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csdn.net/james999/archive/2007/03/17/1532144.aspx


1, 您好,請先向我們的網友簡單做一下自我介紹好嗎?
 我的網名是“銀狐999”,目前就職于TIBCO中國研發(fā)中心,負責tibco administrator server底層組件的維護。
 我的工作經歷即簡單又復雜。簡單是因為近五年來,我?guī)缀醵荚趪@著Workflow相關的技術在發(fā)展;而復雜則是更換了好幾家公司,從事過電子政務領域,數(shù)據(jù)集成領域、業(yè)務基礎軟件平臺、協(xié)同辦公平臺等多方面的工作。
 我是個很Open的人,這得益于早期javaunion論壇上那幫伙伴,他們的無私奉獻讓我明白了,開放的技術交流才能讓我們學得更多,懂得更多。所以這幾年來,我一直堅持寫技術心得,寫工作流研究心得,并將他們無私的公開在我的主頁和Blog上。

2,現(xiàn)在談到企業(yè)流程管理,經常會出現(xiàn)EAI、WF、BPM這些關鍵詞。您做為這方面的專家,請解釋一下它們之間的關系以及不同好嗎?
 EAI 我想是比較容易理解和區(qū)分的,全稱是企業(yè)應用集成(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目前EAI更多的是基于消息中間件服務(企業(yè)消息總線Information Bus),利用多種適配裝置完成分散的、分布式的應用的整合。目前比較流行的ESB概念,和EAI是有一定融合的,但ESB更多的是站在業(yè)務流程服務的角 度,而不單單是消息或應用。

 Workflow和BPM之間的區(qū)別是比較含糊的。所以在國外,一般不用Workflow去表示工作流應用。Workflow只是用于表示“工作流技術(Workflow Technology)”及這個領域范疇,而用“Process”來表示流程。
 我們所熟知的工作流管理聯(lián)盟組織(WfMC),目前幾乎也只是提BPM,其流程描述語言XPDL也是一直采用Process這個元素的。

 上面的說法似乎是過于專業(yè)化了一點。那讓我們回顧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誕生了“Process Reengineering”這個概念,單那個時候只是一陣風,因為技術跟不上,所以大多都只停留在管理層概念。而在九十年代,workflow技術和應 用卻蓬勃發(fā)展,可謂是百家爭鳴,蒸蒸日上。
 2000左右,工作流技術應用已經非常成熟,數(shù)據(jù)集成,應用集成也發(fā)展迅速。隨之也推動了業(yè)務過程管理、整合、統(tǒng)計、優(yōu)化等方面的應用需求。在這樣一種市場需求下,必然需要一個含義更廣泛、更偏管理和應用性的概念來服務于客戶,這就誕生了“BPM”這個概念。
 如果Workflow是早期人們?yōu)榱私鉀Q“辦公自動化”“流程自動化”而誕生的應用技術和解決方案的話;那么BPM則是為了“對全局性的業(yè)務分析、整合”,以及“能夠基于這些分析提供對上層管理決策的支持”的一種應用技術和解決方案。

 事實上,如何去描述業(yè)務過程“Business Process”,一直還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也因此存在幾種標準。主要是以WfMC為代表的XPDL,OASIS為代表的BPEL,OMG為代表的BPMN和BPDM。
     雖然描述過程“Process”的標準并不一樣,但是圍繞過程定義、過程仿真、過程執(zhí)行、過程監(jiān)控、過程分析、過程優(yōu)化這幾個方面為核心的BPM Solution,這一方面各家?guī)缀醵际窍嗤模皇菍崿F(xiàn)技術不同。

3,工作流管理主要可以幫助企業(yè)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呢?
 可以幫助企業(yè)更清晰、更靈活的管理業(yè)務流程。
 
4,目前,國內企業(yè)工作流管理應用環(huán)境的特點是什么?
 目前國內的工作流應用還依然圍繞電子政務和協(xié)同辦公的審批類流程應用為主。當然,也存在一定的商業(yè)化業(yè)務性流程,比如這兩年比較火熱的物流領域的倉儲管理流程等。

5,從個人角度講,國內的工作流管理的產品他們各自的特點是什么?
 在國內,工作流應用與組織管理是密切不可分,甚至在很多時候,我們可以說,是為組織管理服務的。受到國內的管理更多的偏向于以“人”為本的思想,所以國內的流程存在很嚴重的“人為影響”,比如“回退”“會簽”“回退”“取回”“自由流”“主辦輔辦”等等特色。
 也正因為這樣,國內客戶應用需求的差別非常大,單純和固定的一款工作流產品,很難滿足不同領域,不同客戶的需求,所以國內的工作流產品更多的不得不依托于項目來生存。也很難短時間發(fā)展起來一款或幾款非常龐大的產品。

