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知道自己今天為什么會選擇寫這么一個內容,可能是我長久以來的一個累積吧.
相信這句很經典的話,我們在讀書的時候都看過,恐怕現在很多人已經把它還給老師了吧.不過不管有沒有還,如果你還能時常記起這句話,那是最好了.
當我第一次聽說這句話的時候,說實話,確實不太明白它的意思,學習完這篇課文后,我對它還是不太了解.只是隱約知道人不能太給自己一個輕松的環境,還要經常給自己制造憂患感.如果一個人的生活養尊處優的話,那么一旦發生什么事情,這個人將要跨掉.如果一直給自己一種憂患的感覺的話,那么一旦真正發生了什么,自己也會有一個心理底線.至少以前曾經想象過.所以大概都能坦然處之.
其實這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或多或少的看到一些:溫室中的弱苗總是那么容易枯萎,而在狂風暴雨中依然挺立不倒的野草生命力總是那么頑強;一些從小過著富貴命的少爺,長大以后如果失去了曾經的富貴生活,很容易失去自我,而從小就吃慣了苦的孩子,卻總能從艱辛的生活中找到奮斗的樂趣,并最終成功;有關于此種例子可以說是舉不勝舉...
不平凡的遭遇常能造就不平凡的人生。順利的境遇,優越的地位,富足的資財、舒適的生活,似乎應該是個人、家庭以至民族發展的有利條件。但歷史和現實的經驗卻一再告訴我們:沉醉于安樂享受之中,國家的滅亡也隨之來臨。俗話說得好: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切能有成就的事物,它們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它們都經歷了一段"憂患"的生活,如果沒有這段"憂患"的生活去磨礪它們,它們何以笑傲生活,笑傲人生.年輕的時候把自己放在"憂患"的環境中去成長,不僅會磨煉敲打出許多美好的品性,也會增強生活的能力,擴展自己的視野,掌握許多生存技能。
永遠躺在搖籃里,四肢會萎縮;永遠呆在黑暗中,雙目會失明.要想為自己的未來而打拼,那么就從今天開始吧.
人生的路,無需苛求,只要你揚帆,便會有八面來風.只要你邁步,路就會在你腳下延伸.你航行了一生,也沒有到達彼岸;也許,你攀登了一世,也沒能登上頂峰。但是,能觸礁的,未必不是勇士;敢失敗的,未必不是英雄。不必太關心奮斗的結局如何。奮斗了,就問心無愧;奮斗了,就是成功的人生。
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于畎畝之中(2),傅說(yuè)舉于版筑之間(3),膠鬲舉于魚鹽之中(4),管夷吾舉于士(5),孫叔敖舉于海(6),百里奚舉于市(7)。
故天將降大任(8)于是人也(9),必先苦其心志(10),勞其筋骨(11),餓其體膚(12),空乏其身(13),行拂亂其所為(14),所以(15)動心忍性(16),曾益其所不能(17)。
人恒(18)過(19),然后能改(20);困于心(21),衡于慮(22),而后作(23);征于色(24),發于聲(25),而后喻(26)。入則無法家拂(bì)士(27),出則無敵國外患者(28),國恒亡(29)。
然后知生于憂患(30),而死于安樂也(31)。
[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于孔子之孫孔假的門人,是孔子之后戰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于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義”,是孔子思想的發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善于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魚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些特點。
[注釋]
(1)選自《孟子?告子下》,告子,姓告,孟子的學生,兼治儒墨之學。這里節選的部分,有的版本題為《舜發于畎畝之中》。題目是編者加的。
(2)舜(shùn)發于畎(quǎn)畝之中:舜是從田野間發跡的。舜原來在歷山耕田,三十歲時,被堯起用,后來繼承堯的君主之位。發,起,指被任用。于,介詞,從。畎,田間水溝,田中的壟溝。畝,田壟。“畎畝”,泛指田野。
(3)傅說舉于版筑之間: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被舉用起來的。傅說原在傅巖地方作泥水匠,為人筑墻,殷王武丁訪尋他,用他為相。舉,被舉用,被選拔。版筑,筑墻時在兩塊夾版中間放土,用杵搗土,使它堅實。筑,搗土用的杵。
(4)膠鬲(gé)舉于魚鹽之中:膠鬲是從賣魚鹽的商販子中被舉用起來的。膠鬲,起初販賣魚和鹽,周文王把他舉薦給紂。后來又輔佐周武王。于,介詞,從。
(5)管夷吾舉于士:管夷吾從獄官手里獲釋放被錄用。管仲(夷吾)原為齊國公子糾的臣,公子小白(齊桓公)和公子糾爭奪群位,糾失敗了,管仲作為罪人被押解回國,齊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為相。舉于士,指從獄官手里被釋放并錄用。士,獄官。
(6)孫叔敖舉于海:孫叔敖是從隱居的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的。孫叔敖,春秋時期楚國人,隱居海濱,楚莊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為令尹。
(7)百里溪舉于市:百里奚從市井里被舉用而登上相位的。百里奚,春秋時期虞國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晉入秦,又逃到楚,后來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把他贖出來,用為大夫。
(8)大任:重大責任或治理國家的責任。任,責任,擔子。
(9)于是人也:(把重大責任)給這個人。是,指示代詞,這。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頓一下,后半句將要解釋。
(10)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苦,形容詞作使動用法,使……痛苦。
(11)勞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勞累。勞,使……勞苦。其,代詞,他的。
(12)餓其體膚:意思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
(13)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貧困之苦。空乏,資財缺乏。這里是動詞。
(14)行拂亂其所為:所行不順,使他所做的事顛倒錯亂。所為,所行。
(15)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
(16)動心忍性: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
(17)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做的,使他增長才干。曾,通“增”,增加。所,助詞,與“不能”組成名詞性短語,指代不能達到的對象。
(18)恒:常。
(19)過:這里的意思是犯過失。
(20)然后能改:這樣以后才能改過。
(21)困于心:內心困擾。困,憂困。于,介詞,在。
(22)衡于慮:思慮堵塞。衡通“橫”,梗塞,指不順。
(23)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為。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24)征于色:征驗于顏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現在顏色上。
(25)發于聲:意思是吟詠嘆息之氣發于聲音。
(26)而后喻:(看到他的臉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后人們才了解他。
(27)入則無法家拂士:在國內,如果沒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入,在里面,指國內。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拂,通“弼”,輔弼。
(28)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或外來的禍患。出,在外面。指國外。敵國,敵對的國家。外患,外來的災難,多指外部入侵。者,語氣助詞,表停頓。
(29)國恒亡:國家常常要滅亡。恒,常。
(30)然后知生于憂患:這樣以后,才明白因為憂患而生存發展。然后,這樣以后。于,介詞,由于,表原因。生,使……生存。
(31)死于安樂:安逸享受使人萎靡死亡。使……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