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陰虛指精血或津液虧損的病理現象。因精血和津液都屬陰,故稱陰虛,多見于勞損久病或熱病之后而致陰液內耗的患者。陽虛指陽氣不足,機能衰退的證候。陽
氣不足的同時精血或津液虧損,臨床就會出現陰虛和陽虛可以同時存在,就叫“陰陽俱虛”,也是指臟腑陰陽俱虛,或氣血兩虛,或腎陰陽俱虛的病證。可因陰損及
陽或陽損及陰,或陰陽俱損而致。在辨證方面,既有陽虛的見證,又有陰虛的見證,多見于素體虛弱及久病的患者。治療原則應陰陽雙補,并根據陰陽虛損的情況,
有所偏重,分主次施治。
一、陽虛:
1、中醫名詞解釋:
指陽氣虛衰的病理現象。陽氣有溫暖肢體.臟腑的作用,如陽虛則機體功能減退,容易出現虛寒的征象。常見的有衛陽虛.脾陽虛.腎陽虛等。陽虛主癥為畏寒肢冷.面色蒼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脈沉微無力等。
2、陽虛病證:
指陽氣不足,機能衰退的證候。《素問·調經論》:“陽虛則外寒。”多因素體陽氣虛弱;或外感
陰寒之邪,陽氣受損;或年老陽衰;或房室過度,損傷腎陽。常見癥為形寒肢冷,腰膝冷痛,尿清便溏或下利清谷,倦怠乏力,面色(白光)白,或小便不利,陽痿
早泄,脈弱無力等。治宜溫補陽氣。
3、陽虛病理:陽虛證是指體內陽氣虧損,機體失卻溫煦,推動、蒸騰、氣化等作用減退所表現的
虛寒證候。陽虛證的臨床表現經常畏冷,四肢不溫,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可有自汗,小便清長或尿少浮腫,大便溏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或為
細數)無力并可兼有神疲、乏力、氣短等氣虛的證候。陽虛多由病程日久,或久居寒涼之處,陽熱之氣逐漸耗傷,或因氣虛而進一步發展,或因年高而命門之火不
足,或因過服苦寒清涼之品等,以致臟腑機能減退,機體失卻陽氣的溫煦,不能抵御陰寒之氣,而寒從內生,于是形成畏冷肢涼等癥。
二、陰虛:
1、中醫名詞解釋:
指精血或津液虧損的病理現象。因精血和津液都屬陰,故稱陰虛,多見于勞損久病或熱病之后而致陰液內耗的患者。由于陰虛不能制火.火熾則灼傷陰液而更虛,兩者常互相影響。陰虛主癥為五心煩熱或午后潮熱.盜汗.顴紅.消瘦.舌紅少苔等。
2、陰虛病證:是指體內津液精血等陰液虧少,滋潤、濡養等作用減退所表現的虛熱證候。屬虛證、熱證的性質。臨床表現以形體消瘦,口燥咽干,潮熱顴紅,五心灼熱,盜汗,小便短黃,大便干結,舌紅少津少苔,脈細數特征。
3、陰虛病理:
陰虛多由熱病之后,或雜病日久,傷耗陰液,或因五志過極、房事不節、過服溫燥(補陽)之品等,使陰液暗耗而成。陰液虧少,陽熱之氣相對偏旺而生內熱,故表現為一派虛熱、干燥不潤、虛火躁擾不寧的證候。
三、陰陽俱虛:
陰虛指精血或津液虧損的病理現象。因精血和津液都屬陰,故稱陰虛,多見于勞損久病或熱病之后
而致陰液內耗的患者。陽虛指陽氣不足,機能衰退的證候。陽氣不足的同時精血或津液虧損,臨床就會出現陰虛和陽虛可以同時存在,就叫“陰陽俱虛”,也是指臟
