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知識是每個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都應具備的,所以現在高中和大學里都要教政治經濟學。但是傳統的政治經濟學能否傳授有用的經濟知識卻可能存在問題,因此出了七個普通問題,考一考非經濟專業而學過一般政治經濟學的學生。如果大部分問題都答不上,就證明當今的經濟學作為一門大學里的公共課有加以改造的必要。這七個問題都不是冷僻怪題,但看來容易,卻真難回答。
下面就是茅于軾教授所出的七個題目:
1.何以窮國和富國同工而不同酬?
從簡單勞動如餐館里洗碗,到復雜勞動如外科手術大夫,幾乎一切行業中中國的從業人員所得到的待遇遠遠比不上美國同行的待遇。我們也可以不用貨幣收入,通過匯率折算,而可以直接比較吃、穿、住、用、玩的實際生活水平,這一結論仍舊成立。
有的經濟學家解釋說,一般而言,美國工人使用的工具先進,所以同樣勞動產出的價值較多。可是拿洗碗,理發等服務業來說,工具的先進并不起多大作用。再說中國也有高度自動化的流水生產線,那甲工人的待遇仍不能和美國工人衍比。
由于窮國和富國同工不同酬,當他們之間發生貿易時,富國包含少量勞動的產品可以交換窮國包含大量勞動的產品,因而有的經濟學家認為是富國剝削了窮國。可是在沒有貿易往來時,同工不同酬的現象仍舊存在,這顯然不能用剝削來解釋。正因為存在這一現象,所以不少人希望移民到富國去,使自己支付同樣的勞動能得到較好的享受。政治經濟學告訴我們,一切財富都是勞動創造的,勞動是財富唯一的泉源。根據這一理論,質量和數量相同的勞動應該創造出相同的價值,可是政治經濟學從來沒有對富國和窮國同工不同酬的事實作出任何最起碼的解釋。
2.投機活動是否創造財富?
這里我們將投機活動定義為一些人既不生產又不消費,買進只是為了賣出,并從買賣差值中賺錢的活動。這包括房地產、股票、期貨的投機,也包括囤積居奇,制造價格差別從中漁利的行為。
如果投機活動不創造財富,那么投機賺的錢只是一種變相欺騙,把別人口袋里的錢騙到自己口袋里,那就和賭博沒多少區別。世界各國政府多半禁止賭博,卻極少禁止投機。
如果投機錢確實創造了財富,那么這一部分錢應該計人國民生產總值。那么請問,投機分子為誰服了務?生產出了什么產品?對社會作出了什么貢獻?
3.交換能否創造價值?
據說,市場經濟的特點是等價交換,意思大概是說買賣雙方誰也掙不了誰的錢,同
時誰也不會吃虧。可是做買賣不是小孩子玩過家家,而是為了賺錢。無論是國際貿易或是國內貿易,任何一筆雙方積極參與的公平交易,都同時為雙方帶來利益。當然,這并不是說做買賣永遠都能賺錢,蝕本的情況是存在的。但大多數情況下只要雙方出于自愿同意,任一方賠錢的交易是做不成的。
如果承認了交換能賺錢,試問這新增的價值從何而來?
假定一頭羊與一柄斧交換,交換之前和交換之后都是一頭羊一柄斧,僅僅是變換了他們的所有者。從勞動創造價值來看,交換能創利更不能自圓其說。
你是相信交換能創造價值,還是堅信交換不能創造價值,你的理由何在?另一種說法的錯誤何在?
4.匯率是由什么決定的?
匯率是兩種貨幣的交換比例。貨幣之所以有價,是因為它有購買力,因此貨幣交換的比例顯然應該等于兩種貨幣購買力的比。這種論斷大量地流行于當今膚淺的教科書里,但其錯誤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兩種貨幣的購買力的比取決于買什么東西。例如,用美元買汽車,其購買力約為人民幣的20倍,但用美元買旅游鞋,兩塊美元也頂不上一塊錢人民幣。實際上,正因為買各種商品時兩種貨幣購買力的比價不同,才有國際貿易發生。用美元買汽車便宜,而用人民幣買旅游鞋便宜,所以才有中國出口旅游鞋進門汽車。
對上述問題比較接近的說法是匯率取決于兩種貨幣的供需情況,當用人民幣買美元供不應求時,美元匯價上升,反之則下跌。然而這一答案只是對現實的描述,井未從經濟理論上加以說明。譬如這樣的匯率和購買力比較有什么關系?這種匯率有什么特點?它是有利于兩國,還是不利于兩國,或有利于其中的某一國?
5.“有計劃、按比例”有什么錯?
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規律是“有計劃、按比例”。每當國民經濟出毛病時,我們總可發
現是某種比例失調所引起的,所以事先把比例掌握好,就不致發生比例失調的毛病,因而才有“有計劃,按比例”的說法。市場經濟則是靠著成千上萬個生產者和消費者通過價格機制來調節,它無疑帶有盲目性。當然價格確能調節余缺,因為供過于求時價格下降,從而消費增加,生產減少;供不應求時則相反。然而這種余缺調劑能否實現我們所需要的比例,卻沒有任何保證,是什么理由,我們竟放棄了這個基本規律,改換為市場的盲目調節呢?
6.錢能不能度量價值?什么條件下它能?什么條件下不能?
我們知道,凡是不能交換的東西,都不能用錢度量其價值。健康是有價值的,然而不能交換。一個人生了病,不論他愿意出多少錢給別人,也不論別人有多愿意用自己的健康去交換錢,事實上也無法做到。除了健康,還有友誼、愛情、創造欲望和好奇欲望的滿足等等,也都不能用錢交換。
那么,凡是能交換的東西是否都能用錢來度量其價值呢?工廠產品的價格高于它原料的價格,其差價是否精確地表明了工廠創造的價值?由于市場價格的波動,即使工廠內部的生產狀況完全照舊,它創造的財富是否也相應地變動?一個人做生意賺了錢是否證明他創造了價值?
7.是什么決定了一物的價格?
我們知道,價格等于成本加利潤。一般而言,產品的成本是企業已知的,所以上述問題也可以表述什么決定了利潤。
利潤的變化很大,有時可能是負的,這就是企業虧損;有時可能超過了成本,使利潤率達到百分之百。企業沒有不希望多賺錢的,那么是什么限制了利潤呢?
合理利潤又是多少?如果你是一名物價檢查員,你將如何去執行任務?利潤率達到什么水平可以稱之為暴利?如果你認為利潤率達到50%以上就可以算暴利,你如何去說服堅持10%作標準的人?
問題已經提了出來,答卷平均能評多少分,沒有人統計。大家開始反省傳統的政治經濟學教育是否有助于我國建設市場經濟的大業?這種教學究竟給學生多少有用的知識?大學教學本來應該領先于現實的發展,可是這一門課程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想了一些答案,可是還是覺得比較難辯駁,等哪天仍明那頭看了,也許能給我個比較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