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teve Pavlina November 28th, 2005

多年前我上大學時,決心挑戰自我,看看是否能夠在三個學期內修完所有課程以順利畢業,而一般的學生需要花費四年。本文旨在詳細介紹我在成功實現該目標過程中的所有時間管理技巧。

為了實現該目標,我決定每個學期必須修滿30到40個學分,而其他學生只需12到15個學分即可。很顯然,我必須將時間分配的極其合理,才能夠完成目標。我開始閱讀所有能找到的時間管理資料,然后將其付諸于實踐。最后我在三個學期后順利獲得了兩個理學學士學位(分別是計算機科學和數學),實現了最初的目標。那些日子里,我每天除了花七八個小時睡覺外,照樣處理日常瑣事(購物,烹飪等),參加社交活動,早上還花半個小時鍛煉身體。在第三個學期,我甚至還找一份全職工作(每周工作40個小時),工作內容是游戲編程,同時我還兼任當地ACM學會的副主席;在這個學期我完成了一些高階計算機和數學課程,修了37個學分。我的同學將我做的事情的時間累積起來,得出的結論是我每周擁有250小時的時間。我畢業時的GPA(譯注:grade point average平均成績點數。在美國,大部分學校GPA計算方法是采取4分制的)為3.9分,同時還獲得了一項每年專門給頂尖計算機科學專業學生頒發的特別獎項。后來我的一位老師還告訴我,由于我表現突出,他們在挑選獲獎者時輕而易舉。

沒有人認為我是個具有天賦的人,而這也是我第一次做之前沒有做過的事情。沒有一位個人導師幫助我,我既不認識任何之前有過類似經歷的人,也回憶不起有任何人鼓勵我做這些事情。事實上,當我想他人陳述這些想法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極力勸阻我。如果你想更好地了解那段日子在我生命中的位置,以及為何我決心嘗試如此瘋狂的想法,或許會喜歡上我寫的《生命的意義:引論》(The Meaning of Life: Intro)一文。那篇文章提供了相關的背景信息以及相關動機的更多細節描述。

讓計算機科學系教授們給我每個學期額外的學分并非易事,而我的同學則經常以為我要么通過考試作弊,要么有個雙胞胎兄弟,要么就是根本精神不正常(每周我聽到最多的就是最后一條,因此或許有些道理)。大多數情況下,我對我的所作所為三緘其口,但如果有人問我修多少學分時,我也不會否認事實。我可能是大學里唯一一位擁有兩頁課程表的學生,因此如果有人懷疑我,很容易通過它來證明我的說的都是事實,不過我很少遇到這種情況。

我講這個故事目的,并非為了引人注目,而是希望你對我是如何成功實現目標產生好奇。我之所以順利完成了學業,不過是采取了當時(1992-1993年)已有圖書以及音頻節目中早就提及的一些時間管理理念。在我以后創立自己的事業的過程中,大學里養成的時間管理習慣讓我受益菲淺,因此想再次分享我經驗,希望你也能夠發現同樣的價值。這些良好的習慣讓我在大學期間節約了幾年的時間,同時帶來的大約3萬美元(都是在最有一個學期作為游戲程序員時所賺,大部分為版稅)成為我的創業資金。閑話少說,下面便是我所學到的有關精通時間管理的最佳理念:

目標清晰

首先要確切地知道你想要什么。在一家我參加培訓過的跆拳道館,我看到墻上一行大大的標語,“你的目標是成為黑腰帶”。這有助于提醒每位學員艱苦訓練的必要性。當你獨自工作時,很容易整日在辦公桌上碌碌無為,卻只完成一些毫無價值的工作。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時,幾乎總是會出現這種情況。而當意識到問題時,應該捫心自問:“我在這里到底試圖想實現什么目標?”你必須盡量清楚自己的目標。將其具體化,然后用筆寫下來。你的目標必須清楚到這種程度:即使一個陌生人,在客觀地了解了你的情況后,都能就你是否完成每個目標給出一個絕對的“是”或者“否”的答復。如果你自己都無法準確地定義目的地,那么你如何知道何時算到達了呢?

