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多線程之間需要協調工作。例如,瀏覽器的一個顯示圖片的線程displayThread想要執行顯示圖片的任務,必須等待下載線程 downloadThread將該圖片下載完畢。
如果圖片還沒有下載完,displayThread能暫停,當downloadThread完成了任務 后,再通知displayThread“圖片準備完畢,能顯示了”,這時,displayThread繼續執行。  
以上邏輯簡單的說就是:如果條件不滿足,則等待。
當條件滿足時,等待該條件的線程將被喚醒。
在Java中,這個機制的實現依賴于wait/notify。等待機制和鎖機制是密切關聯的。
例如:  


1 synchronized(obj)
2 {  
3     while(!condition)
4 {
5   obj.wait();  
6 
7 }  
8     obj.doSomething();  
9 } 
當線程A獲得了obj鎖后,發現條件condition不滿足,無法繼續下一處理,于是線程A就wait()。  在另一線程B中,如果B更改了某些條件,使得線程A的condition條件滿足了,就能喚醒線程A:
1 synchronized(obj)
2 {  
3     condition = true;  
4     obj.notify();  
5 } 


需要注意的概念是:  
# 調用obj的wait(), notify()方法前,必須獲得obj鎖,也就是必須寫在synchronized(obj) {...} 代碼段內。  

# 調用obj.wait()后,線程A就釋放了obj的鎖,否則線程B無法獲得obj鎖,也就無法在synchronized(obj) {...} 代碼段內喚醒A。  

# 當obj.wait()方法返回后,線程A需要再次獲得obj鎖,才能繼續執行。  
# 如果A1,A2,A3都在obj.wait(),則B調用obj.notify()只能喚醒A1,A2,A3中的一個(具體哪一個由JVM決定)。  
# obj.notifyAll()則能全部喚醒A1,A2,A3,不過要繼續執行obj.wait()的下一條語句,必須獲得obj鎖,因此,A1,A2,A3只有一個有機會獲得鎖繼續執行,例如A1,其余的需要等待A1釋放obj鎖之后才能繼續執行。  
# 當B調用obj.notify/notifyAll的時候,B正持有obj鎖,因此,A1,A2,A3雖被喚醒,不過仍無法獲得obj鎖。直到B退出synchronized塊,釋放obj鎖后,A1,A2,A3中的一個才有機會獲得鎖繼續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