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周初期的車戰組合中,劍的地位并不重要,主要用于自衛或肉搏。據《釋名》記載:“劍,檢也, 所以防檢非常也?!碑敃r劍的全長在17—27厘米之間,而有效使用的劍鋒約12—18厘米。
·春秋之后,因為步兵的興起,劍作為一種武器開始受到重視,長度在28—40厘米之間。尤其是在吳越地區,因水道縱橫,車行不便,而使劍的步兵卻能發揮出很大威力,所以鑄劍水平遠高于中原諸國。當時有名的鑄劍大師歐治子和干將莫邪夫婦即生活在吳越地區。
·在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踐劍代表了春秋時期鑄劍的最高水平。這把劍也反映了當時劍的外形特征:劍鋒不是直的,而是呈拉長而削尖的花生果形,這種形式有利于直刺而不利于劈砍,證明了當時劍武器的戰術使 用方法。(有趣的是,強調速度的法拉利跑車的俯視圖也呈拉長的花生果形。)
·《晏子春秋》記載崔杼殺了齊莊公以后用武力逼諸將軍大夫盟于大宮,謂“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頸,劍刺其心”,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戟和劍這兩種武器的戰士使用方法。
·越滅吳,楚滅越,于是越國的鑄劍優勢轉移到了楚國。
·戰國時,隨著車戰的式微,劍作為一種步兵武器受到更大的重視,為適應戰爭的需要,提高了劍的威力, 戰國晚期,劍的總長從早期的50厘米達到了81—91.3厘米。
·當時銅劍制造的高技術:
*劍脊和劍鋒的含錫量不同,一般背部10%,刃部20%。這樣鑄成的劍刃口硬而脆,而脊部柔而堅。*為避免表面銹蝕,采用鉻鹽處理。
·由于銅劍已不能滿足戰爭的需要,鐵劍自春秋晚期開始出現。當時楚燕兩國的鐵劍制造技術最好。因為鐵比銅強度更好,所以最長的可達到140厘米。
·當時鐵劍制造的高技術:
*用純鐵滲碳后對折,多層疊打。
*劍鋒淬火而劍脊不淬火。
·到了楚漢相爭的時期,鐵劍的樣子發生了變化,原有兩度弧曲的刃部伸成平直,更加鋒利,劍鋒的夾角則逐漸加大,說明劍的功能已由平行向前推轉為主要用刃部劈砍。
·戰國末年騎兵已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出現,在秦始皇陵中就能發現一些騎兵方隊。西漢時期的騎兵已經成為戰爭的主力。由于馬速度快,推刺功能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而劈砍功能十分適用,于是在西漢時期,出現了環柄的長刀。此類武器只有一面刃口,而另一面是厚實的脊,所以便于劈砍,又不易折斷?!夺屆分蟹Q:“刀,到也。以斬伐到其所乃擊也。”
·西漢時期的刀呈長方形或梯形,直脊直刃,現在看來樣子很酷。刀柄和刀身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分,一般沒有格。刀柄首端制成扁圓的環狀,稱“環柄刀”或“環首刀”,注意,與所謂的“大環刀”不同。
·到三國時期,軍隊中大量裝備的短柄兵器,就只有刀了。當時斜谷造刀最有名,例如諸葛亮讓蒲元鑄造的刀就是斜谷造的。
·自東漢之后,劍在戰場上被淘汰已成定局,但佩帶寶劍的風氣未變,另外劍也作為法器或象征物而存在。
·北宋時期,刀的形制有所改進,改成前銳后斜的形狀,有護手,并且去掉了扁圓的大環和鳥獸類飾物。
·明代出現一種腰刀,這是當時部隊刀器的主要種類。戚繼光在《軍器解》中清楚地指出,馬步兵兼用的兵器即有腰刀。他還指出:“腰刀造法,鐵要多煉,刃用純鋼,自背起用平鏟平削,至刃平磨無肩,乃利,妙尤在尖。近時匠役將刃打厚,不肯用工平磨,止用側銼,將刃橫出其芒,兩下有肩,砍人不深,刀芒一禿,即為頑鐵矣,此當辨之。”可見當時也有假冒偽劣之害。
·自明之后,冷兵器逐漸式微,而劍則退出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