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位于河律市西北12公里的黃河岸邊。東西兩山夾河,懸崖絕壁,相對而立,形狀似門。傳說春季三月,鯉魚逆水而上,躍登此門,化而為龍,故名此門為“龍
門”。由于龍門是大禹治水時(shí)所鑿,人們?yōu)榧o(jì)念禹的功德,習(xí)稱之為“禹門”。再因之地處秦晉重要交通渡口,又稱之為“禹門口”。
禹鑿龍門,《水經(jīng)注》上有記載:“龍門,禹所鑿,廣八十步,巖際鐫跡尚存。”《釋水》也云:“龍門地勢險(xiǎn),河率破山以行,禹功于此最難?!倍瘢堥T一帶,不僅有禹鑿山疏河的遺跡,還有不少有趣的傳說故事。
龍門,歷來是游人喜愛之地。龍山黃水,氣勢宏大,最吸引人。滔滔黃河,從西北洶涌而來,象發(fā)怒的黃龍,直沖龍門。高聳入云的龍門山和丹崖翠壁的黃龍山,就
象兩尊兇神,站在黃河面前。河身狹窄,僅有120米寬,兩山夾河,水量大,河口小,阻水暢流。黃河到此,撞山擊石,濁浪騰空,咆哮之聲,震遍山野。古人贊
為“禹門三激浪,平地一聲雷?!闭驹诎哆?,觀賞驚濤駭浪的黃河,奔騰而來,咆哮而去,尤其那急轉(zhuǎn)漩渦,使人頭暈?zāi)垦?。禹門峽谷,天上地下灰蒙蒙,河岸兩邊
寒氣侵。河西客貨運(yùn)船來往,絡(luò)繹不絕。此情彼景,非常迷人。舊時(shí),船出龍門,在漩渦激浪間猛下,由南而北逆水行舟,則需用特殊方法才能上去。而今,使用機(jī)
船,上下龍門,相對容易多了。
渡口東岸,原來建有大禹廟。相傳建于漢,重修于唐、元、明、清。廟下,從東向西,有石鋪棧道,南邊臨河,設(shè)有鐵索欄桿。明代理學(xué)家薛xuan作《石棧連云》詩一首:
天險(xiǎn)長橋駕彩虹,巖回路曲似蠶叢。
游人多少迷津渡,云鎖欄桿十二重。
過去禹廟春秋有廟會(huì)。春季在三月初三,秋季九月初九。逢會(huì)演戲,趕會(huì)來觀者甚多,陜西、河南、甘肅等省的客商也遠(yuǎn)道而來,廟會(huì)極為熱鬧??上?,禹廟于民國21年(1942)被日軍拆毀殆盡,千年勝跡,毀于一旦。
后來,禹廟廢墟上建起日灌千畝的機(jī)灌站,攔洪大壩攔住了驚濤駭浪的黃河,使昔日的黃沙灘,變成了旱澇保收的米糧川。為方便秦晉兩省交通,繼鐵索橋
后,又修建了公路橋和鐵路橋。三橋并列,橫跨黃河之上,猶如長虹懸掛東西兩山。俯視橋下渡船來往如梭,較過去龍門渡口別具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