 你讓我談談我對起步軟件的看法,是有些不太好絕對公平的評論的。因為我曾經在思維加速(起步軟件的前身)待過。
 起步軟件是典型的以技術 和產品征服客戶的一家軟件產品和應用服務提供商。前兩年,從早期的純粹業(yè)務技術軟件平臺產品提供商,轉變?yōu)槎鄻I(yè)務產品和服務提供商(當然,目前主要以協(xié)同 領域為主),是非常成功的轉型。而他們早在多年以前就定位于“模型驅動”的產品架構和思路更是具有超越性的,這首先要得益于他們總經理馬科先生的超前眼 光,也更得益于他們的總工程師宋興烈的執(zhí)著和堅韌。
 當然,目前國內偏于應用開發(fā)平臺的產品已經很多了,處理起步的X3,還有浪潮的loushang,炎黃盈動的AWS,普元的EOS等等。
6,許多國際軟件巨頭比如BEA,IBM,Tibco它們都有涉足這個領域,對于它們的產品,我們國內的產品有哪些優(yōu)勢與不足呢?
 對于這些洋巨頭們,我想用一句成語來形容——“高山仰止”。意思是,在BPM、EAI、ESB這幾個領域內,我們國內廠商與他們的實力差距太大。當然國內還是有這樣的產品,比如東方通的消息產品,西安協(xié)同的ESB產品等。
  因為我在TIBCO,所以我就拿TIBCO來說吧。TIBCO最初是以消息服務產品發(fā)展起來的,直到目前的以提供EAI、BPM及相關的Solution 產品的服務提供商。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Nasdaq)的底層信息交易系統(tǒng)就是TIBCO消息產品支撐的。僅在消息服務這一個領域,就是國內產品短時間無 法逾越的。
 我們再看看BPM這個領域吧,TIBCO的bpm產品是收購自Staffware,而Staffware早在85年的時候就一直在工作流領域發(fā)展。
 
  我不是過于夸大國外廠商的在這個領域內的實力。我的一個PSG部門的同事,每次在客戶現(xiàn)場POC之后,總是感慨:“每次在我用TIBCO產品競標成功之 后,我不是喜悅,而是深深的感到國內產品的落后,以及這個領域的近乎空白”。但我只能說,我們在基礎技術和核心技術方面,落后的太多太多。
 
 相比較這些國際巨頭們,國內廠商的劣質主要表現(xiàn)在:
(1) 研發(fā)資金不足。
(2) 理論積累、技術積累和沉淀不足。研發(fā)團隊的穩(wěn)定性也是一個問題之一
(3) 國內客戶需求和工作流應用還屬于基本應用層次,所以很難推動國內廠商投入人力物力來提供產品的定位和應用層次,比如流程監(jiān)控、分析等等。

 國內廠商的優(yōu)勢在于“業(yè)務”和“客戶化項目實施”。如果從單純流程這個角度,我想國內產品的優(yōu)勢則主要在于兩方面:
 第一:“客戶應用的本地化流程特色”,比如上面提到的“回退”“會簽”“回退”“取回”“自由流”“主辦輔辦”等等特色;
 第二:“本地化組織模型和權限”,國內的組織模型是國外產品很難理解和超越的,這也是為什么國內工作流應用市場,幾乎都還是主要被國內自己的廠商占據(jù)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7,企業(yè)的需要是個性化的,那么通常國內的工作流管理廠商如何滿足企業(yè)的個性需求?
 國內工作流產品則主要依賴于提供靈活的建模工具,表單工具,對外程序接口(API),可外掛的擴展應用和接口實現(xiàn)等等來滿足企業(yè)的個性化需求。

8,企業(yè)部署一套工作流管理系統(tǒng)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來自技術方面嗎?你認為最大的困難在哪里?如何克服?
 我一直有個觀點:技術不是最主要的問題。國內應用開發(fā)商都是很厲害的,基本上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只要客戶能夠提出基本的需求,技術開發(fā)人員總是可以找到解決辦法的。

 國內企業(yè)實施工作流最大的困難來自于兩個方面:
(1) 需求。客戶對流程應用的需求很難提的比較清晰和準確。一方面是客戶對工作流技術基本理念不清,所以很難準確地闡述應用需求;另一方面,是應用開發(fā)商對流程應用的整體性認識不全,系統(tǒng)性不夠,所以很難正確的引導客戶來分析流程應用和需求。
(2) 合適的流程產品。國內的產品外部相似性很多,但內部細力度的區(qū)別卻又很多。但是這種細力度的區(qū)別是很難通過簡單的演示就能夠讓應用開發(fā)商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