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我從IBANZE男孩那里買到的MXR 109(均衡效果器)到了手中,折騰了一晚上,白天上班閑來無事,在網上搜索了一些關于EQ的文章,總結了一下,寫出來和大家一起交流:
1、EQ的原理
聲波是由不同諧波組成的!所謂均衡處理就是改變這些諧波的振幅。”這個說法也對也不對。說它對是因為均衡效果器的初衷是這樣的。說它不對,是因為以當今的數學算法,還不能做到由答案推出確定的問題。比如一道題的答案是10,我的問題可以是2+8,也可以是1+3+6,甚至可以是5.5+4.4+0.1等等等等……波形也是一樣,同樣的合成波形,可以有無數諧波組合。所以說,效果器根本不能分清楚這些諧波的個數與振幅類型。不過均衡的發明者很聰明,他并不讓EQ處理不可琢磨的諧波去改變音色,而是通過一種巧妙的方法,間接的改變了音色:
從高中物理書上的“振動與波”一章可知頻率等于周期的倒數。而所謂周期,就是指物體完成某種運動,回到初始狀態所經歷的時間。大家請看這張圖:

由圖中的縱軸的零點來看,這個波形的從0時刻從0振幅開始跨越1/440秒后回到了初始狀態(第1/880點縱軸位置也是0點,但是運動方向與初始位置相反。所以不能當作返回)。現在我們知道這個波形的頻率是440Hz(1/440的倒數),可是這個波形就只有440Hz的聲音么?不是的。如果我們從圖中縱軸的某個非零位置看上去,如圖:

正如大家看到的,這一段里,振動回到平衡位置經歷的時間是1/1000秒,也就是說,圖中綠色部分是頻率為1000Hz的波形。同樣的,從縱軸不同的非零位置看,可以得到各種頻率的波形,如圖:

這樣,我們就近似得到了波形的各個分波。下面EQ所要做的,就是調整各個近似分波的振幅(音量)大小。但在這之前,我們先要下一個定義:同樣的波形,在縱軸的不同位置看上去有不同的頻率,我們把從平衡位置(縱軸零點)看上去呈現的頻率稱為“樂音頻率”,把從縱軸不同位置看上去的分波統稱“聲音頻率”。人耳在接收聲音的時候,會自動把耳膜在平衡位置的振動頻率(也就是“樂音頻率”)當作音高,把其他頻率轉化為音色。
2、各頻率音色特點
(1). 20Hz--60Hz部分
這一段提升能給音樂強有力的感覺,給人很響的感覺,如雷聲。是音樂中強勁有力的感覺。如果提升過高,則又會混濁不清,造成清晰度不佳,特別是低頻響應差和低頻過重的音響設備。
(2). 60Hz--250Hz部分
這段是音樂的低頻結構,它們包含了節奏部分的基礎音,包括基音、節奏音的主音。它和高中音的比例構成了音色結構的平衡特性。提升這一段可使聲音豐滿,過度提升會發出隆隆聲。衰減這兩段會使聲音單薄。
(3). 250Hz--2KHz部分
這段包含了大多數樂器的低頻諧波,如果提升過多會使聲音像電話里的聲音。如把600Hz和1kHz過度提升會使聲音像喇叭的聲音。如把3kHz提升過多會掩蔽說話的識別音,即口齒不清,并使唇音“mbv”難以分辨。如把1kHz和3kHz過分提升會使聲音具有金屬感。由于人耳對這一頻段比較敏感,通常不調節這一段,過分提升這一段會使聽覺疲勞。
(4). 2KHz--4kHz部分
這段頻率屬中頻,如果提升得過高會掩蓋說話的識別音,尤其是3kHz提升過高,會引起聽覺疲勞。
(5.) 4kHz--5KHz部分
這是具有臨場感的頻段,它影響語言和樂器等聲音的清晰度。提升這一頻段,使人感覺聲源與聽者的距離顯得稍近了一些;衰減5kHz,就會使聲音的距離感變遠;如果在5kHz左右提出升6dB,則會使整個混合聲音的聲功率提升3dB。
(6). 6kHz--16kHz部分
這一頻段控制著音色的明亮度,宏亮度和清晰度。一般來說提升這幾段使聲音宏亮,但不清晰,不可能會引起齒音過重,衰減時聲音變得清晰,但聲音不宏亮。
均衡器上也可以按照聽門極限的曲線圖來設置,這樣讓耳朵能最容易的感覺到聲音,這樣最自然最好!

這樣讓低頻和高頻能夠很自然的被耳朵感受到,也就是說最佳的EQ設置應該和該曲線圖吻合。
這樣的分段和上面介紹到的分段差不多,50Hz/200Hz/1KHz/5KHz/15KHz都落在了上面的區間當中。我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聽音習慣進行調節了,但是完全是憑自己的感覺了,所以是不太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