腑陰陽俱虛,或氣血兩虛,或腎陰陽俱虛的病證。可因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或陰陽俱損而致。在辨證方面,既有陽虛的見證,又有陰虛的見證,多見于素體虛弱及
久病的患者。治療原則應陰陽雙補,并根據陰陽虛損的情況,有所偏重,分主次施治。
四、臨床實例:
1、癥狀:少氣無力,消瘦面黃,聲喑音啞,潮熱盜汗,骨蒸癆熱,泄溏便急,痰白沫狀或血痰,心悸氣短,寡言少欲,納呆,自汗,滑精,閉經,苔黃燥,脈微細或虛大無力。
2、證候分析:
臟腑之間有互相資生、制約的關系,因此在病理情況下,肺臟局部病變也必然會影響其他臟器
和整體,故有“其邪展轉,乘于五臟”之說,肺癆與脾腎兩臟關系最為密切,脾為肺母,肺虛則耗奪脾氣以自養,則脾亦虛,脾虛不能化水谷為精微上輸以養肺,則
肺虛更重,互為因果,終致肺脾同病,見神疲乏力、納呆、便溏、畏寒、倦怠等癥。腎為肺之子,肺虛腎失滋生之源,或腎虛相火灼金,子盜母氣,致使肺氣更為耗
竭,而不能滋養于腎,終致肺腎兩虛,腎陰虧虛,相火偏亢,擾動精室,則見夢遺,女子則月經不調等腎虛癥狀。
若肺虛不能制肝,腎虛不能養肝,肝火偏旺,上逆侮肺,可見性急善怒,脅肋掣疼等癥。如肺
虛心火乘克,腎虛水不濟火,還可伴見虛煩不寐、盜汗、骨蒸癆熱等癥。久延而病重者,可演變發展至肺脾腎三臟同病。或因肺病及腎,腎虛不能納氣,或因脾虛及
腎,脾不能化精以資腎,由后天而及先天,甚則肺虛不能佐心治節血脈運行,而致氣虛血瘀,出現氣短、喘急、心悸、唇紺、肢冷、浮腫等癥,即肺源性心臟病的發
生。
3、治療原則:
此證見于肺脾腎三臟俱虛的患者,為氣陰耗損發展而成,見于重癥肺結核晚期。
綜上所述,肺癆以陰虛為先,繼可導致氣陰兩虛,陰陽俱虛。以臟腑辨證而言,病之初起,為肺陰虧損,繼之肺脾同病,氣陰兩傷,后期肺脾腎三臟交虧,陰損及陽,而致陰陽俱虛,并見心肝臟腑功能損害的嚴重證候。治法:滋陰補陽,固本殺蟲。
方藥:補天大造丸加減。
太子參15克,白術15克,山藥30克,茯苓20克,黃芪30克,紫河車15克,當歸15克,鹿角10克,龜板12克,白芍12克,白芨30克,功勞葉12克。
水煎服,1日1劑,早晚分2次口服。
五、經驗技巧:
1、腎陽虛:
例如腎陽虛合并氣血虛先服《桂附地黃丸》,等怕冷情況好轉后就立刻改吃《六味地黃丸》,《六
味地黃丸》可以一直吃下去,直到身體基本完全好轉,以后你吃六味地黃丸時,飲食上多吃些牛羊肉就能補陽了。還有上面說的合并氣血虛《八珍湯》也可以服用,
不過不宜過早,是在怕冷情況好轉后,畢竟這個方子里有幾味藥性偏涼一點。
2、腎陽虛:
比如說出現了一些腰膝酸軟、四肢乏力、頭暈耳鳴,包括一些脫發,還有一些牙齒松動,記憶力減
退,容易衰老的也比較早,也還包括臨床上的性欲減退,還有容易遺精、早泄等等,這都歸為腎陰虛的癥狀腎陰虛六味地黃丸和知柏地黃丸都是補陰的藥物
只是知柏地黃丸在補陰的基礎上加強了清熱的力量適用于陰虛而內熱征象更么明顯者 一般來說他們的負作用不大, 只是陽虛之人服用過多可能輕度腹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