就具體目標的定義和工作的展開而言,我發現一個有用的關鍵周期是九十天,即一個季度。在這個周期中,如果你設定了清楚萬分的目標,那么就一定有能力做出顯著而可估量的變化。所以建議你停下來片刻,用筆寫下簡要描述,從現在開始九十天后想讓自己的生活成為什么樣的生活。每月的收入將成為多少?體重將是多少?誰將會是你的朋友?你在職業生涯中的位置是何處?你的人際關系將是如何?你的網站將變為什么樣子?一定要具體。絕對具體的描述將為你提供前進道路上的邊界。

正如一臺自動駕駛的飛機需要隨時修正相關飛行參數以防止偏離航道,你也必須周期性的對目標做出調整。每天早晨重讀一遍你的目標,然后將這些清晰的、記錄下來的目標重新接合起來。幾年前(在90年代中期),我到處在公寓墻上貼著“每月5000美元”的標語。那正是當時我為自己商業收入所設立的目標。即使偶爾面對一些挫折時,我依舊繼續設立具體的收入目標,發現這些步驟相當有效。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幫我致力于我的目標——恐怕更重要的是,讓我忽視那些目標之外的其他事情。例如,如果你為自己設立的每月收入目標是1萬美元,這有助于讓你放棄那些只能讓你每月賺5000美元的事情。

如果你還沒有得到如何設立清晰目標的要領,那么將其作為第一個目標吧。如果對自己所需一直迷迷糊糊,那將是生命中最浪費時間的事情。大多數人花費了太長時間陷入“我不知道想要做什么”的泥濘當中。他們等待有外力介入以為他們提供清晰的目標,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些只有自己才能知曉。世間萬事都在等著你,而不是相反,一直到你最終做出決心,等待才會結束。等待清晰的目標就像一位面對一塊鵝卵石的雕刻家在等待石頭會自動切掉多余的部分。不要指望目標會自動變得清晰——拿起鑿子行動起來吧!

靈活安排

了解你的目的地和通往那兒的道路有一個根本的區別。典型的情況是一架商業飛機在90%的時間都偏離了航道,然后幾乎總是能夠到達目的地,這是因為飛機每時每刻都清楚其目的地,隨時作出調整。而你事先是無法準確地知道你通往目標的道路。我相信計劃的真正目的是僅僅讓你知道有一條可能路徑的存在。我們都聽說有項統計表明80%的新創企業都會在頭五年倒閉,然后更為有趣的一個統計是所有成功的企業走的道路與最初的設想并不一致。如果你看看那些成功企業的開始的商業計劃,通常都會發現最初的計劃都慘遭失敗,而成功僅僅是因為嘗試了其他事情。據說沒有一項生業計劃在真實市場上不失敗的。我想總結的是,沒有一項計劃能夠在真實世界里面成功的。

著名的作家兼商業顧問Stephen Covey經常喜歡說“面臨選擇時保持誠實”。意為在不知曉你目標的情況下,不可盲目按照計劃行事。例如,假設你按照計劃一切順利——至少到目前為止—— 然后一個無法預料的機會出現了。你是堅持原先的計劃,那意味著失去那個機會,還是停下來追逐那個機會,即拋棄原先的計劃呢?這就是你必須停下來,將其同你原先的計劃結合起來,決定更優路徑的時候了。不能盲目地按照計劃行事。只要你得到了新的表明計劃無效的信息,你必須在選擇的時刻保持誠實。有時你可能通過一些意外冒出的捷徑更快地實現目標。其他時間則需要堅持最初的計劃,同時避免受到那些與目標無關、只會分散你精力事情的干擾。緊緊抓住目標,同時保持計劃的靈活性。

我相信一個清晰的目標遠遠比一個清楚的計劃來得重要的多。在大學里我對于我的最終目的非常清楚——在三個學期里完成大學學業——但是我的計劃卻隨時隨刻都在變化。每天我都會有新的任務,計劃或者考試,我必須適應這些隨時變化的情況。如果我試圖為每個學期指定長期計劃,那么恐怕不花24個鐘頭是無法制訂出來的。

一時一事

在選用時間安排工具方面,我沒有用一些花里胡哨的系統,而僅僅用簡單的筆和紙列清單。我唯一的工具便是一本筆記本,用來記錄所需完成的任務以及截止時間。我無需為任何日程安排及事情的優先次序擔心。我只需看一眼清單,選出適合空余時間的要事即可。然后完成它,將其在清單上一筆勾銷。

