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已經1個多月沒有更新了:工作占據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沒時間寫隨筆,沒時間看Google Reader,甚至連Twitter、FriendFeed等快餐式的文字也被壓縮掉了,真想好好喘口氣。題外話先說這么多,和大家聊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
上個周末的時候,我家所在的小區統一進行天然氣改造,其實具體到每一戶,并不是很大的工程,無非是熱水器和爐具的燃氣噴嘴需要更換。不過由于生產廠家采用的工藝配件等各不相同,這次改造首先是登記了各戶的熱水器和爐具的品牌,然后安排聯系廠家在統一的時段上門進行改裝。正好我家兩樣東西分別來自一家本土企業和一家外企,于是就有了下面的簡單比較(“本”代表本土企業,“外”代表外企):
[進門]
本:你家是XXX室吧?我來換XX的。然后就進來了,赤腳。根本來不及說的。
外:您好,您家的XX是XX品牌的嗎?我是XX的工程師,負責幫您更換XX。然后從自己包里拿出準備好的鞋套,在我的示意下進入廚房。
[改造過程]
本:你家這個怎么是這樣裝的?這樣不好的,有什么問題不方便檢修,如此云云。然后不管是噴什么除銹劑,還是需要敲打什么的,根本不管你家是否有小孩、孕婦、老人什么的,直接上手就干。甚至我開個窗他也要管:這個只是除銹劑,又沒毒的。。一副不耐煩的樣子。
外:整個過程都很注意安靜,時不時還跟我講解這次改造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項,只要是和他們產品相關的,都一一介紹到。
[簽收]
本:改裝完了之后,大樓的天然氣還沒有通,于是就告訴我,等天然氣來了,試試這樣做,如果火不夠大,就動一下這個機關,就好了,說著就拿出一個沾滿油漬的本子,放在餐桌上,讓我簽字,然后就匆忙離開了。
外:改裝完以后,由于大樓還沒有開始供氣,于是就先離開了一下,等到供氣開始再回來檢查是否能夠正常使用,以及是否存在漏氣的情況,所有這些做完之后,才拿出保修卡讓我簽收,并且介紹保修的細節。
如果換作是你,你更喜歡哪個工程師呢?這次也許是個特例,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本土企業和外企相比的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差距:這不僅僅是專業程度上的差異,甚至可能從專業角度,那個本土企業的工程師,效率還相對更高一些。我想更重要更核心的還是企業的服務意識,尤其是一線員工的服務意識。外企通常寧可多花些代價在細節上,比如培訓、比如配套的獎金/晉升制度,而中國的很多本土企業,則更加強調成本控制和所謂的“規模效應”,殊不知這樣殺雞取卵、一味追求成本和規模的方式,從長遠看,肯定是要付出代價的。
為什么相當數量的本土企業會在競爭中輸給硬件實力相當、甚至不如自己的外企?為什么許多人對不少洋品牌會形成強烈的信任感,甚至近乎崇拜的心理,而對國貨卻總有那么多不屑和排斥,完全不管洋品牌的定價存在多大的暴利?不知道像這樣的學費,我們還需要付多少,還需要用多少代人的青春去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