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開發做久了,都會有一些角色的轉變,從最初的直接leader分配具體
工作來做,到后來需要和不同部門一起協作開發,溝通都是必備技能與工具,無論升級為TL(team leader)、PM(project manager),還是繼續做軟件工程師。最初做研發時,可能更多的只是關注技術性的專業知識上,覺得做好分配給自己的本職工作是唯一目標。當你技術能力提升到一定高度的時候,領導會分配更大的項目讓你負責,這時你發現,寫代碼不再是你8小時的全部內容,你需要和產品經理探討需求,需要和其他攻城師討論技術方案,需要和其他部門協調項目進度,需要和
測試人員確認
測試流程。。。。等等等等,你突然發現,溝通變得越來越重要,它已經成為你完成特定行動唯一真正有效的手段。
這種轉型,對很多工程師來說是痛苦的,很多人當初選擇做研發是覺得程序開發只面對機器而不是人,正好符合自己不善言辭的木訥內向性格,當自己在這行業學到很多技術,自以為可以松一口氣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的性格竟然不適合這個行業了,你是否在有了很多技術經驗后有過這樣的迷茫?
你是否在和別人溝通需求時這個表情?
你是否也像我曾經一樣,在別人說觀點時一直在尋找一次講話的機會?或者干脆馬上粗暴的打斷別人來表達自己的立場?在產品經理提了一個大的需求改動時馬上說這個做不了?在提出技術方案后意識到錯誤,但為了程序員的自尊以及覺得其他人都不懂技術而不去做道歉不做修改?在測試人員指出某個問題時覺得測試人員太過于較真,覺得這種情況一萬年也不會出現而懶得修改?
最近讀了一本工程師修煉的書,里面講了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溝通。
無論你從程序員升級為TL,還是PM,還是架構師,或者是高級工程師,其實都是一種晉級。溝通技術知識對你往上升是非常關鍵的技能。這種技能通常意味著維護你的職位,明確特定項目的潛在風險和當前問題。在單位等級結構的這一層上,你應該阻止產生問題、尋找問題并且解決問題。你的上級都在盯著看你的每一步動作。壓力往往會非常大。對于靠技術吃飯的人來說,若想邁出跳至管理的第一步,階梯上的下個臺階的特性已經大大變化了。尤其是,首先要求的技能是溝通范圍、數量大大地拓寬了。
一、溝通原則
學習有效溝通是一個終身的過程——永遠都有改善的余地。要學習的溝通原則包括:先聽后說、專心致志(人和心思在一處)、正面思考等,這些原則有助于建立與別人的信任關系,使你成為更高超的溝通者。
1. 先聽后說
你有沒有發現自己在某次談話中總是想尋求一次講話的機會,而沒有真正在聽別人說什么?當你沒有聽時,你傳遞給那個對你講話的人什么信息呢?
至少表面上,你顯得不在乎別人說什么。大部分人會很快厭倦這樣的談話,因為他們說的話白白在空氣中傳播卻沒人去聽。說話的人也許會想他還有更好的事要做,而結束此次談話。如果你只是偶爾這樣做,這種行為沒什么大不了的。如果這是你的習慣做法,那么你是在自己與別人之間構筑一道墻。
你聽的時候,是不是在找機會糾正對方?即便談論的話題在往前走,但是你的思路還停留在剛才的某一點上?
這種情況說明,我們并沒有在聽別人說什么。講話的人對你很在乎,從其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時間,為你提供這些寶貴的信息,所以應該認真去聽他說什么。
當有人與你說話時,要看著他說,并試著理解他想溝通的內容。給對方足夠的時間來表達他的觀點,然后再向其詢問要澄清的問題。向他表達非語言的反饋,例如點頭,讓他知道你在關注這次談話。
我認為羅馬人Epictetus說得好:“我們有兩個耳朵,一個嘴巴,所以我們應該多聽少說。”
2. 專心致志
不管你在哪里,都應專心致志。生活中有許多事情要分神,例如這個周末你要做什么,幾分鐘前開會回來如何解決會上的問題,怎樣找個辦法告訴老板某個負面的消息,小孩今晚的英式足球比賽幾點開場……所有這些瑣事都很容易讓你想入非非。
一般來說,人在任何時刻最多只能同時處理7件±2件那么多的事。如果你的腦袋全是一些無關緊要的瑣事,你就無法專心致志地做事。要是有人對你說話,你就會完全聽不到他在講什么。倘若他在問你問題,你可能要他們再說一遍。這種情況下,你其實是在浪費別人的時間,他們不會高興的。如果房間里有個執行官,你就會給人家留下一個持久的壞印象:真是個浪費錢的家伙!