如果我需要寫一個10小時的學期報告,那么我會立即動手開始做,而不是將其分為一個個更小的單元。我經常在周末做這些耗時的工作。我會在早上去圖書館,做必要的研究,然后回到宿舍繼續工作一直到最后的報告打印完成。如果有必要進行休息,便開始休息。別人認為項目有多大或者教授所允許的時間有多長根本無關緊要。一旦我開始完成一項任務,我便會一直工作到其百分比地被完成乃至交付。

這個簡單的慣例為我節約了大量的時間。首先,它讓我集中精力于每件事情,并且在工作的時候保持高效。在不同任務之間相互轉換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因為每次你都必須花時間重新適應新的情境(re-load the context)。事實上,只要有可能,我都會將一些主題類似的事情集中到一起,在切換到其他主題的事情之前來完成它們。在大學里,我往往先連續完成所有的數學作業,然后開始做編程工作直至全部完成,最后著手做所有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作業。只有這樣,我才會將精力集中到數學思維、編程思維、寫作思維或者是藝術思維,盡量將任何一個思維模式保持到最長時間。其次,我認為這個習慣有助于減輕我的壓力,讓我保持放松,因為我的思維不會因為太多要做的事情而發生混亂。這種每次只做一件事的習慣,讓我可以忘卻與當前情境無關的其他事情。

失敗是友

大部分人似乎對失敗都有一種天生的恐懼,但是失敗其實是最好的朋友。那些成功人士照樣經歷了大量的失敗,因為他們做了許多嘗試。偉大的棒球運動員Babe Ruth在保持本壘打的記錄時,也是三振出局的記錄保持者。那些擁有最多成功的人也同樣經歷了最多的失敗。不要認為失敗是錯誤或者可恥的。只有不去做嘗試才值得后悔。因此不要害怕去做那些能夠提高工作效率的嘗試。有時知曉某件事情是否可行的最快方法就是立即開始動手去做。在過程當中總是可以慢慢調整的。這個方法可以稱為“預備-開火-瞄準”法,奇怪的是,它往往比過去常見的“預備-瞄準-開火”更有效。原因是在你“開火”一次過后,你就得到一些事實依據來調整你的瞄準。太多人陷于計劃和思考的泥淖當中,而不知道開始去行動。有多少原本偉大的想法因為你過分地陷入分析狀態中而與你失之交臂呢(例如,預備-瞄準-瞄準-瞄準-瞄準……)?

在大學期間,我嘗試了大量的瘋狂念頭,因為我想他們或許能夠節約我的時間。我不停地閱讀時間管理的資料然后將所學的東西應用于實踐,不過同時也調整我原先的那些念頭。我自己的大部分想法都是失敗的,不過有些的確有效。我之所以愿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敗,是因為總是有那么一丁點機會,讓我能偶然發現一些可以額外提升自我的東西。

須知失敗并非成功的對立面。失敗是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旦你成功了,沒有人還會記起你昔日的失敗。微軟其實并不是Bill Gates和Paul Allen的第一次商業嘗試。但是誰又會記得他們最初那家Traf-o-Data公司的慘敗呢?演員Jim Carey在年輕時作為喜劇演員不知道在舞臺上遇到多少次觀眾的噓聲。而我們夜晚使用的電燈還是多虧了Thomas Edison在10000次試驗失敗后仍然不言放棄呢。如果你過去將“失敗”這個詞看作詛咒,那么應該修正一下了:(每次嘗試的結果是)你要么成功,要么也將獲取到有用的經歷。

拋開對失敗的恐懼將讓你獲益良多。如果你對于特定的目標感到很興奮,但是又害怕你可能無法成功實現它,那么無論如何開始去做就是了。即使在嘗試過程中你失敗了,你也會學習到一些有價值的東西,然后在下次嘗試中做得更好。看看那些今日成功的商業人士們,你都會發現,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包括我在內)在找到最終的成功事業之前,都經歷了一連串糟糕的失敗。我相信他們大部分人都會同意早期的失敗經歷是他們以后成功的關鍵要素。所以我對每個創業者的建議都是先將產品或者服務發布出來,而不要過分擔心它們不能一炮打響。即使很可能它們不會成功,但是通過行動你總是可以比瞎想學到更多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