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是鮮血換來的,王朝是鮮血鑄就的。
看著這頭公牛,它的眼睛透露出憤怒的情緒,它的鼻孔釋放出戰斗的氣息,它的牛角上流淌著鮮血,它的牛頭也被染成血紅。這個經典的形象濃縮了芝加哥公牛隊的命運:他們注定要成為最強者,但代價是滿身的鮮血———不僅要有對手的,還要有自己的。流血不夠,則成功不至;流血足夠,則登峰造極。
[鮮血] 曾經屢遭屠殺
芝加哥公牛因邁克爾·喬丹而偉大,幾乎所有人一提起公牛隊就會想到喬丹,可是,當童年的喬丹還在為無法戰勝哥哥而苦惱時,公牛就已經在沖擊總冠軍了。只可惜當時的結果是殘酷的,公牛屢屢被強大的對手屠宰。
其實,早在建隊第一個賽季,公牛就創下一項紀錄,他們成為NBA第一支闖進季后賽的新軍。那年常規賽,在杰里·斯隆、蓋·羅杰斯、鮑勃·布澤等人的率領下,公牛取勝33場,排名西區第四,實際上就是倒數第二。但因為當時NBA只有10支球隊,只要不在本區墊底,就可以參加季后賽,所以公牛也成為季后賽當中的一員。當然,對一支剛剛成立的球隊來說,這已經相當不容易,所以公牛主教練約翰尼·科爾還被評為那年的最佳教練。
前三次季后賽之旅,公牛都只是陪襯,一共只贏下兩場球,沒有任何晉級希望。到1970-71賽季,也就是建隊第五年,以斯隆、鮑勃·拉夫、切特·沃克為首的公牛在常規賽突破50勝大關,以51勝31負的戰績高居全聯盟第三。從那時開始,公牛真正具備了向冠軍發起沖擊的實力;但也從那時開始,公牛被湖人這個"屠夫"纏上。
1971年西部半決賽(實際上就是首輪),公牛對陣杰里·韋斯特和威爾特·張伯倫領軍的湖人。湖人隊常規賽戰績比公牛差,但由于公牛與西部頭號種子雄鹿同屬中西區,而湖人是太平洋區第一,所以湖人成為西部二號種子;更重要的是,根據當時的規則,湖人享有對公牛的主場優勢。正是這個主場優勢,決定了那輪季后賽的勝負,雙方均在主場取勝,而湖人憑借決勝第七戰的主場優勢將公牛淘汰。
1971-72賽季開始不久,公牛從皇家隊換來富有激情的組織后衛諾姆·范萊爾,構建出一套完善的主力陣容。范萊爾和斯隆搭檔,雖然攻擊力一般,但防守堪稱聯盟頂尖,隊友鮑勃·拉夫說:"他們倆是最優秀的后場防守組合。如果說球像一片奶酪,那他們就是兩只老鼠,只要球落地,你就得當心了。"而拉夫本人則和切特·沃克組成一對其他球隊難以匹敵的前鋒組,兩人都能跑能跳,場均得分常年高居球隊前兩位,其中有三個賽季同時超過20。至于中鋒湯姆·博爾文克爾和克利福德·雷,雖不那么起眼,卻也是籃板和內線防守的保障。
從1972年到1975年,公牛隊都是西部豪強,可是連續四個賽季,他們都與總決賽無緣,每當碰上湖人和雄鹿,公牛總成為失敗的一方。對此,范萊爾的話一針見血:"卡里姆·阿布杜爾-賈巴爾(雄鹿)和威爾特·張伯倫(湖人)是關鍵所在,他們總擋在我們面前。"
1975年西部決賽,公牛以3比4惜敗給里克·巴里領軍的勇士,失去了爭冠的最后機會。1975-76賽季,切特·沃克退役,斯隆受傷,公牛戰績一落千丈,跌出季后賽。20世紀70年代后期,雖然公牛得到一個全明星級的中鋒阿蒂斯·吉爾摩爾,但仍然頻頻被關在季后賽大門外。
[鮮血] 曾經難逃天敵
20世紀80年代,公牛被聯盟劃歸中區,成為東部球隊。1984年選秀是公牛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因為他們在首輪第三位挑中了來自北卡羅萊納大學的得分后衛喬丹,新一輪球隊建設由此開始。
當然,喬丹并非一進NBA就成為聯盟里的頭號球星。中國人都明白:"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喬丹和公牛隊的成長之路上,情況正是如此。整個80年代,雖然喬丹的個人表現一年比一年強,公牛的實力也越來越強大,但他們每年季后賽最終收獲的都是失敗。
職業生涯前三個賽季,喬丹只能把球隊帶進季后賽,不能取得靠前的排位,所以公牛總是在首輪碰上凱爾特人這樣的頂級勁旅,即便喬丹大發神威,也往往難逃被橫掃的結局。1986年4月20日,季后賽首輪第二場,喬丹率領公牛與凱爾特人大戰兩個加時,喬丹個人獨得63分,創下NBA季后賽歷史上單場得分最高紀錄,伯德就是在那場比賽之后說出那句名言:"我想那是上帝喬裝成了邁克爾·喬丹。"然而,那場比賽,公牛還是輸了;那一年,公牛還是被凱爾特人橫掃出局。