請你讀些時間管理方面的書,列出每天需要關注事情的清單計劃。在計劃中安排好任務的優先級(當天、本周等),并標識每個任務準備投入的時間。這個辦法能夠讓你通過計劃安排好每件事,節省你的精力去記憶周圍各種正在發生的事。
如果某個會議不是真的需要你參加,你就不要去;假如確實需要你參加,就一定要去,而且人和心思都花在那里。
我發現,坐直、將腳放在座位正下方、做筆記、直視正在講話的人,能夠自然而然地全神貫注于會議正在進行的事情,從說話和肢體語言兩方面都給人以積極參與的正面印象。
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專心致志!
3. 正面思考
當你表達信息時,總有許多種方法去傳遞它們。信息需要真實和準確,然而表現出其意義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
你可以以積極意義或消極意義提供信息。你可以基于所期望的結果選擇某種方法。也可以采用不偏不倚的方式,不帶情緒地列舉事實,盡管這通常很難做到。
從溝通的觀點來看,人們容易注意負面的東西。通常負面消息總會帶來恐懼(當我感覺恐懼鄰近時,我會把它當做“要求集中精力的行動”的信號)。
作為架構師,你需要避免不必要的偏見信息,讓別人能夠選擇他們要關注的信息。你可以提供若干種替代方案,但這些方案應當是客觀平等的。你需要察覺可能的辦法,而不是為別人留下疑惑。
4. 盡早道歉
在一天的事務中,你可能注意到對他人做的某個事情不合適或不正確。記住放下自尊去給受影響的對方道一個歉。向別人誠心道歉并不是好玩或者容易之舉,但你可以贏得別人的尊敬,展示你在盡力成長,嘗試變得更好的意圖。
如果你道歉,對方就有可能重新審視事情,而原諒你帶來的任何苦惱傷痛。有些讓人尷尬的事情轉而有了積極意義。你與那人的關系就有了增進的機會,而不是就此冷淡。
人的本能傾向就是讓冒犯別人后的情勢不了了之。遺憾的是,你可能埋下了讓它長大成禍患的種子,以致對你造成長期的影響。被得罪的人可能會耿耿于懷,在很長很長時間內記住這件事。那個人也許會把這件事告訴別人,說你是個什么類型的人。你和此人及周圍其他人的交往能力可能大打折扣。最后,或許你已經忘記做過的事,但是對方卻沒有忘記。
道歉時,你要清楚地表達出要道歉的是什么,你說的是什么意思。如果你不是誠心道歉,虛假的說辭可能把事情弄得更糟。如果你不能表達誠意,就不要道歉,但你的目標應當是努力與你所交往的人修繕積極的關系。避免讓道歉使你向錯誤的方向發展,限制你的個人成長。
5. 不要在缺陷上招致惱羞成怒
當你在開評審會(例如產品概念評估、需求評審、設計評審、代碼評審、測試評審、產品發布評審)時,通常會檢查出評審項目的一些缺陷。評審項目的作者對于這些暴露出的缺陷當然會感到不自在。
二、溝通策略
在我們研究了溝通的核心原則后,現在你可以應用一系列策略來展示恒定、高效的溝通風格。
1,多說“是”,少說“不是”
多想解決方案,解決問題,而不是粗暴的反對。
2,抑制想自衛的沖動
通常在交談中,當我們聽到并不完全對自己有正面意義的事情時,我們可能會找借口,我們可能會找辦法轉移話題,并責怪他人,以使自己脫離干系?;蛘呶覀兿霃娫~奪理,以闡述那些語句。應當避免做出此反應的沖動。相反,代之以等待,并接受別人所說的話。
在上一段描述的反應中,會談的真正興趣已經從對別人轉移到你身上。聽別人說話的行為至少暫時結束了,我們開始與會談者發出警示信號:“我們把話題引向另一個方向吧,一個和我沒關系的方向。”注意你正在用的肢體語言—胳膊交叉在胸前,或者頭轉向一邊告訴別人“我不想聽了”。
問自己這個問題:我能從這個人說的話中學到什么?”通常,他給出的信息也許并不是你樂意聽到的,但其動機是好的,仍是你接受信息并獲得個人成長的機會。
抑制想自衛的沖動的一個例外就是當手頭的問題涉及企業政策或你的正直時。如果別人說的話使你真正涉及與公司政策沖突或你出于正直未做某事(假如,你已經正確做出了行動)時,你需要立即抨擊這些說法。你可能想用澄清問題的辦法來明確要點,比如“你的意思是我做過某事嗎”。如果別人說“是的”,你就以“這并不準確”來明確回應;倘若人家回答“不是”,要感謝他澄清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