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的ERP--動態企業建模(DEM)
DEM 的目的和特點
1.制造技術的發展帶來了管理思想的改變。最早的管理思想可以追溯到 1911 年 F.W.TAYLOR 的著作 " 科學管理原理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 1913 年, F.W. HARRIS 提出了 EOQ
公式,目的是為了合理地控制庫存。 60 年代~ 70 年代, ORLICKY 提出了 MRP 。隨后,又出現了 MRPII
,包括集成的財務管理系統、 MRP 和需求管理等。 90 年代后,提出了 ERP ,其包括了與企業相關的各種系統的集成 ( 如 HR ,
CAD/CAM , PDM , FINITE SCHEDULING 和 EDI 等 ) 。
2.進入 90 年代以后,世界格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反映在制造業,就是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
3.動態多變的市場要求企業的業務過程有較好的柔性,能根據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其業務過程(業務過程重組, BPR
)。在業務過程重組的同時,現有的信息系統也必須隨之調整。這樣才能在不同的層次支持業務過程的重組,使之真正能起到應有的作用。然而,現有的 ERP
軟件(如 SAP/R3 、 Oracle 等)的柔性較差,還不能很好滿足這一要求。僵硬的信息系統與動態多變的市場、頻繁的 BPR
將成為今后的一對重要矛盾。為了解決這個矛盾,荷蘭 BaaN 公司提出了下一代 ERP ,即動態企業建模( Dynamic
Enterpreise Modelling,DEM )的思想,并已將其付諸實現。
4.DEM 在如下幾個關鍵方面區別于通常的 ERP :
- DEM 支持連續的業務過程改進
- DEM 支持軟件結構的重組
- DEM 能進行高質量的運行
- DEM 允許客戶選擇自己的界面和工作平臺,并能很方便地與其他工作平臺集成。
DEM 的目的和特點
1. DEM
的目的是讓用戶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根據其公司內部和外界環境的變化,最快、最好地建立公司的業務控制模型、業務功能模型和業務過程模型,或對它們進行調
整,節約時間、消除浪費、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以期在無法預測的持續、快速變化的競爭環境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2. DEM
是一種革命性的軟件設計方法,其本質特征是通過使用動態的管理模型來建立一個新的信息系統。每個模型都是動態的,因為它允許而且便于企業規劃和記錄其發展
和演變歷程,因此支持業務過程的連續優化。在 DEM
中,主要體現了兩個思想:一是在生成某公司的特定模型時,充分利用最好的實例知識和實踐經驗,表現在企業參考模型的使用;二是在動態公司中,公司的信息系
統能夠適應公司環境等的快速變化,表現在 DEM 工具 -- 企業建模工具的使用。
3. DEM 的三個主要優點是:
- 速度快
體現在簡短、緊湊的 ORGWARE 軟件中企業建模工具的使用,通過使用預定義業務模型來減小該過程的難度。
- 柔性高 DEM 的 軟件結構可以不費時不費力地隨著企業業務過程的變化而相應改變。上述兩方面的優點通過企業建模工具和應用軟件的充分集成得以實現,這也使得企業建模過程中許多工作可以自動完成。
- 質量好
DEM 提高了企業建模的質量,因為它使用了一種簡單的方式使其中很復雜的功能可視化。
DEM 的內容
- BAAN IV ORGWARE
DEM是一個概念、一種方法,而BAAN IV ORGWARE則是實現DEM的工具,是陳述DEM的關鍵。BAAN IV ORGWARE由四個部分組成,即:
- 企業建模工具 它使公司可以用圖形描述業務模型的組織結構、功能特點以及業務過程的先后順序。
- 企業參考模型 這些模型為自動化、電子、項目工程等領域內的企業,提供了建立本企業模型的參考。
- 企業模型性能管理工具 這是ORGWARE 性能管理工具,包括一套應用 BAAN IV ORGWARE 所有模塊的預定義性能指標。簡單地說,這就是評價模塊。
- 實施模塊
在DEM概念框架內,BAAN 通過三個預定義模型的連續賦值來實現,每個模型表示結構的不同方面,而它們組合起來就表示了整個企業。這三個模型是:
- 業務功能模型 應用DEM的第一步是給業務功能模型賦值,在一個分級的功能樹中,業務過程被描述為"黑箱",這里,黑箱定義了在不考慮具體怎樣做的情況下,在這個階段應當做些什么,功能模型的主要目的有:
- 建立知識庫(專家系統),即為了管理咨詢而記錄"最好實例"業務知識(企業參考模型)。
- 指導管理人員和咨詢人員之間的對話(信息交流)。
- 在相關業務分析基礎上,開始業務過程的選擇和建模。
- 業務過程模型
業務過程模型規定在BAAN功能基礎上怎樣實現業務功能的目標,這是在過程的最低層次上建模,實際上是一個范例變換過程。于是在與主要的用戶討論具體過程時,就可以在適當的時間和地方顯示適當的相應功能模塊。業務過程模型的主要目的有:
- 通過過程的劃分來描述業務功能是怎樣實現的。
- 用過程來作為解釋BAAN功能的理想工具,但其中最重要的是BAAN能為用戶做些什么。
- 過程是生成目標用戶環境(END-USER ENVIRONMENT)的一個起點。
- 業務組織模型
業務組織模型根據分工、業務單元和部門來描述組織結構,關鍵問題之一是組織中作用的 識別。這里,作用指在過程執行中按慣例分配給某一個特定的人或工作組 的行為或任務。模型的另一個特點是可以規定模型中不同組成部分之間的級別和功能關系。
- DEM結構及其三個模型之間的關系
- DEM結構示意圖
DEM的結構大致分為三個層次,即:核心功能層Ⅰ、過程管理層Ⅱ和組織管理層Ⅲ。對不同的企業而言,雖然其中Ⅱ、Ⅲ是一樣的,但是Ⅰ并不一樣。
- DEM三個模型之間的關系
DEM
中的三個模型是業務控制模型、業務功能模型和業務過程模型。當把某個參考模型作為一個PROJECT模型的基礎時,必須使用自頂向下的方法來研究和重新評
價參考模型,并且從業務控制模型開始,因為業務控制模型對理解模型的整個結構是非常重要的。業務控制模型由多層框圖構成,表示了功能和這些功能間的流向。
當業務控制模型的結構清楚后,就應當從頭來分析業務功能模型,以確定應當使用哪些功能和業務功能選擇和變化形式。業務控制模型和業務功能模型之間的關系是
一對一關系。對業務控制模型中每個主要功能和其中的重要功能,在企業建模的業務功能模型中,都有一個完全相同的業務主要功能和重要業務功能。在業務控制模
型和業務過程模型之間也存在一個類似上面一對一的參照。
- 企業模型的建立
在BAAN IV ORGWARE 的企業建模中有一個目錄目標企業模塊,它是專門為初次應用該套軟件建模的企業而開發的,它是一種面向里程碑的方法,它指導用戶完成BAAN方案的選擇、實施和優化。
目標企業把企業的建模過程大致分為3 個大階段,以及8個小階段(對應8個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