1987年夏天,公牛隊完成了兩件大事,一是在選秀大會上選入斯科蒂·皮蓬和霍勒斯·格蘭特,二是任命菲爾·杰克遜為助理教練。1987-88賽季,喬丹連續第二年坐上NBA得分王的寶座,但真正難能可貴的是,他已由一個超級得分手變成一個攻守全能的偉大球員---那年,喬丹包攬NBA年度最佳防守球員和年度MVP兩大獎項,公牛也以50勝32負的戰績排到東部第三。
1988年季后賽,公牛在首輪以3比2戰勝騎士,從此,他們有了第一個可以欺負的敵人。不過,也正是從1988年季后賽開始,公牛遇到了真正的天敵---底特律的"壞小子軍團"。東部半決賽,活塞隊祭出"喬丹規則",加強對喬丹的防守,結果以4比1將公牛輕松淘汰。
其后兩年,從東部半決賽到東部決賽,活塞總是擋在公牛面前的一道障礙。要命的是,這道障礙,公牛遲遲跨不過去。從1988年到1989年再到1990年,從4比1到4比2再到4比3,獲勝的總是活塞,殺進總決賽的總是活塞,贏得兩連冠的還是活塞。喬丹和公牛隊并非沒有進步,他們變得越來越強大,心智也越來越成熟,但活塞總是比他們更勝一籌。
1989年夏天,菲爾·杰克遜被"扶正",取代道格·科林斯成為公牛隊主教練。1989-90夏季,公牛已是NBA頂級勁旅,他們惟一沒有做到的就是在東部決賽第七場掀翻活塞,但喬丹認為,到那時為止,公牛已經在精神上翻過了活塞這座大山,他們表現出了足夠的心氣。
六年,喬丹和公牛隊被擋在總決賽之外已整整六年;三次,喬丹和公牛隊被活塞淘汰已連續三次。沒人能真正理解他們的痛苦,因為沒人和他們一起每年流那么多血。
[鮮血] 終于成就霸業
血流夠了,痛嘗過了,公牛舔凈身上的血漬,開始讓每一個對手血債血償,開始成為真正的強者。
其實轉變從1989年5月7日就已開始。那是東部季后賽首輪第五場,公牛和騎士一戰決生死。最后3秒,公牛還以一分落后,喬丹在對方克雷格·伊洛面前投中了著名的"TheShot",完成了史上最偉大的絕殺之一。那球之后,喬丹徹底成為NBA最可怕的季后賽殺手,公牛的那種好斗的本性也在喬丹身上展現無遺。
到1990-91賽季,公牛已將全部焦點放在活塞身上,他們把對活塞的每一場比賽都當作一場戰爭,他們對底特律充滿仇恨。常規賽,公牛取得61場勝利,高居東部第一,喬丹也贏得第二個年度MVP獎。東部決賽,公牛如愿與活塞重逢,"壞小子軍團"的"喬丹規則"不再管用,公牛以4比0橫掃活塞。1991年5月27日,東部決賽第四場最后4秒鐘,公牛勝局已定,活塞隊的王牌球員艾塞亞·托馬斯和比爾·蘭比爾等人一同起身,沒有和公牛球員握手,徑直走回更衣室,那是他們最后的挑釁。
公牛跨越活塞之后,再也沒有誰能擋住喬丹前進的腳步。1991年總決賽,公牛在先輸一場的情況下連贏四場,把"魔術師"約翰遜和80年代的王者湖人隊送上斷頭臺。經過七年的浴血奮戰,喬丹和公牛隊終于嘗到了冠軍的滋味。這一次,公牛不再流血,但喬丹流下了眼淚。
后來發生的事情,就是中國球迷耳熟能詳的了。1992年和1993年,公牛隊先后在總決賽擊敗開拓者和太陽,贏得總冠軍,完成三連冠,"公牛第一王朝"建立。1993年10月,喬丹宣布退役,改行去打棒球,而公牛隊在皮蓬的率領下保持了一流球隊的實力,可惜在1994年東部半決賽被尼克斯淘汰。1995年喬丹復出,又率領球隊在1996至1998年三奪總冠軍,建立"公牛第二王朝"。1995-96賽季,公牛在常規賽取得72勝10負,創下NBA歷史紀錄,被譽為"史上第一強隊"。1998年奪冠后,公牛的王朝霸業讓無數人頂禮膜拜。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20世紀90年代是屬于公牛的時代,但并不表示他們是輕輕松松完成霸業的。從1991年到1998年,NBA巨星輩出、強隊林立,而公牛在季后賽(尤其是總決賽)遇到的對手,很多都是難啃的"硬骨頭"。90年代的戰斗,依然是鮮血淋漓的戰斗,只不過公牛在大部分時間里---尤其是關鍵時刻---都取得了勝利。
鮮血,才是公牛王朝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