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有意識起,我就被禁錮在這個軀殼里,只能想這個人類所想,見這個人類所見,我生,我也必會死。
似乎是有靈魂的么?然而若是沒有軀殼,似乎這個靈魂不能聽,不能見,不能想,那又似乎什么都沒有了。
我并不特別認同尼采的張揚。因為哲學本身就是一種探索,一種發現。需要冷靜,需要淡然。
尼采給了勃發欲望的理由,但如我之前所說,勃發欲望,本就是不需理由的。激情屬于文學,激情迸發藝術,但遠離科學也不屬于哲學。
每個人就有各種欲望本能,爭斗,交配,占有,把這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真理并鼓勵人們去服從本能,無益于社會,也并不有趣。
哲學應該是一種科學,嚴謹的,理性的。我們不需要得到激勵而是需要一個對于世界的解釋。然則,這個解釋卻會枯燥很乏味,很不堪。很沒建設性。
我以為哲學緣起迷茫。迷茫的人他就要瞎琢磨:世界是什么,自己是什么。
佛教很有意思,他講的是:我想即我見。萬物自緣起,因緣滅。
所以他主張消除執著,一切唯心。什么是我?無非很多元素組合起來,就成了一個我,如岸邊的沙雕一般,浪潮來的時候,就會回到大海。
那些沙粒都是你,又都不是你,只不過那一剎那,形成了你。為了沙雕的形狀和存在而擔憂又有何意義呢。
至于執著和非執著,有個故事是說渡河。你想過河,就要用船,但過了河后就不需要了。所以執著著修行,最后就什么都放下,就圓滿了(其實就是翹辮子了,不過當你放下一切,無執無我,本質上已經翹辮子了)
這個理論基本上沒問題,缺點就是枯燥不積極,那里有調戲小姑娘來的有趣。所以人畢竟還是要務實,輿論為國家機器服務,理論為欲望服務。等我找小情人的時候就給她唱個十年,找個好地方點幾個小蠟燭,我們享受的是虛榮和欲望,我們講的是美好純潔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