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IT行業飛速發展,令世界刮目相看。令IT行業頭疼的人才問題也隨之成為業內關注的熱點。調查顯示,在未來10年內中國每年需求的40萬的軟件空缺。有需求就有市場,據估計,全國開展IT培訓業務的有將近3000家,各家規模不等,開展的培訓項目主要分布在軟件開發培訓(如北大青鳥)、網絡工程師培訓(如思科認證)、美工設計培訓等等。
軟件培訓的主要培訓內容為Java程序培訓和.net程序培訓。
市場需求是培訓機構賴以生存的基礎。縱觀林林總總的培訓機構,屬IT廠商認證培訓的超過2/3,這些認證培訓在IT行業發展的過程中,的確提高了IT從業人員的知識水平及動手能力。但是這種從廠商角度推行的IT認證培訓,本身存在著推動其產品銷售的動機,因此廠商之間的認證本身在知識體系和內容構架之間存在著彼此之間的競爭壁壘,然而技術的發展趨向融合,市場的變化導致用戶的選擇的多樣性,以及用戶需求的不斷增長等現象的產生,產生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就是由各廠商推行的認證獲得者在本身的知識結構中存在著一定的技能的縫隙,使學習者無法“融匯貫通”。
但隨著國內IT市場的發展,為了滿足客戶的要求,廠商設計了實踐性較強的多種認證統一的中立性認證的培訓服務,能夠解決這一問題,并可以滿足企業信息化處理的需求。如APTECH與北大青鳥合作推出的ACCP認證,并非由單純的IT廠商開發的認證培訓,而是基于通用的,以就業為導向的軟件開發培訓。
連鎖經營成為主流
品牌是一個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然結果,也是一個行業全面走向成熟的標志。隨著北大青鳥和清華IT等強勢品牌的出現,IT教育與IT培訓機構由原來的“作坊式”經營升級為“品牌連鎖”經營模式,而整個行業也開始告別群雄逐鹿的混戰狀態,逐漸步入規范有序的良性發展階段。大型的培訓單位在自身得到發展的前提下,開始走出地域限制,向外擴張,積極發展全國連鎖加盟分部。這方面突出的是北大青鳥集團與清華IT。拿北大青鳥來說,從1994年開始,北大青鳥集團開始把特許經營的理念引入IT培訓界,發展連鎖分部,并且連續召開了兩屆品牌推廣年會,迄今為止,已經發展了300余家分部。他們主要是在各地尋找一些有實力的IT機構,與其合作,使用北大青鳥統一的品牌與標準,使授權培訓分部的培訓內容和培訓流程都與總部保持統一。
以職業導向為目的
早期的IT培訓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側重基本軟件操作與應用的培訓班,這類培訓主要是針對那些對計算機知之甚少的用戶,基本定位就是“掃盲”;另一類是強調計算機理論學習的培訓班,在模式上主要沿襲高校“學歷教育”將“證書”看的很重;第三類是以知名IT廠商為背景的所謂“技術認證”,如微軟認證,IBM認證等,內容比較單一。這些培訓的一個共同缺點就是沒有明確的職業培訓目標。
但隨著IT技術的發展普及,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而IT人才尤其是高校背景出身的IT人才出現嚴重過剩,這樣對技能與經驗的要求一下子提升到相應的高度。“企業需要的不是滿腹經綸的學者,而是能甩開膀子做事的人,沒有技能和經驗的人才是很難跨入這個行業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實力雄厚的IT培訓機構紛紛開始探索IT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北大青鳥和清華IT是其中的主要代表。前者通過與印度知名的培訓機構APTECH合作,將印度“軟件藍領”的培養模式全面引入中國,使“職業導向”的教育理念在IT培訓行業深入人心。而清華IT是結合中國IT產業發展的趨勢、IT企業的用人需求,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提出了“知識+技能+經驗”的“T”型人才培養計劃。
IT培訓把好質量關
教育行業是一個立足長遠的行業,怎么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呢?北大青鳥APTECH總經理楊明告訴記者,秘密就是特許經營在職業教育市場的嘗試和成功。以教材研發為例,一套定位合理、內容完善、設置科學的教材,要經過企業調研、專家論證、教程編寫等多個環節,歷時日久而且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規模小的培訓機構顯然是無法勝任這類工作,加上市場份額有限,從投入與產出來看這樣做也是極不經濟的。而大的培訓機構則不然,由于占有較大市場份額,他們能將產品推向更大市場,讓產品價值得到更充分的實現,這對培訓機構收回成本、實現正常盈利來說提供了保障,在客觀上也刺激了產品的創新。如北大青鳥承諾教材18個月更新一次跟隨市場需求變動教材。小的培訓機構就無法勝任這點。
采編: 武漢北大青鳥
原載: 北大青鳥魯廣校區 whhpaccp.com
版權所有,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出處及本聲明
參考文獻:調查數據均來自于互聯網。