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1997年,一些存儲行業的先鋒開始采用剛出現不久的FC-AL技術來搭建磁盤陣列。利用開放性上的優勢,FC-AL得到了眾多廠商的擁護,迅速擊敗了相競爭的另一種高性能硬盤驅動器接口--IBM倡導的SSA,成為中高端磁盤陣列的不二之選。
FC 具有交換架構、高效的FCP協議和長達10公里的連接距離等至今也不顯過時的優點,但對于磁盤陣列內部的存儲互連來說,卻未必都用得上。考慮到FC技術的豐富功能,要在硬盤驅動器層面上實現對交換架構的支持,代價將會相當高昂。因此,硬盤驅動器的所謂“FC”,其實是FC-AL(Fibre Channel Arbitrated Loop,光纖通道仲裁環路),經銅纜(機箱之間才是光纖)連接成一個環路,通過相對完善的仲裁機制共享帶寬。一個仲裁環理論上可以連接127個設備,但受制于帶寬,容納的磁盤驅動器通常不到這個數字的一半。
一個個的仲裁環通過環路交換機組成半交換的架構,顯然比并行SCSI的總線架構強多了。在FC-AL的有力支撐下,今天的中端磁盤陣列動輒裝備數百臺硬盤驅動器,高端磁盤陣列更是早就上了千臺,無疑是并行SCSI時代所不可想象的。
SAS 的興起
不過,嚴格來說,FC-AL并不是一種用來全面取代并行SCSI的技術。大約7年前,存儲行業的幾家領先廠商帶頭開始研發被稱為Serial Attached SCSI(串行連接SCSI,即SAS)的技術,作為并行SCSI的接班人。SAS技術軟硬件均兼容SATA,通過類似交換機的Expander(擴展器),由SATA的點對點架構升級為能夠容納上萬個端口的全交換網絡,同時還借鑒了FC-AL的雙端口概念,以提高驅動器的可用性。雖然當時一再宣稱 SAS的主要目標是窮途末路的并行SCSI,但明眼人不難看出,絕大多數服務器內部并不需要這么強大的存儲互連功能,如果并行SCSI的帶寬還能提升,它們也還會接著用。從設計目標上來看,SAS有足夠的能力勝任磁盤陣列內部的存儲互連,其對SATA驅動器的天然兼容性是FC-AL所不具備的,在總體成本上更占優勢。不過,SAS的發起者們多數已在基于FC-AL驅動器的市場上有著相當穩固的地位,加之紙面上的指標在變為現實之前不具備說服力。所以,從服務器市場替代并行SCSI開始是一個比較穩妥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