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跳槽早已司空見慣。但在決定跳槽前,千萬別忘了先算算跳槽成本,否則很可能“撿了芝麻丟西瓜”。跳槽前為自己準確定位,提前做好相關的職業準備,不僅可以幫助你大大降低離職的風險和損失,也是一個了解自我、發現自我、重塑自我的機會。這里不妨舉幾個案例供大家參考——
畢業于北京某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劉長江,跳槽前是北京某電腦公司網絡工程師,月薪萬元,許多同學都很羨慕。但今年4月,劉長江還是在眾人的驚詫聲中辭職了,辭職原因是因為一次工作疏忽被老總責備了幾句。心高氣傲的他一時氣憤難平,認為自己名校畢業新找份工作易如反掌。事實證明,他的確是個搶手的人才,但絕大多數用人單位開價五六千元,與其理想薪金相距甚遠。就這樣,他高不成低不就在家“待業”,兩個月后,他無奈之下選擇了一家月薪5000元的電腦公司。
畢業于南京某大學的張鍵,通過公務員考試順利進入到老家一政府部門工作,月薪1000多元,其主要工作任務是處理一些日常事務。張健原本很滿意這份工作,后來不斷聽到廈門、深圳、上海等地的大學同學月薪五六千時,便貿然辭職,獨自一人來到廈門。原以為很快能在廈門找到一份理想工作,沒想到找了兩個多月,工作還是毫無著落,三個月后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月薪1500元的工作,但每月自付300多元的房租水電費,其待遇認真算起來還不如以前。張健從離職到找到新工作,前后共花去2000多元,每每想起此事,他總是懊悔不已。
跳槽要承受“待業”期間因無經濟收入而帶來的心理壓力和競爭壓力,除非你對自己跳槽后的去向有較大把握,否則不妨在跳之前,綜合(不只是薪金本身)測算一下“跳”的成本,聽聽親朋好友的意見,不要冒然辭職。正式跳槽前,一定要多問問自己:有沒有必要跳槽?跳槽后會不會發展更好?跳槽千萬不要意氣用事,更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否則到頭來只會越跳越糟。
北大青鳥武漢魯廣校區職業規劃師的忠告
新的變化帶來的不適應感,一般可以歸結為兩種相輔相成的原因:一種是環境、職業與以前相比變化太大,以致人們難以適應,另一種是個人的適應性較差,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適應變化了的環境。而 35 歲的女人在面對新的變化時,或許還有來自自身的心理暗示作用。這個年齡段的很多女性往往會產生一種錯覺,覺得自己的精力、腦力、智商、學習能力、適應性都在下降,因而性格上也逐漸趨于保守,不愿面對新的挑戰、新的變化。這種心理上的暗示作用,往往使得她們在面臨變化時從心理上產生強烈的不適應感。
基于上述分析, 35 歲的職業女性進入新環境時如果一時難以適應,一方面可以通過盡量減小環境變化從而減輕適應的難度和壓力,例如繼續留在以前的職業領域中從事相關工作,尋找工作條件與以前相近活人際環境寬松和諧的職業環境;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自己的心理護理,排除情緒和心理上的干擾作用,例如尋找自己的優勢,從積極的意義上看待自己的年齡,并以一種積極、開放的心態去對待身邊的每個人和每件事,融入到工作環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