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利用海洋資源綜合效益。
強化項目支撐。堅持把項目作為落實國務院《意見》和省委推進海西建設戰略部署的主要抓手,持續深化項目帶動,為加快推進“海西建設、漳州先行”提供重要支撐。突出以項目帶動發展提速提質。持續推進工業強市戰略,著力謀劃、全力引辦工業項目,努力推動形成投產一批、在建一批、開工一批、轉化一批、儲備一批的滾動發展格局。全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瞄準國外大財團、臺灣大公司、國有及民營大企業,努力引辦一批帶動力強的生產性大項目。加快項目建設步伐,抓緊抓實古雷石化、福欣特鋼等一批在建大型龍頭項目,力促早投產早見效。跟蹤盯緊漳州核電等一批已規劃建設的大項目,力爭早獲批早落地。加強項目儲備工作,認真謀劃,多規劃儲備一批后續大項目,確保大項目建設不斷檔。通過引辦更多大項目、好項目,引導產業集聚,促進產業升級,推動全市經濟實現更好更快發展。突出以項目帶動環境改善優化
。深入實施依港立市戰略,圍繞建設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集中力量加快推進招銀、古雷等港區一批大型碼頭群的開發建設,廈深和龍廈兩條鐵路漳州段、沈海高速擴建工程漳州段、廈成高速漳州段、廈漳跨海大橋、沿海大通道等一批快速鐵路、高速公路、疏港公路的建設步伐,漳州機場、廈漳海底隧道等一批規劃重大項目的跟蹤爭取工作,著力構建海西南部現代化綜合交通網絡。抓緊實施漳州市區第二水源、東山、古雷、南太武供水工程和漳州北、漳州南兩座500千伏及一批220千伏變電站等重點水利電網項目,全面提高基礎設施支撐保障能力。突出以項目帶動社會和諧穩定。全面落實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要求,精心謀劃并抓緊實施以民生改善為重點的社會事業項目,突出抓好社會保障性住房建設、鄉鎮衛生院改造提升、農村辦學條件改善、農村公路“上銜下延”網絡化建設、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農村村容整潔、城鄉污水和垃圾處理、九龍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平安漳州”建設等為民辦實事項目,以民生改善和保障項目建設的更大成效,進一步凝聚民心、集聚合力,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四、積極作為,強化“海西建設、漳州先行”措施保障。
順應海西建設新形勢,按照省委“四求作為”新要求,立足漳州先行新起點,以新的舉措推動漳州發展實現新跨越。
創新創造促跨越。進一步解放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動漳州大發展。樹立“求進破滿、求活破僵、求實破難”的思想意識,著力克服不利于加快發展的思想障礙,切實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真正做到只要有利于海西建設、有利于漳州先行、有利于群眾利益,就要大膽試、大膽闖、大膽干,努力開創事業發展新境界。提升發展思路,以更高的站位、開闊的眼界、戰略的思維,精心謀劃各項工作,使我們所確定的發展目標思路,真正體現高起點、高標準、高層次、高水平的要求。創新工作機制,對重點區域、重點載體、重點產業和重點項目,要成立相應工作班子,加強指導協調,確保工作落實。創新城市發展格局,積極推進行政區劃調整,加快推進漳州城市化進程。
先行先試促跨越。增強機遇意識、先行意識,真正做到抓住機遇而不喪失機遇,乘勢而不等勢,主動而不被動,努力在搶抓機遇、積極作為中推動先行發展。發揮優勢求先行。充分發揮我市對臺、港口、區位、農業、生態、資源、文化、華僑等優勢,努力把潛在優勢轉化為推進先行發展的強勢。尤其要圍繞做好做足對臺優勢文章,著力構建對臺合作新平臺,拓展提升漳臺經貿懇談會、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的內涵和層次,爭取設立海峽兩岸(東山)文化旅游合作試驗區,申辦海峽兩岸農業博覽會,加快推進陳元光文化及開臺文化公園、海峽兩岸地方文獻交流館和漳臺族譜展示館等建設,積極探索兩岸海關特殊監管區、自由貿易區和兩岸民間交流綜合試驗區,在更廣范圍、更大規模、更高層次上推動漳臺交流合作。用足用活政策求先行。結合實際,主動對接,充分用好中央和省里文件已經明確的政策措施,發揮政策的帶動效應和倍增效應;深入研究中央和省里各項政策,立足先行,大膽先試,積極拓展,爭取得到更多的政策、載體和項目支持。
實干實效促跨越。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以鍥而不舍的執著追求、頑強拼搏的激情干勁、扎實務實的工作作風,不斷創出發展新業績。按照“四責”要求,一門心思干事業,全力以赴謀發展,雷厲風行抓工作,盡心盡責促落實。圍繞我市列入中央、省里文件的重大事項,抓緊制訂相關的規劃方案,提出明確的目標要求和具體的措施辦法,主動跟進,積極運作,力爭早見成效。分解細化任務,明確責任單位,加強督促檢查,對工作不到位、進展不明顯、任務不落實、嚴重影響發展的,嚴肅追究責任,確保國務院《意見》、省里《實施意見》和我市《實施方案》落到實處。
干凈干事促跨越。大力弘揚優良傳統,樹立新風正氣,以良好的黨風政風確保發展順利推進。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把落實“海西建設、漳州先行”決策部署的實際成效作為考核評價干部的重要內容,促進形成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憑實績用干部的正確導向,充分調動廣大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反腐倡廉建設,牢固樹立抓廉政就是促發展的理念,進一步健全完善懲防體系,最大限度遏制腐敗現象發生,促進各級領導干部既勇于大膽推進工作,又注重加強廉潔自律,為漳州先行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加強機關效能建設,深化“重在提請、主動服務”,為企業為群眾提供更加稱心、順心、安心、舒心的服務環境。高度重視做好群眾工作,認真解決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營造和諧和睦的社會氛圍。
全會號召,全市各級各部門和廣大黨員干部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抓住機遇,奮發進取,在新的起點上不斷開創漳州各項事業新局面,為“海西建設、漳州先行”作出更大的貢獻
posted on 2009-08-31 20:19
becket_zheng 閱讀(244)
評論(0) 編輯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