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大學也逐漸成為了大眾教育,大學生較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學生,“含金量”有所下降。雖然大學生的認識能力比中學生有所提高,但對抽象理論的理解力仍然有待提高調查眾多臨近畢業的學生,他們都認為課堂上學了很多知識,但是感覺自己什么也不會,面臨找工作,一片茫然。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很多教師師把這歸咎于學生自己不愿意學,但是我認為教師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雖然素質教育已經提出多年,但是仍走不出應試教育束縛。在中小學時代,學生面臨升學的壓力,每天泡于題海中。經過中學時代的枯燥而高壓的學習生活,眾多學生進入“自由”大學的生活,一時難以把握著方向。許多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了解甚少,不清楚本學科中有哪些課程需要學習,各課程在該學科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該怎么去學習。如果入學后,每位學生手里有這幾年學習課程的目錄,知道要學哪些課。同時,教師能在上課時告訴學生本門課在地位與應用領域,讓學生知道這門課的重要性。這對學生來講至關重要。當然這對一些教師也是一種考驗。
再說說課堂教育中對于抽象理論的講解。許多教師只是講述原理,如果能輔之以形象生動的動畫過程演示,效果不言而喻。記得有一次上課我講完原理,重復講述之后,問學生是否明白,他們都不出聲。下課了,一學生告訴我,“老師,原理講得聽明白了,如果你能實時的演示一遍,大家會理解得更好。”的確,有時一個動畫需要花費一兩天的時候來制作,但是對于學生理解知識卻有很大的幫助。
課程上的幾十分鐘,對我來講在課前卻花幾個小時來備課,找資料。我想把最新的知識告訴學生,想把所講的理論的應用場景告知他們,想告訴學生這門課及相關課程的作用及對以后學習工作的影響,我發現這很費時間。上課以來,我每天都在忙于備課,忙于找資料。有時感覺力不從心,感覺自己知道的東西太少,不會的東西太多,想學習的也太多。
這學期,這門課快結束了,我不知道學生的感覺怎么樣。我感覺自己要不斷的努力,盡最大的努力去滿足學生的需求,教授他們盡可能多對他們有幫助的知識。這是做為教師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