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忌浮躁”——我想這是在任何學習方法中,都會特意提出來的。
事情是這樣的:
我的一位好友,他以前是學asp的,畢業后也從事的是asp網頁編程工作。大家也知道了,最近兩年,asp編程越來越少了(當然待遇也普遍走低,而這時候,java卻在逐漸的火爆)。他說他想轉java,問我該怎么學。我說“先看書吧,看完書再說”,借了他一本《java核心技術——基礎篇》,并告訴他,哪些是應該先看的,哪些是需要仔細看得,哪些是需要多看幾遍的。可是,第三天就跑過來告訴我,他去了一家用java開發的公司,說公司用ejb編程,并說他也開始用ejb編程了。(后來,我才知道他是照著別人的例子依葫蘆畫瓢了)。
如果事情到這里的時候,接下來,俺們這位A兄,如果抽時間能夠將java基礎好好彌補,一些j2ee體系或者api知識補充一下,發展前景就很不錯了。
可惜的是,
半年以后,這位朋友,依然停留用ejb依葫蘆畫瓢的編程上,半點開創性的編程都沒有。(我想,應該說,是沒有內容可以讓他擴充了吧)。不過,更可惜的是,他至今還似乎沒有意識到這些,甚至在與朋友們交談的時候,他還會自豪的說“他用了ejb”。
這個故事到這里的時候,是個悲慘的結局,至少目前是的。我的這位朋友,面對java,也只會告訴別人“他用了ejb”。
今年,包括明年將召開的“Java One”大會,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推廣Java的普及。其實,這也變相的告訴了我們,至少在現在,java的初學者還是很多,而且今后步入這一行業的初學者也會更多。
越遲的進入java這個領域,對大多數來說,就會面對更大的競爭壓力,因為你的同行比你早進入了半年。
當一位新進入的初學者還在看java面向對象的概念的時候,發現同行們已經在看的是jsp/servlet了,而這個行業已經在流行ejb了。心急如焚的這位,就開始匆忙的學習jsp。匆忙的配置好tomcat,匆忙的寫了兩個成功jsp頁面后,發現身邊很多同事開始熱衷ejb了,于是又開始匆忙了編ejb。寫了沒幾天,突然發現原來很流行struts——struts是什么東東呢,于是又開始匆忙的學。學了沒幾天,出去一聚會,發現身邊的人,都在聊什么java設計模式。于是一拍腦袋,又開始學設計模式······
也許我寫的有些夸張了,不過,現實中真的不乏有這樣的情況。
當然,這個行業的發展也過于迅速,很多東東,我們剛剛了解的時候,就需要去應用它了。
“浮躁”,讓很多人,陷入了不可自拔的越陷越深的循環。
“浮躁”,也讓很多人,在經過幾年的奔波后,發現什么也沒有學到。
《Thinking in Java》從它出世的那一刻起,就被賦予了java圖書中的圣典。他成為圣典,并不是它說了多少知識,多少api。它只說了更多的“基礎知識”,它告訴和重復說的,就是“這里是基石,你將站在這里,看的更遠”
真誠的希望,大家在學習java的時候,切忌浮躁。知識是需要沉淀的;思想也是在不斷的學習、磨練中走向成熟的;而技術也是在不斷的創造中開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