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曾經去過丹佛,所以對丹佛的一切還是比較感興趣的,包括丹佛機場。機場本身我也沒留下太多的印象。今天查了下wiki,發現丹佛機
場在美國的地位還是蠻輝煌的。
1. Denver機場是美國面積最大及全世界面積第二大機場,并擁有美國最長的跑道。 目前,以交通流量計算,丹佛國際機場是全美第五大機
場、世界第十大機場。
2. 丹佛國際機場(DIA)連續四年被商務旅行雜志的讀者評選為“北美最佳機場’。
3. 丹佛國際機場是第一家連續四年最受北美商務旅游者喜愛的機場。丹佛的設計師Curtis Fentress設計的丹佛國際機場乘客終點站的高聳
的白雪覆蓋的山峰,1995年揭幕。
4.丹佛國際機場不僅被稱為“北美最佳機場’,2007年由美國建筑機構和哈里斯互動欄目主辦的民意調查,對象為近15年完成的建筑作品,而
丹佛國際機場在“美國最受喜愛的建筑”中排名第四。

但是誰有能想到,機場光鮮的表面背后,卻隱藏著一個慘痛的教訓,以至于DIA變成了一個風險管理的反面教材。
丹佛于1988年開始建造一個新的國際機場(DIA),計劃于1993年10月投入使用。結果由于‘行包自動處理系統’的延誤,直到95年才部分開放
。造成損失5億美元。報紙和雜志一直用“把錢扔進垃圾箱”之類的口吻報道著DIA的麻煩。軟件團隊承受了太多的責難,以至于直到今天,“DIA行
包自動處理系統”仍然被作為失敗軟件項目的典型案例。
《科學美國人》的一篇文章吧DIA項目失敗完全歸咎于軟件產業,認為這個產業缺乏嚴格的標準和足夠的實踐經驗。但是,如果真有那么個
天衣無縫的開發過程,是否就能消除項目中所有的去確定性?這顯然是不肯能的。哪里有確定性,哪里就有風險;哪里有風險,哪里就需要認真
的管理風險。我們不應該問“他們是如何開發軟件的”,而是應該問“他們是如何管理風險的”。從事后的分析得知,DIA系統從來就沒有認真的管
理風險。每個人都知道沒有行包自動處理系統,即使整個機場的其他部分都完成了,機場也不可能運作。但從來沒有人想過如果行包系統沒有按
時完成會怎么樣,都想當然的認為一定為按時完。沒有任何替代計劃,而且機場的其他設施都是按照該行包系統來設計的,一旦行包系統不能交
付,其他工作等于白做。
對這項風險的深入風險表明,由于行包自動處理系統位于關鍵路徑上,它的任何拖延都會延誤機場的開業,并直接導致每月3300萬美元的損
失(這是從一開始就能算出來的)。因此,結論就很明顯了,應該把它從關鍵路徑上移開,這是一項關鍵的風險緩解措施。如果在項目初期花幾
百萬美元準備一套備用的行包處理系統,也不至于造成如此大的損失。
參考資料:
《與熊共舞 - 軟件項目風險管理》
posted on 2009-09-03 23:11
Aaron.Chu 閱讀(1221)
評論(0) 編輯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